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要闻】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公布。

科技   2024-12-01 22:21   上海  

01

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公布。

11月1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的通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近期组织开展了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的征集、论证与推荐工作,旨在进一步发掘一批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引领性、创新性,且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的实践案例。经高校申报、专家论证等环节,确定第二批32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优化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教育治理效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北大问学——智能教学平台”“人大未来课堂AI智能助手”“清华大学环境学科人工智能引擎建设”等案例入选。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02

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统计学“101 计划”工作启动会举行。

11月19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清华大学主办,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承办的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统计学“101计划”工作启动会举行。清华大学(牵头高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16所统计学“101计划”参与高校代表,70余位海内外知名统计学者参会。作为统计学“101计划”的牵头单位,清华大学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24年7月,清华大学组建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旨在加强统计学与数据科学基础学科建设,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数据科技产业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学校将全力支持统计学“101计划”相关工作,持续加大对统计学本科教育教学建设的投入力度,做好统筹和保障工作。教育部于2021年12月在计算机领域率先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简称“101计划”),于2023年4月启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统计学“101计划”工作启动会的举行标志着统计学成为我国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的新成员。

(摘编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03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联合举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专题培训班。

近日,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联合举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专题培训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开班式并作报告。培训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设主课堂,在省、市、县三级地方教育工作部门设3300多个分课堂,采取视频直播授课的方式开展,6.6万余名教育系统干部参训。培训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主题,紧紧围绕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开展学习研讨,聚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的重要政策以及基层关心的立德树人、教育安全、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安排专题课程,教育引导学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汇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04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2024年部属高校工作座谈会。

11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部属高校工作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和对部属高校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总结工作成效、分析形势任务,一体推进部属高校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部长金壮龙强调,部属高校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继承巩固、创新发展,扎实走好国防底色、工信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要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思政课特色品牌,把红色基因、工业文化、军工情怀融入思政课建设,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要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深入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五个100”计划,建设一流学科专业、优秀师资、优质课程、精品教材、平台基地,培育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人才培养特区,促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三高融合”。要完善急需紧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开展人才供需适配探索试点,持续强化国防特色学科体系。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人才队伍,实施好“铸魂强师”行动,坚持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发展项目,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要瞄准未来发展制高点强化基础研究,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基础人才培育,努力产出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一批标志性成果。要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积极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与企业、园区共建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技术、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思路,对照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点任务,系统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汇聚发展合力,在办学条件、人才培育、承担攻关任务、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全力支持部属高校高质量发展。临近岁末年初,部属各高校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抓实抓细安全生产工作,坚决守住廉洁、保密、安全、质量“四条红线”,营造良好校园生态,确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摘编自《中国电子报》)


05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深化课程教材研究体制机制改革 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专业服务支撑。

课程教材研究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决落实部党组部署要求,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以研究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引擎,建强课程教材建设“国家队”,凝智聚力、系统谋划,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有力的专业服务支撑。一是深刻认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切实增强课程教材研究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要重点围绕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系列”原创教材、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基础教育科学教材、教材数字化转型等关键问题深化研究,着力破解制约课程教材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国家课程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专业服务支撑。二是打造高水平专业支持平台,提高服务高质量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的能力。包括建设教材审核中心、建设国家教研中心、建立健全课程实施与重点教材使用监测体系、完善中考和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评估体系、建设课程教材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三是加强有组织科研机制建设,为高质量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包括健全重点项目研究机制、建好协同研究机制、健全专业咨询把关机制、完善实验区建设机制、建立专业研究和改革实践成果宣传推广机制、建立常态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06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发挥教育数字化公共支撑作用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信息中心将立足现有工作基础,按照“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3I要求,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应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一是支撑重点发展项目,建强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撑中国版教育大模型建设落地,支撑教育大安全体系建设,筑牢教育安全屏障。二是保障重大改革任务,完善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推进教育分层次、分类型、分区域的数字化应用转型和业务互联互通。建设终身学习经历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建好用好全球教育研究体系。信息中心历时4年建成以“数据平台+动向报告+研究集群+期刊阵地”为主要框架的国外教育研究体系。下一步,中心将努力做到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关系,落实好部领导指示精神,动态追踪、深度分析不同国情国家教育发展历程、政策演变、关键节点和重要行动。重点开展国外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研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以及高校技术转移等重大问题研究,提供更多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国际经验,进一步提高精准资政能力。四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持续优化教育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优化教育政务服务体系。五是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机构服务能力。以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深化内部综合改革,提高机构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07

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守正创新担当有为 为教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教育部宣教中心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部署上来,守正创新、担当有为,为教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争做大会精神的深刻领悟者。在坚信笃行、好学能文上持续加力,将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结合起来,班子带头、全员跟进,体系式学深悟透、贯通式入心促行。二是把握舆论主动,当好大会精神的权威传播者。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把部政务新媒体打造成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学习服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战线联动平台。三是围绕中心大局,勇担大会精神的有力推动者。围绕大局、找准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正面宣传和舆情治理“一体两翼”、持续同向发力,发挥优势更好紧贴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善为大会精神的实践创新者。坚持专业立身、创新作为,主动适应全媒体传播发展态势,持续探索提升宣传质效,为教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08

教育部部署2025年全国研考安全工作。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举行。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召开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动员和部署做好考试安全工作。会议指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各地、各有关部门、各招生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准确把握研考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切实扛起政治责任,聚焦关键问题,全力确保研考安全。会议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各招生单位要强化风险意识,联合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风险源头防控,提高风险处置效率,积极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强化安全保密,坚持最严标准狠抓安全保密落实,守牢试题试卷安全底线。强化部门联动,加强安防体系建设,严格考生入场检查和考场管理,全力维护考试安全秩序。强化应急处突,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快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宣传咨询服务,积极提供合理考试便利,竭诚为考生办好暖心实事。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09

怀进鹏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作主旨报告。

11月21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开幕。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作题为“创新赋能未来 技能塑造人生 携手推动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怀进鹏强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时代的风浪越大,越需要各国携手并肩、同向同行;全球化越是遭遇逆流,越需要各国开放信任与合作、共克时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是技能重塑的主要渠道,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逐梦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坚守教育的本质、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质,在时与势中锚定发展坐标,在危与机中寻求创新突破,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点亮出彩人生,面向产业的教育、点亮经济活力,面向创新的教育、点亮未来灯火,面向智能的教育、点亮变革智慧,面向国际的教育、点亮人类共同命运。怀进鹏表示,我们邀请来自全球的政界人士、职业院校、企业朋友们共同擘画浪潮之中的全球职业教育,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全球倡议,共建共享“会、盟、奖、赛、展、刊”六大职业教育国际公共产品,定期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设立首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奖,升级举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专题展,创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期刊,为世界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注入新动能,做出新贡献,携手提升世界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服务各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


10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访问巴西。

11月25至27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访问巴西。此访旨在落实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与卢拉总统在教育领域达成的共识,促进中巴教育交流合作全面提质增效,与巴西携手共建面向下一个“黄金50年”的教育伙伴关系。在巴期间,怀进鹏与巴西教育部部长桑塔纳会谈,就建立部级磋商机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及语言教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数字教育等方面合作充分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签署两国关于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的谅解备忘录、关于葡萄牙语教学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桑塔纳认为此访是中巴教育合作史上新的“里程碑”,将进一步拉紧中巴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纽带。怀进鹏还访问了巴西利亚大学,与巴西农村发展部部长特谢拉等共同见证“中巴家庭农业机械化科技小院”揭牌;访问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与巴西教育部副部长布拉西尔共同见证“中巴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巴科技创新中心”揭牌;出席中国高等教育展。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1

2024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全体大会举行。

11月17日,2024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全体大会在温州举行。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正式揭晓,共产生99名表彰对象,其中10名为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拟表彰对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特别奖1人)均产生5名表彰对象,并列第一;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产生4名表彰对象,并列第二;南京大学(特别奖1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各产生3名表彰对象,并列第三。本届峰会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围绕“青年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年度议题,设置三大板块近20场研讨交流活动,推动开放交流,推进务实合作,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此次峰会吸引了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3个国际科技组织的近800名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和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参会,共话青年成长,共叙合作友谊。会上,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World Association of Young Scientists,缩写WAYS,简称联合会)正式宣布成立。目前,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已吸引来自23个国家的46家机构加入。作为本次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全体大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与2024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揭晓。全球四位青年科学家荣获2024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获奖者分别是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郭少军、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西蒙·高斯林、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余桂华和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教授达米安·沃伊雷。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2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4)》面向全球发布。

11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ECNU GIS)面向全球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4)》。报告从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学研究引领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和创新环境全球支撑力五个维度,包括14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对全球140个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科学评估,并通过比较2024年和2023年、2022年的评价结果,发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趋势。评价结果显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北美—欧洲—亚太”大三角格局愈发稳固,综合排名前100强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有99个位于上述三大区域。报告指出,美国和中国构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两极。美国进入全球前100的科技创新中心数量达到27个,在前30强中独占12席;中国有21个科技创新中心进入全球前100,且有6个科技创新中心进入前30强。北京继续保持其全球第四、亚太第一的地位,同时也继续在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这一维度上引领全球发展。上海继续保持其全球第十、亚太第四的位置。报告在2023年的基础上,对中国37个城市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进一步测评。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和等级差异,即顶级科技创新中心稳中有升,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稳步前进,东部和中部多数科技创新中心出现下滑,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依然是中国顶尖科技创新中心成长的三大核心地带。需关注的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在集聚创新要素和营造创新环境上面临严峻挑战,在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这一维度上下降明显,北京跌出前10强,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在创新环境全球支撑力维度,中国科技创新中心依然表现不佳,表明营造优质的城市创新环境,仍然是中国统筹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科学网)


13

上海市实施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 服务锻造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引领力量。

近年来,上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树牢“教”为“科”服务、为“产”育人理念,依托教育部和上海市会商合作机制,实施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共建合作。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把价值观塑造放在首位,深化建设“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拔尖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使命,创新重点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二是深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服务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战略必争领域,超常布局急需专业和未来学科方向;整合国家“双一流”建设、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等重大专项资源,精准支持建设基础和战略性学科、优势学科。三是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打造上海高校基础研究特区,组织高校与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联合攻关核心技术,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效能。四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大优才揽蓄力度,实施海外教学名师引进计划,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充分激发各方面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摘编自教育部官网)


14

上海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推进会召开。

11月20日,为深化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全面总结前阶段的成效和经验,推动部署上海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行动计划,上海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推进会在同济大学召开。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总结回顾了近年来上海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和成效,希望各高校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校内部门通力合作,强化资源支撑保障,共同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新格局。教育部思政司党建统战处负责同志指出,各高校要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指南》为遵循,在增强师生互动、建设书香社区、推进数字赋能、打造暖心服务、引导学生参与、深化机制迭代上再下功夫,不断开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高质量建设新局面。

(摘编自上海教育新闻网)


15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率团访问巴西。

在习近平主席赴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之际,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于当地时间11月17日至21日率团赴巴西访问,代表清华大学与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签署了“中拉青年应对全球挑战项目”合作备忘录。该合作备忘录作为习近平主席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签署的30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之一,被纳入习近平主席对巴西国事访问成果。“中拉青年应对全球挑战项目”旨在汇聚中拉青年力量,携手应对贫困及其他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挑战。项目核心组成部分“减贫营”活动由清华大学发起,首期联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和智利天主教大学共同举办,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贡献智慧,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未来,“中拉青年应对全球挑战项目”将持续扩大规模及参与青年人数,将主题扩展至减贫以外的可持续发展议题,通过开展联合赛事、联合课程、联合研究等方式,产出更多文明交流成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摘编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16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到四川大学访问。

11月23日,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一行到四川大学调研医学学科建设发展情况。清华大学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造福人类健康作为医学发展的重要使命,把加强医学学科建设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医学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四川大学在医学领域基础雄厚、实力强劲,华西医学从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到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宝贵的发展经验。期待双方进一步加强在医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座谈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相关单位负责人分别做了工作汇报。双方围绕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医院管理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李路明一行还参观调研了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等。

(摘编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17

北京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建立“中白基础科学研究中心”。

11月4日,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校长安德烈•科罗尔(Andrei Karol)、副校长阿莱西亚•普拉卡伦卡(Alesia Prakharenka)到访北京大学。两校签署备忘录并为中白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揭牌。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与北京大学深入合作得到了广泛认可,未来,希望进一步促进两校在教学和科研等领域的交流,通过搭建“中白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平台扩大合作的学科领域,为科研合作提供支持,促进基础学科发展。会见后,龚旗煌和安德烈•科罗尔签署《北京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关于联合建立“中白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的备忘录》。中白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在两国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得到了积极反响。中心未来将在推动人才联合培养、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促进高等教育科技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18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会举行。

11月26日,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会举行。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在浙江这片创业创新热土上,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浙大特色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向。创新是“形势所迫”,是应对百年变局的必由之路;创业是“大势所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学校坚持“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探索“面向卓越的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素质培养为先”,将创新教育融入教育活动全过程。校长杜江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刻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愿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创新实践中提升本领、增长才干。要深化协同联动,厚植助推学生成长发展的创新沃土,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环环相扣、互为羽翼的协作体系。要聚焦成果转化,大力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贡献,产出能置于“货架”的成果。要以此次推进会为契机,积极谋划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举措,继续擦亮浙江大学创新创业金字招牌,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机融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


19

复旦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举行。

11月26日,复旦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举行。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组长、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就坚定不移扛起“第一个复旦”的使命担当、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是聚焦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在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机制上仍需提质升级。二是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造就大批世界“一顶一”的拔尖人才体系上还需加快构建。三是聚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档升级,在全覆盖深协同“大质保”系统的建设上仍要持续完善。希望通过这次评估,复旦大学在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衔接国家战略,融入发展格局,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贡献复旦力量。学校将坚持问题导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受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将自建、自评、自改作为一项常态化的任务来开展,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宗旨,推动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一是以“系统观”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制定实施新一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二是以“大质保”支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在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打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三是以“首创性”深化新工科培养融通式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式创新。

(摘编自复旦大学新闻网)


20

上海交通大学启动“AI教师+HI导师”课堂变革行动计划。

11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联合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正式启动“AI教师+ HI 导师”课堂变革行动计划,以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发展。该计划旨在汇聚多方资源,开展课堂的突破性、创新性变革,塑造全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热情。其中,教学发展中心将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充分尊重参与教师对AI课堂的创新性构想,助力教师探索适合该模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法。网络信息中心为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项目在技术层面顺利实施。教育技术中心则全力打造“AI教学空间”,将打造“AI教师+HI导师”的授课教室与健身休闲空间,从而配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项目提供硬件与软件环境支持。同时,该计划也将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运用 AI 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队伍,学生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将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摘编自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21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书院正式揭牌。

11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书院启用仪式举办。原副校长、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主持仪式,她指出,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基地,致远学院在教育部拔尖计划2.0的宏伟蓝图之下,积极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的致远书院将建设“中西合璧、科学与艺术结合、开放、包容的学术共同体”。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峰介绍书院建设情况,并表示未来全体致远人将继续深化改革,踏实进取,努力把致远书院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拔尖人才培养的最佳实践地。校长丁奎岭代表学校对致远书院的启用表示热烈祝贺,希望致远学院能以此为新起点,积极探索在高等教育模式和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如何应变、求变。启用仪式结束后,来宾们一同参观了致远学院新办学空间。

(摘编自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22

南京大学与南京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

11月21日,南京大学与南京市签署共建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合作协议。原子制造技术能大幅提升人类对新材料、新物质的创制能力和效率,是国内外竞相布局的前沿科技领域。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相关研究的高校之一,南京大学自2019年起,与南京市在浦口区共建原子制造研究所,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原子极限微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设施已正式列入江苏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批重点支持项目,此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该大科学装置建设驶入快车道。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表示,南京大学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持续加强与教育部、南京市、浦口区等各级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南大与南京名校名城共建共融、共同发展,同时也将在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基础上,全力以赴推进实验设施建设,助力南京打造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

(摘编自南京大学新闻网)


23

西安交大开展AI赋能本科教育教学“七大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校实施AI+专业、课程、教学、学习、评价、资源、平台“七大工程”,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全流程、全链条开展探索与实践。“AI+专业”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形成1+3+4+N的“AI+X”专业体系;“AI+课程”指学校开设了AI融入的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AI+专业”应用课程,与通识课和基础课共同构成了“1+1+X”的人工智能本科课程体系;“AI+教学”指学校成立了智课虚拟教研室,持续开展跨学院、跨校企的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创新水平;“AI+学习”指学校面向全体本科学生正式推出了AI咨询助手——“仙交小i”,旨在为学生提供课程、学籍、实践、交流等各方面问题;“AI+评价”指通过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精准评估教与学;“AI+资源”指学校持续推动教学资源数智化转型,深度融合AI技术;“AI+平台”指学校不断优化升级各类教学平台工具,积极营造便捷友好的数智化教学环境。

(摘编自西安交大新闻网)


24

西安交大与昆山高新区签署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共建协议。

近日,西安交大与昆山高新区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签约仪式举行。西安大学副校长洪军介绍了西安交大的历史沿革及近年建设发展情况,建议双方面向产业需求,围绕“卡脖子”技术难题,共同培养昆山高新区特色产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解决企业创新难点和工程化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探索校地企合作的新模式。座谈会上,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何茂刚介绍了西安交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探索“企业出题、‘企-师-生’三方共答、政府保障”的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落地落细与可持续发展。据悉,此次校地签约旨在搭建政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摘编自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25

中山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揭牌成立。

11月12日,中山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怀士堂顺利举行。中山大学校长、科协主席高松院士表示,中山大学科协将强化科普资源供给输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学术交流,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托举成长;依托工商管理优势学科和技术转移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充分发挥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推动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深度与广度。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代表中国科协对中山大学科协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山大学科协工作提出要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科协秘书长程晓教授作中山大学科协工作报告,汇报了学校科协成立的筹备情况和学校参与科协相关工作的亮点成绩,并围绕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摘编自中山大学新闻网)


26

中山大学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揭牌成立。

11月25日,中山大学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中大医学人文论坛举行。成立该联合研究院是学校对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领域交叉和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是推进“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努力践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战略的有力举措。推动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研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的重要路径。成立联合研究院也是推动医学人文学科交叉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高松校长指出,医学人文研究应当坚持“四个面向”,要在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基础上推动“新文科”和“新医科”建设。未来研究院将围绕沟通医学和人文,兼顾传统和未来,服务医院和政府三个方面来开展具体研究。联合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开展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起点。面向新的百年,中山大学将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在培育拔尖人才、推进科教协同创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中山大学新闻网)


27

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在海南博鳌开院。

11月26日,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在海南博鳌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举行开院仪式。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是海南自贸港大健康领域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海南探索国有企业与公立医院合作办医落实公立医院特许经营的重要举措。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以“新药、新械、新材”为特色,是由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投建,四川大学统筹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华西第四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由华西医院牵头运营管理的临床研究型医院。医院一期占地63亩,规划床位200张,坚持“创新药械国际化、环境设施现代化、医疗服务人性化、诊疗流程规范化、运营管理智慧化”,以药械真实世界研究与循证医学为核心创新临床研究策略,以肿瘤、罕见病、干细胞治疗等为特色创新诊疗模式,满足多元化多层次人群就医需求。

(摘编自四川大学新闻网)


28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天科技学院成立。

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天科技学院成立揭牌大会暨智能航天卫星大脑星上实验进展研讨会举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天科技学院踏上发展新征程,将为我国空天科技事业注入新活力。哈工大在航天领域始终与国家重大需求同频共振,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打造了以小卫星、机械臂、激光通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之重器,多项成果在高分、载人、探月、北斗、探火等专项任务上成功应用,哈工大人始终坚守在航天强国的追梦路上。哈工大(深圳)空天科技学院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广东省、深圳市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哈工大在航天领域的深厚底蕴和科研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集教学、科研、产业化为一体的高水平学院,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空天科技人才,为深圳空天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我国空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大会同步宣布成立智能航天卫星大脑科技创新联盟和空天科技学院开放办学顾问委员会。

(摘编自哈工大新闻网)


29

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未来前沿领域研究、人才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西湖大学作为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注重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坚持发展有限学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源于共同的时代使命,蕴含着同样的人文情怀,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生动实践。期待两校通过此次签约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交融,面向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共同打造校际合作新典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新动力。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30

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成立。

11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暨首届银龄上海论坛举行。来自全国百余位老龄研究同仁共同见证揭牌仪式,5位全国老龄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围绕养老保障、养老服务、银发经济、健康老龄化、老年教育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致辞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华东师大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使命担当。据悉,研究院将秉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证据导向、区域活力、社会共建、全球视野的建设理念,立足上海,辐射全国,联动国际,围绕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和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华东师范大学老龄研究特色品牌,建设成为一个融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与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高水平老龄研究机构。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新闻网)


31

大湾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先进材料与绿色能源研究院正式揭牌。

11月26日,大湾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先进材料与绿色能源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大湾区大学举行。自2021年底两校签署研究院共建协议以来,双方在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院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逐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规划,为研究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次揭牌仪式标志着研究院的落地实施,也标志着两校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上开启了新的篇章。联合研究院将充分利用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创新优势和大湾区大学的新型办学优势,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此次先进材料与绿色能源研究院的正式揭牌,是大湾区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度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双方将携手共进,共同努力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注入强劲的动力。

(摘编自大湾区大学)


32

2025泰晤士跨学科科学排名发布。

11月21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了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跨学科科学排名。本次排名为首届跨学科科学排名,高校必须选择参与并提交数据才有机会上榜。该排名由THE与施密特科学研究员合作推出,重点衡量大学在三个关键方面的表现:投入(资金支持)、流程(成功衡量标准、设施建设、行政支持和推广机制)以及产出(学术出版物、研究质量和声誉)。今年共有来自92个国家/地区的749所高校上榜,表明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和全球对跨学科研究的巨大需求。美国独占鳌头,在前十名中,美国高校共占据了七席。麻省理工学院位居世界第一,斯坦福大学紧随其后位居第二。加州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分别排名第四、第五和第六。中国内地共有13所高校上榜,9所高校进入世界前200名。中国内地排名第一的复旦大学位列世界第16名,排名中国内地第二的上海交通大学位列世界第24名,排名中国内地第三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列世界第100名,三所高校跻身世界百强。

(摘编自泰晤士高等教育)


33

法国推进以工作为导向的博士生教育。

近日,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部长帕特里克·埃特泽尔和负责工业的国务秘书在法国政府公告中共同强调,要拓宽职业路径,加强大学与企业界、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联系,使以工作为导向的博士生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法国博士生院的培养模式极具特色,即以工作为导向,既尊重个体研究的自由和志趣,也兼顾集体研究的协作和共生。此外,法国建立了博士生个人发展跟踪委员会,负责监督博士生的培养进程。博士生院会组织和监督博士生的课程,包括研究方法、沟通、科研论文撰写、商业创意、知识产权等。多元化的博士生培养方式通过多种研究项目,将多个学科、多所研究机构、多个国家联系起来,推动了个性化和协同性相结合的科研探索,赋予了博士生、导师、实验室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也为博士生广泛就业拓宽了通道。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34

俄罗斯将开设技术学院培养人工智能专家。

近日,俄罗斯计划开设89所新技术学院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专家,该决定在第二届全俄教育论坛上由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俄罗斯将在技术学院开设新专业“人工智能应用的解决方案整合”。新的技术学院将在俄罗斯的每个地区开设,以培训合格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这些技术学院还计划接收来自金砖国家的学生,促进国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流动。俄罗斯学生将有机会在中国、印度和南非的科技公司实习,从而实现教育技术的国际交流。相应的命令草案在监管法律草案的门户网站上公布,根据文件,该计划下的培训将以全日制形式进行,以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该教育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为人工智能培训开发代码、管理数据库和训练已有的人工智能模型做好准备,该专业的毕业生将具备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被授予“人工智能专家”的职业资格。

(摘编自俄罗斯国家通讯社)


35

南洋理工大学推出两个新的跨学科本科学位项目。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分校将于2025年8月推出“机器人工程学士学位”和“工艺工程与合成化学双专业学士学位”两个新的本科学位项目。这两个项目旨在满足全球对机器人专家的预期需求,并为新加坡不断发展的高科技经济培养具有独特技能的化学和化学工程人才。机器人工程学士学位侧重于获得与行业需求相关的实用和面向未来的机器人技能,并符合新加坡成为智能国家的愿景。它整合了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学科,提供机械、机电一体化、电气和人工智能等核心课程。工艺工程与合成化学双学士学位是新加坡首个整合化学与化工学科的学位,旨在培养能够驾驭错综复杂的化学和化学工程的人才,并推动新加坡成为先进制造业和创新中心。这两个项目本质上都是跨学科学位,都将包括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等课程,以确保学生在不断发展的科学和工业环境中茁壮成长。

(摘编自南洋理工大学)



作者 | 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编辑 | Echo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里瑟琦科教观察
最独立的科技与教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