国家为什么要砸烂“信息茧房”?个人要怎样才能够“破茧成蝶”?
文摘
2024-11-28 20:04
广东
“信息茧房”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近日,国家四部门联合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的顽症。在互联网门户时代,根本不存在“信息茧房”的说法。到了手机上网环境之后,因为平台算法推送机制,“信息茧房”就产生了,成了隐患和危害。本来,用户用手机上网娱乐看新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平台算法掌握了用户的浏览历史和兴趣标签之后,就投其所好地推送类似的信息给用户。刷完了一个劳斯莱斯美女的视频,就一定会刷到更多的劳斯莱斯美女视频。长此以往,用户的信息格局就成了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就像蚕宝宝困在蚕茧里面的情景一样。事实上,平台上的信息浩瀚如大海,但由于“信息茧房”作怪,用户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刷到的内容就是全部,而且一定是真实的。同时,还有另一个错觉,用户在刷视频的时候,感觉像在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视频是什么。其实,在你打开短视频之后,系统算法早把后面一连串视频都替你准备好了,是算法在帮你刷,你并没有选择权,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遇到不喜欢的内容时,快速滑过。就像是在别人家做客,主人做什么菜,客人只能吃什么菜,没有点菜的机会。这是短视频不够人性化、不友好的地方。试想一下,当你打开“爱奇艺“想看电影的时候,爱奇艺没有选择界面,而是由系统一个接一个让你刷电影,你会不会爆粗口?所以,短视频要避免制造“信息茧房”的嫌疑,就应该把选择权还给用户。为什么“信息茧房”惊动了国家部门?可能有人会说,“信息茧房”也没什么啊,平台推什么,就看什么,做一个快乐的被投喂的“蚕宝宝”不好吗?几个“蚕宝宝”确实没啥问题,但是,几亿用户都变成“蚕宝宝”住在“信息茧房”里头,麻烦就大了!往小处说,“信息茧房”的过虑作用让用户变得孤陋寡闻、观念极端、封闭保守、结果变成了井底之蛙;往大处说,“信息茧房”会造成一个国家网民整体素质下降、价值观撕裂、网络情绪对立和民粹主义思潮,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容易造成个人思想偏激以及道德绑架政府。当然了,造成“信息茧房”悲剧的因素有很多,不只是用户本身的问题,比如,言论管控、资本利益、算法机制等等都有关联。因此,依靠国家力量彻底破解“信息茧房”,并不现实。因为国家力量可以规范资本利益、调整算法机制,但是言论管控的尺度却不容易平衡。当然有,而且关系重大。做一个反向思考,为什么谣言、鸡汤、剧本泛滥成灾?是因为真话和实事往往不能被公开,而且,思想独立、观点锐利的深度文字往往容易触犯禁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总之,言论管控太松了,显得一盘散沙,有如乌合之众。言论管控太紧了,更会形成“信息茧房”,造成网民整体素质下降,形成了愚民的反作用,这是国家层面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既担心民众愚昧,又担心民众太聪明,可能是现代上层结构的心情。清朝的皇帝为了维护专制、巩固帝制,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大搞文字狱。文字狱历时一百多年,被投进大牢、被杀害的人,不计其数。“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句话的作者,因为被怀疑讽刺清朝,小命也丢了。清朝民众思想活力与创新精神,几乎成了负数,社会成了一潭死水。皇帝是暂时安全了,但是民族却危险了,鸦片进来了,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东亚病夫”成了国人的辱称,中国走进了百年屈辱史。当时的民众愚昧到什么程度?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是耶稣的弟弟,人们居然也信,真的是毫无精神信仰可言。今天的中国正在逆袭、崛起,以开放的姿态、坚定地走向世界大国、世界强国的舞台C位。大国的民众岂能是困在“信息茧房”里面的一群蚕宝宝?砸烂“信息茧房”势在必行,但是完全依赖国家砸烂“信息茧房”,不太现实。因为,旧的“信息茧房”砸烂了,一定还会长出一个新的出来,那么,个人要怎样才能够破解“信息茧房”,“破茧成蝶”?从理论上说,所有网民都存在“信息茧房”的问题,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因为所有能看到的文字、视频和图片,都是能让你看到的而已,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现在网络搜索,除了广告,几乎搜索不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了,规则限制和禁忌也越来越多。比如,让AI画“一个性感的少妇在森林里面”,AI会提示违规了。因为出现了“性感”二字。相对于早些年的网络自由,现在的网络真的变成了“信息茧房”。那为什么有的人 “信息茧房”问题很严重,有的却很轻微呢?关键在于个人获取信息的维度不同,这里分享两个方法:捧起书本、回到网页。“捧起书本”就是要拿起书本、多读杂书,跨领域、跨专业地读。三教九流、旁门左道,来者不拒。正是因为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书本的管理相对宽松。在各大购书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书可供选择,包括各种低价书、二手书等等。可惜,大部分人却远离书本而去,崇尚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并不是说,电子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毫无用处,但是它们的局限性和负作用非常大。读者没有强大的知识信息融合能力,很难将碎片知识进行整合、组装和内化。现在,几乎没人愿意读万字长文了。为什么?一是没时间,二是阅读能力下降了。看到长文就怕,驾驭不了那么长的文章了,读着读着,记忆和思维跟不上,就断片了。读书的好处是,可以得到有系统的视角和思想,更重要的是,书上的文字观点与言论尺度要大得多,不像平台上有很多敏感词汇。2012年前后,中国有一大批学者所写的社会、经济类著作,很值得一看。大胆尝试跨专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假如你对经济感兴趣,除了经济方面的书本以外,不妨读一些社会学、政治学、人文地理、公共关系学、舆论学之类的书。如果只读经济类的书,等于是掉进了另一种“经济信息茧房”。为什么很多中国专家变成了“砖家”?因为,他们掉进了自己领域的“专业信息茧房”,和社会脱节了。除了读中国作者的书,还可以阅读外国作者的书。每个大国、强国,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杰出的学者。比如,美国的弗里德曼、阿西莫格鲁、兰德尔,英国的马歇尔,新加坡的马凯硕等等。如果一个人的书架上全是中国人的书,也是掉进了另一个“信息茧房”。注意一个问题,读书不必先站队。很多读者都知道,在经济领域,林毅夫和张维迎,凯恩斯与哈耶克,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他们的观点是对立的,曾经发生过影响深远的公开论战。如果把双方的著作都看一看,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派别和理论的茧房里面。同理,要想了解毛泽东,除了官方党史和《毛泽东选集》,还要读美国人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与英国人迪克.威尔逊的《毛泽东传》,以及美国人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等,如此这般,才能形成较大的历史观,才不会拿着教员的几句话当成圣旨和令箭,片面地理解。用电脑浏览网页,网页上的内容由你选择,网页上没有算法。电脑上网的效果是手机无法代替的,它可以帮助你获取更广阔的信息,可以在不同类别,不同国家地区快速切换。比如,要想了解俄乌战事,国家官网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乌克兰国家通讯社,这些网页都是可以正常打开的,哪怕这两个国家的网页内容都不是绝对真实的,那也好过只看一家强。除此之外,美国CNN,新加坡联合早报,韩国的“韩联社”,“朝鲜中央通讯社”等等,都是开放的。有了众多网页的加持,信息面就广了,眼界和格局都打开了。这个时候,也没有哪个平台和APP能轻易把你关进“信息茧房”了。春蚕虽然把自己困在了茧蛹里面,但它能靠自己的力量从里面破茧而出。世上没有救世主,曾经,因为你的喜欢把自己送进了“信息茧房”,今天,同样需要通过自己内在的力量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