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七部门部署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
教育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文件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尊师惠师举措。医疗健康方面,各地教育部门应每年组织教师免费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服务,建立教师健康档案,鼓励各地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文化提升方面,鼓励支持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和游览参观点对教师提供减免门票等优惠措施。生活服务方面,鼓励相关企业为教师提供专属优惠活动,鼓励相关国有商业银行为教师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教师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给予减免优惠。住房保障方面,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促进解决教师住房困难。此外,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尊师惠师服务。今年以来,教育部持续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工作力度,下一步,将持续抓好尊师惠师政策落实情况,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不断开创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工作新局面。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要求,努力练就“硬肩膀”,锐意改革“创新路”,不断开创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工作新局面。一是以理论武装领方向增动力,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把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强化政治引领,心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正确处理建设教育强国的五个重大关系,努力落实五方面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上来,确保工作方向清晰、干劲充足。二是把供需适配作为重中之重,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按照聚合数据、构建图谱、搭建模型、共建共享的思路,采取大数据技术与AI大模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国家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建设,努力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三是以数字化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不断优化阳光高考平台、研招网和内地(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整合招生报名、在线考试、录取和信息公开等功能,构建集成化招生平台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五育”并举,建立健全服务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高质量素质教育体系。稳步推进德育与劳动教育工作,协助做好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监测评估,搭建全国劳动教育服务平台,汇聚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全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劳动实践基地标准化;推出“劳模工匠进校园”品牌公益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快推进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 为教育强国建设赋能助力。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紧扣教育强国建设五方面战略任务,加快推进学生资助高质量发展,以更大作为为教育强国建设赋能助力。一是优化顶层设计,着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方面展现新担当。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资助政策从“保障为主”向“保障和发展并重”拓展,切实提升战略人才培养支撑度、教育事业需求匹配度、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度,实现资助内涵系统性跃升。二是深化管理创新,着力在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水平方面取得新成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四个加强”夯实工作基础,推进学生资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紧盯关键环节,着力在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方面迈上新台阶。学生资助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关乎教育公平、牵涉广大学生切身利益。必须聚焦关键环节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提升学生资助服务的精准化、规范化、高效化水平。持续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化。加强教育与民政、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研究推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机制,推动学生资助实现特殊困难学生“免申即享”、临时困难学生“即申即享”、相对困难学生“应享尽享”,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四是聚焦提质增效,着力在推动学生资助事业行稳致远方面实现新突破。学生资助是重要的教育投入制度,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计,事关学生个人成长。必须从“三项机制”入手、下好“三个功夫”,切实加强助学和育人“两个统筹”。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推动留学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强国建设贡献创新力量。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到留学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努力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快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任务贡献力量。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新时代留学服务的使命定位和工作要求。加快构建以质量为关键、以信任为保障、以安全为基础的留学教育生态体系,推动实现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有韧性的发展,加快构建融通创新多元的现代留学服务体系,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践行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担当,推动留学服务从规模向内涵、从量变向质变跃迁。二是聚焦主责主业,在留学服务中牢牢把握教育的属性要求。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牢牢把握留学服务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留学报国精神贯穿对留学人员服务和管理全过程,以优质服务传递党和国家对留学人员的关心与爱护。三是锚定目标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深化留学服务工作改革创新。建设全链条数字化留学服务支撑体系。完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体系建设。建设便捷高效的留学报国服务体系。完善“留学中国”服务和支撑体系。助力高校提升国际化能力和水平。
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6万件。
11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情况。截至今年10月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达341.7万件,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量的73.3%。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总额达7922.3亿元,同比增长60%;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3072亿元,同比增长7.2%,均创历史新高。截至10月底,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6个月;截至目前,已批复建设12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分布在29个省(区、市),备案的各类创新主体超19.3万家。前三季度,我国已运行的保护中心和快维中心共受理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案件9.8万件,平均处理周期在2周以内。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进一步提升到70.9%,专利申请质量稳步提升。目前,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完成了全面盘点,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进入可转化资源库。
我国计划到2029年建成约1万个中医优势专科。
12月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透露,我国将分层级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到2029年,形成专业领域完整、地域覆盖面广、结构布局合理、中医特色明显的中医优势专科网络,全国中医优势专科总体规模达到1万个左右。中医优势专科是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现中医临床疗效、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平台。据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十五”以来支持建设了一批中医重点专科,今年5月遴选确定了1073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和8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目前,大多数专科成为所在医院的优势专业、骨干科室,但仍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医优势专科规划布局、推进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等要求。根据文件,国家层面将按专业组建30个左右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联合体,重在制定诊疗标准规范,开展专科质量控制与能力评估,组织开展疑难病和危重症中西医协同攻关,引领专科学术发展;区域层面组建区域中医优势专科联盟,辐射带动区域内中医优势专科能力整体提升;省级层面分专业组建省级中医优势专科联盟,由牵头单位带动省域内相关专科水平整体跃升。在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内涵建设方面,文件提出系列具体举措。例如,鼓励设置专病门诊;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势,搭建以中医优势专科为主体、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的“1+N”诊疗平台;探索集预防、治疗、康复、个人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丁薛祥出席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并讲话。
12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京出席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并讲话。丁薛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科技支撑。丁薛祥强调,科技工作者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二要积极探索科技前沿领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三要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四要努力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使我国科技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有关部门要当好后勤部长,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服务保障,为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营造良好环境。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成立30周年,30年来,共奖励了1638位科技工作者。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院士,55位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怀进鹏会见越南教育培训部部长阮金山 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
12月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京会见越南教育培训部部长阮金山。怀进鹏表示,在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战略指引下,中越关系开启了新篇章,教育交流合作呈现良好势头。中方愿以明年两国建交75周年为契机,建立双方定期磋商机制,加强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交流,围绕两国重要合作项目,推动工程技术、职业技术等领域人才培养合作,加强数字教育政策对话和教师培训,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阮金山高度评价越中教育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钦佩中国教育发展成就,愿进一步密切两国教育部合作关系,在一流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数字教育等方面学习借鉴中方经验做法,加强在语言教学、理工科人才和专家培养、教育数字化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教育合作迈上新台阶。
怀进鹏调研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奋力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时代课题。
12月9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调研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了解学校党的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情况。他强调,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突出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强化人才培养,推进科技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奋力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他强调,北京林业大学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锻造好思政课关键课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绿色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统筹谋划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聚焦学校林草学科专业发展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效支撑优势学科建成世界一流水平。要持续深化与国外一流院校、国际组织的学术交流,开展多种形式教育科研合作。北京中医药大学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实践育人范式,全面加强学生德医双修素质能力培养。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突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大力促进中医药产品研发的成果转化。要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中医药相关国际标准建设,加快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更好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举行。
11月2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杭州开幕。智能仿生手、人形机器人、虚拟现实(VR)眼镜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集中亮相。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我国具备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加快产业化进程。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动标志性产品打造、高水平产业主体培育和应用场景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将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个大命题,鼓励更多地区出台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专项支持政策,培养建立起多层次的咨询专家队伍和项目制度,高质量推进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服务基地建设,不断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突破。
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举办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未来。
12月2日,“大学校长高峰论坛2024”在香港举行。此次论坛以“知识全球化”为主题,邀请了全球50多所大学的校长和教育领袖,围绕知识全球化对人类的重要性、数据科学与国际新秩序、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中的伦理与价值建构等9个议题进行研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致辞表示,香港鼓励院校与内地和海外的知名大学探索更多创新课程、开展研究和交流合作,推动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创新和科技枢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致辞表示,希望香港高校与世界各地的优秀大学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秉持开放理念和创新精神,在关键领域加强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优秀传统守护思想家园,让守正创新突破思维枷锁,让先进技术跨越国界障碍,为解决人类社会的重大科学难题和社会问题作出大学应有的贡献。教育部副部长吴岩通过视频致辞表示,本次论坛以知识全球化为主题,涉及人工智能与教育等多个领域,为参会的各位大学校长提供了交流观点和分享智慧的新平台,这有助于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共识,探寻技术变革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新路径。此次论坛为期两天,吸引众多海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的人士参加。
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开幕。
12月5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4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23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的400余位嘉宾共话公众科学素质提升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期2天,设置主旨报告、专题论坛、“科普大咖谈”特别专题活动等多个单元。大会期间,与会嘉宾聚焦前沿科普服务科技创新、多元主体协同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新技术应用赋能科学素质建设等当前全球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的热点话题,深入开展研讨交流。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希望与会各方利用好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这一平台,在破解全球发展难题中加强互鉴,以更广泛的科技文化交流、更务实的项目合作,夯实公众科学素质的基础。同时,坚持行动导向,强化多元协同,打破知识和技术的壁垒,推进科技成果为各国人民所用。
我国未来三年计划培训1300名海外中医药人才。
12月7日至9日在长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中医药科技大会透露,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我国已经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文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在会上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围绕针灸研究、草药研究、传统医学循证研究等领域,与有关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等开展科技创新交流与转化合作,提升传统医药的科学研究水平。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首批培训1300名相关国家的中医药人才,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新质引领健康 科技共创未来”。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方代表,就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等议题展开交流。大会期间,2024长春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同步开展,参展人数超过10万人次。众多厂商带着智能诊疗设备、精准中药调配系统等创新产品亮相展区,彰显中医药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吸引了不少海外采购商进行商务对接。
2024科创大会在上海开幕 “人工智能技术与治理创新实验室”建设启动。
12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科创大会开幕。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开幕式上致辞,与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以及相关高校负责同志等共同启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治理创新实验室”建设。陈吉宁指出,上海将聚焦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重要使命,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技创新布局,准确把握创新底层逻辑,更好掌握战略主动;全力推动要素创新性配置,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活力,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持续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持续完善创新生态。开幕式上发布了《科创板白皮书2024》、“科创绣带”系列项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创新成果,启动深化央视频超高清大小屏融合传播战略合作。
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三校签署领办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相关学科协议。
12月6日,省政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腾冲签署领办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相关学科协议,副省长王正英、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分别代表各方签约。根据协议,北京大学领办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学科,清华大学领办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学科,南开大学领办统计学、化学学科,以学科为模块,支持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构建有效、稳定、长远的合作共建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长效机制。部属合作共建高校领办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相关学科,秉持“优势互补、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重点围绕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等任务,促进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高质量发展。建设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我省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实际行动。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经教育部和省政府批准成立,以高标准、高起点的新模式、新机制进行建设,采用部属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与云南高校(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方式,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一流学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有双聘博士生导师394名,在校博士生560人、硕士生1280人。
复旦大学成立艺术研究院。
12月8-9日,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成立大会暨“艺术与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潘天寿讲席教授基金项目、王蘧常讲席教授基金项目启动,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出席成立大会。根据建设方案,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将依托哲学学院建设,由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潘公凯担任首任院长,著名学者沈语冰任执行院长。研究院将依托多学科交叉,囊括艺术哲学、美学、艺术史、新闻传播等多个学科领域,围绕三个问题域,整合资源及力量开展跨学科、前沿性、高水平研究。未来3-5年,研究院还将陆续面向全校开设20余门特色课程,涵盖艺术哲学、美学、艺术理论等领域;并依托艺术哲学系招收博士研究生,招收博士后。同时,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开展合作,培养艺术理论、策展、馆陈设计等方面的紧缺人才。研究院还将以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术骨干,形成团队规模。
复旦发文规范毕业论文AI使用。
近日,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对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进行详细规范。《规定》明确禁止使用范围,包括“六个禁止”:一是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设计)结构设计、研究(设计)选题、研究(设计)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与讨论和结论总结等;二是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原始数据、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三是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四是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五是禁止答辩委员、评审专家使用任何AI工具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六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涉及保密内容的,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禁止上传任何数据和图片到AI平台。《规定》中明确,学生违反相关规定使用AI工具的,视情节给予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不准答辩、取消合格成绩等处理。
复旦大学与浦发银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揭牌成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中心。
12月3日,复旦大学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紧扣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党建引领、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慧校园、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加强发力,共同设立浦发银行—复旦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中心、支持复旦首支科创母基金等。会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举行,这也是战略合作协议落地生根的第一个重要举措。研究中心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与浦发银行研究院联合成立。双方将分别发挥研究、实践的力量,努力建设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应用型智库研究机构,探索构建优势互补、双向导流、相互赋能的智库新模式。研究中心将坚持“产学研政用”五位一体,更好地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贡献智慧和解决方案,为百年变局下的金融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复旦科创投资基金启动 基金计划规模10亿元。
12月3日,首届复旦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召开,复旦科创母基金宣告正式成立,超额完成5亿元首关目标,明年将完成二关目标,实现首期总规模10亿元。同时,复旦科创投资基金在大会上启动,基金计划规模10亿元,重点投资孵化国家“卡脖子”技术突破和科技前沿领域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复旦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校友创新创业项目。据悉,复旦科创母基金于去年12月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等共同发起设立,重点关注4+X(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及未来产业)前沿创新领域,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大会上,复旦大学-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复旦大学-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全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复旦科创母基金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区校科创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复旦科技成果转化创业赋能项目、“复旦科创大赛2024”同步启动,“复旦-同济-上理工三校科创联盟”启动,为三校师生、校友提供更加广阔的科创交流平台。
复旦大学专项部署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12月2日,复旦大学召开分党委书记会(扩大)会议,专项部署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启动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3.0版。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复旦大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施方案》,决心按照一年破局、三年成型、五年成势的“135”路径,重点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和深化准聘长聘制改革。校长金力布置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他指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实施路径,初步考虑花2-3年时间,以本科招生改革为起手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四梁八柱,全面铺开以本研融通为标志的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政策、资源、平台等要素的制备建设,功能上打通任督二脉;最终走向系统集成,构建起引领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操作路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干细胞式”两类人才目标逆推,一类是原始创新拔尖人才,基础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学位博士;另一类是交叉融合创新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学位硕博士为主要出口。同时,大力开办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未来产业创新院成立。
12月7日,首届昆山未来科技产融大会暨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未来产业创新院成立仪式在昆山举办,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代表、各界行业大咖会聚一堂,研讨分享、畅谈未来。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将依托双方优势,打造一个集技术孵化、产业赋能、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生态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昆山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场,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未来产业创新院正式成立,该创新院将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验证、高科技企业孵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招引,致力于未来科技和硬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活动中,由校友和昆山投资方共同发起、总规模10亿元的昆山未来科技创新基金成立,94个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的科创项目与昆山各区镇进行了充分对接,其中首批涉及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的10个重点科创项目已签约落地。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等分别作主题演讲,28个科创项目举行了路演并开展了专题学习研讨。
上海交大携手美团成立计算与智能联合实验室。
11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携手美团成立计算与智能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深入探索先进的智能算法和技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餐饮、出行、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交大电院副院长周亮致开幕词,期待双方在智能化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跨学术与产业、面向未来的创新高地。随后,交大电院翟广涛教授与美团方代表蔡勋梁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分别对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方案、美团在前沿科技相关工作与思考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围绕未来的合作方向、具体项目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最后,交大电子工程系讲席教授、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文军教授对仪式作总结发言,期待未来的合作能推动双方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深入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2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日常工作对接协调机制,定期沟通推进协议合作内容,研究协调合作中的重大事宜,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充分发挥海南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和上海交大学科、科研、人才优势,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对口合建、教师互动交流等方面展开务实合作,助力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促进上海交大建设“双一流”高校。未来双方将继续加强全方位的合作,围绕深海科技、医疗健康、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重要领域开展深度探索,共同为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在琼期间,丁奎岭一行还调研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海口医院、上海交大海南研究院等,听取医院建设发展情况和区块链研究院建设情况并与有关专家座谈交流。
南京大学推进与东南亚地区务实合作。
11月25日至30日,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率团访问越南、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就加强南京大学与东南亚地区科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等进行深入探讨。代表团访问了越南教育与培训部、越南科技部、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和印尼国家创新研究署等政府机构,以及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河内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力宝希望之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与三国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并与各地校友、知名教授、青年学者等会面交流。同时,代表团赴印尼拜会南京大学杰出校友、力宝集团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李文正,务实拓展南京大学国际化办学资源。
南京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携手共建“月球与行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11月29日,“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与会委员及嘉宾一致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和双方的共建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双方合作的重大意义。2024年10月,南京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正式签署了共建“月球与行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协议。这一协议的达成,标志着双方在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合作迈上新台阶。双方将在多个层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包括巨行星科学中心建设、原位探测载荷研发、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依托各自的学科优势与科研平台,双方将协同创新,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我国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南京大学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是南京大学在苏州校区首批建设的研究院之一。研究院面向空天科技领域国家重大任务需求和苏州航天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基础性、创新性研究,致力于发展成为深空探测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院依托南京大学天文学科,由前沿科学学院管理,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行星科学、太阳系天体与系外天体的探测、空间科学与空间天文载荷的研制与科学应用等。
中国科大与中国残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2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科大校长常进表示,用科技进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赋能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帮助广大残疾人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是新时代高校的一项社会责任,中国科大将持续坚持“四个面向”,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积极关注残疾人民生需求和助残领域科技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为推动科技助残接续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残联党组书记周长奎表示,中国残联将充分反映残疾人科技需求,支持中国科大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辟更多科技助残应用新场景,不断助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和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同时与学校搭建各类合作平台,支持造就更多助残领域专家和人才。根据协议,中国科大与中国残联将重点聚焦运动功能恢复、安全无障碍出行、言语无障碍沟通等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培养。
中国科大与中国电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揭牌成立联合实验室。
11月29日,在“2024年度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上,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揭牌联合实验室。量子科技是我国成为科技强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领域。中国电信积极布局量子产业,此次与中国科大强强联合,将共同推动量子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从“10到100”的规模发展。中国电信现场宣布,在中国科大的支持下,中国电信旗下的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已完成全部审批流程,并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重点项目”。
西安交大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
12月5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奚继兴率队到访西安交大推进合作。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会见奚继兴一行,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并见证签约。卢建军介绍了西安交大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表示希望双方围绕科技创新体系深度融合、高水平人才共育共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打造校所合作新典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奚继兴表示希望双方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资源,以及科研院所在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引培用新机制新举措,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实现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在促进我国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会上,双方代表签署合作协议。
中山大学与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2月1日,中山大学与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校长高松表示,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促进双方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加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探索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三是深化数字校园建设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未来和中山大学在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教学等传统信息化建设合作基础上,将进一步面向未来开展遥感测绘、医疗卫健、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高精尖领域的深度产学研合作,共同打造校企合作新标杆,助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民生的深度融合。未来,双方将围绕科学研究及信创成果孵化、校企人才培养、数字校园建设等方面开展实际合作,将双方战略合作落到实处。
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天津大学中心医院“上线”。
12月4日,在津部属高校与市卫生健康委协同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签约仪式举行。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与南开大学签署共建天津市人民医院协议,明确将其作为南开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根据协议,医院将定名为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面赋能南开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市卫生健康委与天津大学签署共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协议,明确将其作为天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根据协议,医院将定名为天津大学中心医院,为天津大学“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能。据了解,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天津市五大医学中心之一。该院率先成为国内同时承担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和国际应急医疗队“三合一”救援职责的医院。该院肛肠外科是全国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普通外科、脊柱外科、肿瘤科是天津市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天津大学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天津市五大医学中心之一、国家临床营养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依托单位。该院建院67年来,在深化医教协同、医工融合领域持续发力,始终以临床需求为核心,全力推动医工交叉的成功应用与转化。
南开大学获批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1月25日,近日,由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卜显和院士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超灵敏化学传感材料的精准构筑与创制”获得立项资助,资助直接经费金额1500万元。该项目由南开大学牵头,联合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汇聚化学、材料、器件等相关领域国内重要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项目聚焦化学传感技术在公共安全、疾病诊断、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复杂体系中气体分子超灵敏精准检测这一重大挑战。项目团队将从合成化学角度出发,针对复杂体系中几类重要气体分子精准检测的需求开展研究。项目将致力于创制分子基晶态多孔传感材料新体系,发展精准构筑方法,并开发超灵敏传感策略。同时,还将深入揭示传感机制,开展微纳结构构筑、界面调控与器件化应用验证等相关研究,以期为复杂体系中目标气体分子的超灵敏精准检测提供材料合成方法学和物质基础。
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揭牌成立。
12月7日,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昆明市滇中新区举行。共建云南研究院是山东大学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研究院揭牌标志着校地融合发展开启新篇章。山东大学将以云南研究院为契机,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强与云南省在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药、考古等方面的紧密合作,持续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引领研究院在支撑服务云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当好“桥头堡”和“新引擎”,为云南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山大贡献。云南省科技厅将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与山东大学校地合作协议,从平台建设、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全力支持研究院建设,将山大优势科技力量与云南产业充分结合,把研究院建成云南省乃至国内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
山东大学与中国日报社签署国际传播战略合作协议。
12月10日,山东大学与中国日报社在北京签署国际传播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日报社与山东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双方共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重要贺信、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举措。双方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合作,始终聚焦核心,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拓展平台,培育未来英才,共同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不断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在原有良好合作基础上,更好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在国际传播、融媒体共建、人才培养、智库协同等方面合作,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大连理工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名单,大连理工大学罗钟铉教授团队牵头负责的“恶劣海洋环境下的具身智能系统精准感知与交互协同”项目获得立项资助,资助金额1488万元。该项目是大连理工在人工智能领域牵头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标志着我院基础研究工作取得新突破。“恶劣海洋环境下的具身智能系统精准感知与交互协同”项目汇聚了我国在水下机器人及具身智能领域优势研究力量,由大连理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安徽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依托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条件联合开展研究工作。项目围绕恶劣海洋环境下智能具身系统关键科学问题,拟开展主动行为引导的多模态精准感知,作业行为驱动的定位与动态路径规划,异构多智能体行为交互与协同的精细作业,感知与行为融合的自主进化等理论与技术研究,并构建面向恶劣海洋环境的具身智能系统与应用验证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与华为签署“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2.0合作协议。
12月3日,大连理工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2.0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大工-华为“智能基座”项目开展以来,双方建立了紧密、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加速推进了双方良性互动和高效合作。校企合作能够有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发展,双方将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共建联合实验室,助力华为公司产品的生态建设,推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会见后,双方签署《大连理工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2.0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指出,深化大连理工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完善以鲲鹏、昇腾、华为云、鸿蒙及RUST为技术底座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大工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夯实中国数字经济底座,支持高校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对应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以国产关键核心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与人才生态。
美国白宫宣布启动一系列举措,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近期,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召集人工智能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机构、数据中心等相关实体,召开圆桌会议,并宣布一系列举措,加强美国先进人工智能运营所需的基础设施。举措包括:白宫成立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工作组;扩大对联邦、州和地方当局数据处理中心的许可;能源部牵头组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团队,支持数据中心建设;能源部将继续开发和共享资源,将重新利用已关闭的煤电厂;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将加快关键领域合格 AI 数据中心建设;政府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行业企业同意努力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俄罗斯“2030优先计划”推动校企合作迈向新高度。
俄联邦政府近日表示,俄罗斯“2030优先计划”推动校企合作迈向新的高度,主要体现在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构建实验室合作平台这三个方面。其一,校企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改进生产流程。建立超过420个联盟,汇集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资源。其二,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旨在满足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今年俄罗斯推出了首个人工智能项目,汇集了四所顶尖大学的专业知识和高科技公司的行业经验。其三,建立实验室合作平台,旨在支持学术研究,并能够根据企业合作伙伴需求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的工作。在“2030优先计划”的框架下,俄罗斯境内已成功建立超过500个实验室,设备能满足工业合作伙伴的需求,用于开展研发工作。据悉,“2030优先计划”项目是俄罗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大学支持计划,旨在2030年前,在俄罗斯打造100多所定位为国家科技中心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先进现代化大学。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投资470万欧元建设量子技术研究生院。
近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投资470万欧元(约合3678万元人民币)新建量子技术研究生院,以加强量子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研究生院由综合量子科技中心负责管理。巴符州科学、研究和艺术部为量子技术研究生院的10个博士职位提供为期4年的资助。研究生院面向巴符州所有大学的年轻研究人员开放,提供结构化的博士课程。每个博士项目都由一个研究机构牵头,并得到至少一个行业合作伙伴的支持。研究课题为具有很高的技术潜力、但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可以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架起桥梁的项目。研究生院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量子传感与计量、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集成量子技术、集成量子光子学和量子材料等。此外,研究生院还提供有关转化、创业和知识产权等主题的能力培训。
德国推动博士生教育结构化改革。
近期,德国最大的科研资助机构德国科研基金会宣布新批准12个博士生院项目,自2025年秋季开始,这12个项目将在5年资助期内获得8200万欧元的资助。德国以结构化为核心推动博士生教育变革,具体来看:一是推广项目制培养模式。项目通常聚焦一个特定研究主题,通过竞争性程序选拔优秀博士生,在一个联系紧密的研究团队或者“学术共同体”中,给予博士生密集的科研指导。二是加强相关数据统计。德国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统计法》中加入了关于博士生统计指标的要求,还规定了德国高校对博士生学业信息的统计责任。三是强化导师责任。德国修订了联邦《高等学校框架法》,在高校设立青年教授职位;很多高校将那些虽然没有教授席位,但已经独立领导团队、有独立科研经费的研究项目或实验室负责人,通过一定的评审程序,确认为青年研究团队负责人。一些高校赋予青年教授和青年研究团队负责人博士论文评审权;同时,越来越多的德国高校鼓励或者明确要求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和培养单位共同签订指导协议。四是应用科学大学参与培养。随着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应用科学大学开始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
英国大学学院推出新型教育模式助力高等教育发展。
近日,国际技能发展公成立了一所新型教育机构名为英国大学学院(BUC),其总部位于伦敦,并在南亚构建了广泛的组织体系。国际技能发展公司成立BUC的初衷是为学生提供灵活且优质的高等教育机会,学生无需先通过为期一年的预备课程,再转到所选机构完成学业;相反,学生可以将传统教育模式下需要两年完成的常规课程压缩至18个月内完成。此外,国际学生在英国的最后一年学习过程中还有资格获得毕业后工作签证,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费负担,为那些因经济困难而无法留学的学生提供了留学机会。据悉,BUC的课程采用在线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包括企业管理、国际商务、金融等在内的多元课程类别选择。BUC由新型技术与教育理念共同驱动,将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法国-摩洛哥签署一系列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协议。
近期,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摩洛哥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两国元首达成23项协议,其中涉及教育领域的合作协议有三项:法摩2024-2026年教育合作意向声明;法摩高等教育与研究合作意向声明;关于建立法摩研究中心的协议。双方希望围绕以下中心强化合作:加强卓越培训;支持技术课程的发展;支持摩洛哥的教育改革将法语作为其核心目标,并巩固摩洛哥的法语学校网络;促进法国的阿拉伯语教学;加强学术间合作。其中,法摩高等教育与研究合作意向声明将聚焦于三个关键目标:在数字、人工智能、工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领域加强大学培训方面的合作关系;通过与私营部门建立伙伴关系促进科学合作,以支持创新和技能转移;支持摩洛哥高等教育、研究和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以提升摩洛哥的学术和科学影响力。该意向声明为法国与摩洛哥在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的前景。
作者 | 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编辑 | Echo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