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从科学探索奖看高校科研实力

科技   2024-11-21 21:32   安徽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科技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青年科学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竞争力。为了表彰和支持那些在科学“无人区”勇于探索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科学探索奖”应运而生。自2018年设立以来,这一奖项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金额最高、影响力最广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本期旨在通过对2019年至2024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的全面数据分析,揭示当前国内外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实力方面的现状。我们特别聚焦于获奖人的博士毕业院校,以此评估不同高校在各个科研领域的表现和影响力。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数据,我们希望不仅能够展示当前科研教育的亮点,还能为未来的教育政策制定、科研资源配置以及人才培养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01

科学探索奖的背景介绍

作为国内首个由互联网企业设立的科技公益项目,“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马化腾携手饶毅、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奖项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获奖名额每年不超过50人,每人获得300万人民币奖金,获奖人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奖项的申报者需同时满足3个条件:(1)具有博士学位;(2)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台地区全职工作(国籍不限);(3)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45周岁及以下,女性48周岁及以下。

科学探索奖的申报有专家提名和自由申报两种2方式。申报材料包括个人信息、教育及工作经历、学术贡献、科研项目、代表性成果、申报领域和未来研究计划等。然而评审规则暂不公开透明,完全由“科学家说了算”。

02

2019-2024年整体获奖情况概览

截至2024年,共有297名科学家获奖,其中男性266人,占比90%,女性31人,占比10%。这一显著的性别比例差异揭示了在高级别科研奖励中女性科学家的代表性严重不足。虽然“科学探索奖”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支持女性科学家,如放宽女性申报的年龄限制,但这可能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存在的性别差距问题。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者性别分布

科学探索奖共设置了10个研究领域,每年获奖总人数不超过50人,根据历年数据,各领域每年的获奖人为3~6人。截至2024年,数学物理学、前沿交叉这两个领域的总获奖人数最多,均为34人,其次为信息电子、天文和地学、能源环境,获奖总人数均为33人。由于医学科学领域的奖项于2022年才开始设置,故获奖总人数最少,为15人。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各研究领域获奖人数分布

截至2024年,297名获奖人来自99家不同的机构,其中高校占比56%科研院所占比33%企业占比4%医院占比7%。相应地,来自高校的获奖人最多,占比为77.4%,其次为来自科研院所的获奖人,占比18.2%,而来自企业和医院的获奖人分别占比2%和2.4%。这一结果表明,高校在培养和吸引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其在科研创新中的重要角色。然而,这也提示我们需要注意科研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尤其是如何更好地激发企业和医疗机构在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中的潜力。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所在机构分布

截至2024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者主要集中在少数顶尖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以42人和41人的获奖人数位居前列,显示出这两所国内顶级学府在科研领域的卓越表现和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17人的获奖人数位列第三,虽然与清华北大存在较大差距,但仍体现出其在特定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复旦大学也有超过10名获奖者,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国内一流高校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名校之外,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及新兴的研究型高校南方科技大学也进入了获奖人数前十名的行列,这表明这些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而言,获奖单位的分布反映了我国科研力量的高度集中,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关注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更多机构和地区的科研能力提升,以形成更为均衡和多元化的科研格局。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工作单位分布(前十名)

03

2019-2024年获奖人教育背景分析

一、获奖人本科毕业院校分布

297名获奖人的本科毕业院校共涉及了90所国内外高校。其中,985高校共计32所,占比35.6%;211高校共21所,占比21.1%;海外高校3所,港澳台高校2所。

本科院校毕业于985高校的获奖人数占比高达70.4%,其中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最多,均为31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人数为23人,名列第三。获奖人数超过10人的还有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本科毕业院校分布(≥2人)
本科就读于海外高校的获奖人为香港大学的Joseph Ryan MICHALSKI、电子科技大学的申恒涛,南方科技大学的蒋兴宇,他们本科分别就读于美国州立鲍灵格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其中,Joseph Ryan MICHALSKI是科学探索奖设立以来首位外籍非华人获奖人。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本科毕业院校分布(=1人)

二、获奖人博士毕业院校分布

297名获奖人的博士毕业院校涵盖了147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海外高校及科研院所数量最多,占比高达48%国内985及211院校数量位居第二,其次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研院所。从获奖人数来看,在国内985及211院校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最多,占比为43%;其次是海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占比为37%,显示了国际教育背景对于科研成就的重要影响。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博士毕业院校类型分布

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获奖人数最多,共27人,其次为北京大学17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2人。这一结果显示,这三所顶尖高校在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博士阶段的教育和研究训练上表现出色。共有6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获奖人数达到2人及以上。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博士毕业院校分布(≥2人)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博士毕业院校分布(=1人)

截至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海外高校及科研院所获得博士学位,其中绝大多数毕业于美国的44所机构,显示出美国在国际科研教育中的领先地位。此外,加拿大的一些高校,以及英国、德国、瑞士、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还有亚洲的日本、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的高校也吸引了部分获奖者,但这些国家所涵盖的高校数量均少于10所,与美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一结果反映了美国在全球科研教育体系中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表明其他国家在吸引和培养顶尖科研人才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博士毕业院校中海外院校所属国家分布
在海外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获奖人中,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最多,为6人,其次是斯坦福大学5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4人。这些高校也反映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全球科研教育中的领先地位。共有21所海外高校获奖人数达到2人及以上。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博士毕业院校中海外院校分布(≥2人)
三、各研究领域获奖人博士毕业院校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领域获奖人的博士毕业高校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各个高校在特定科研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力,反映不同高校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成效。例如如果某所高校在在信息电子领域有较多获奖者,那么这所学校很可能在该领域有着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2019-2024年科学探索奖各研究领域获奖人博士毕业院校分布(≥2人)
根据统计数据,在科学探索奖的不同领域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所等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清华大学在多个领域如交通建筑、能源环境、信息电子、生命科学和先进制造中获奖人数最多,显示出其在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电子信息和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实力。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所,如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在化学新材料和生命科学领域分别占据首位,反映了其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领先地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前沿交叉领域与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一,突显了其在新兴交叉学科中的强劲竞争力。北京大学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与地学领域与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同领先,显示了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深厚积淀。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在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数最多,表明这两所在医学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

总体来看,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中国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各自擅长领域的强大科研实力,还揭示了它们在国际科研教育中的竞争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在多个领域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这反映了它们在科研资源、师资力量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同时,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数学物理学和前沿交叉领域的优异表现,也强调了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并加大对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支持,以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科研发展格局。


来源 | 一读EDU

编辑 | Jessica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里瑟琦科教观察
最独立的科技与教育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