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涛 2024年11月20日
自2015年启动“双一流”建设项目以来,中国在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建设项目旨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提升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水平。许多参与该建设项目的中国高校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全球影响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这些成果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及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从而确保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性推进。
“双一流”建设主要成果
自该建设项目启动以来,中国部分高校及学科已经进入了世界顶尖行列,展现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态势和发展目标。其主要成果包括:
科研创新的提升:
中国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发现,对基础科学有广泛的影响。中国在载人航天探索、月球和火星任务以及深海研究等领域的重大进展,彰显了中国日益强大的科研实力,将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学科推向了技术进步的前沿。
人才培养的加强:
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参与“双一流”建设项目的高校培养了全国90%以上的关键领域高水平人才,授予了全国50%以上的硕士学位和80%的博士学位。比如“强基计划”等举措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既满足了国内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为国际学术界贡献了大量顶尖研究人员。
国际影响力的扩展:
中国高校在全球科学合作和教育交流中发挥着日益积极引领作用。通过主导“深时数字地球”和“海洋负排放”等项目,中国高校展示了中国在科学和学术领域日益增长的贡献。通过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稳步提升了国际学术声誉,提高了国际排名和认可度。
多样化且稳定的融资机制:
自2016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已为参与建设项目的高校拨款超过1667亿元人民币(约合230亿美元),帮助高校扩大基础设施并购置先进的科研设备。这一投入充分激励了高校大力发展科研和学科建设,同时有效提升了全国整体的科研环境。
繁荣的中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中国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和中国哲学等领域开设了具有特色的课程,并出版了像《儒家经典》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同时也开展了关于清华简牍(战国时期的竹简)开创性研究,为研究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做出了贡献。
这些成就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的独特优势和文化贡献,强调了其在保存和解读传统与现代思想方面的深层次和多样性。
持续存在的挑战
尽管“双一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它仍然面临着一些影响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
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短期结果:
当前的评价体系过于依赖量化指标,比如论文发表和引用次数,这可能会促使一些高校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基础性或长期性的创新。例如,一些高校优先选择具有快速影响的项目,而不是支持基础研究或跨学科合作。
跨学科整合受限:
尽管已经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但学科间的壁垒和固守的行政结构仍然制约着更广泛的合作。有效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需要跨学科研究,这要求高等院校进行体制改革来消除障碍,从而推动学科间的创新合作。
科研成果转化的挑战:
尽管科研成果有所增加,但科学研究的应用和产业化仍然有限。高校与产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建立更加健全的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渠道对高校更有效地为社会和经济做贡献至关重要。
国际吸引力有限:
尽管中国高校的国际声誉不断提升,但在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方面仍面临挑战。与西方院校相比,中国高校在科研环境、学术自由和对学者的支持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吸引并留住全球一流人才是提升“双一流”院校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资源配置效率低:
尽管融资机制日趋多元化,但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仍然存在问题。一些高校需要优化内部治理,确保资源集中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和领域,更好的治理将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和教学资源的影响力。
持续改革与进步的路径
要确保“双一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首先,需要转向长期评估。目前的评价体系应逐步发展为更加强调其长期影响,平衡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采用考虑更广泛的社会和政策影响力的研究评估框架,增强该项目建设对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的关注。
其次,需要促进跨学科和合作研究。推动高等院校进行体制改革,推动学科间的合作,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政策激励和资源倾斜来支持跨学科的整合,高校可以突破传统界限来开发创新解决方案。
此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加强与产业和政府的合作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利用国家科技园区和技术转移机构,可以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教育和经济三者的协同发展。
再者,关于加强国际合作的相关改进建议。扩大与全球顶尖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研究网络,有效提升中国高校的全球影响力。通过吸引外籍学者和教师,培养更加国际化的科研环境,提升中国在全球学术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另外,关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建议。在推进科技教育的同时,还应将人文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结合这些要素,将培养出既具批判性思维又具创新技能的人才,从而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高校需要优化治理和资源管理。通过改进治理结构和资源配置,确保高校能够专注于重点学科领域,提高透明度和运作效率。通过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高校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促进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
通往全球领导者的道路
“双一流”建设正在改变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对全球竞争产生深远影响。为了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中国高校必须超越短期学术产出,优先考虑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方面的长期增长。通过在评价、跨学科合作、科研转化、国际化和治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中国高校有望成为全球学术界的引领者,并助力中国实现全球教育领导者的目标。
作者介绍
黄福涛,博士,现任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终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2008至今),浙江大学兼职教授(2018至今)。同时,担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基准协会理事、Richmond,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n London董事会成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国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课程开发、学术职业的比较研究等。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用中文、英文和日文三种语言在国内、日本以及国际主要英文学术刊物发表百余篇论文。
原文链接:https://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post.php?story=20241120093525357
作者 | 黄福涛
译者 | 沐远
编辑 | Echo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