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热闹喧嚣有,人间烟火也有,浮云一般的在眼前经过。
过年,总觉得乱哄哄的开始,又悄然无声的结束。对于站在岁末年初的我们,是不是需要一点触及内心的提醒,来记起来时的路,也找到将要行去的路,才不枉这一年之中最特殊的日子呢?
很多名家,曾在这几天里挥笔落墨,把自己对于年的感受留给后人。我们且一路读来,一路领受这份来自前人的信息。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鲁迅《祝福》
鲁迅先生一生控诉时局的黑暗,针砭礼教对人的压制与束缚。一年一年,他过的清苦而压抑。
唯有回到家乡,听到爆竹声响彻街巷,才令他身心稍稍松弛。他在《隅》中这样写道,“不同年龄,对生活有着不同的体会,当四周弥漫着无尽的喧嚣,我们需要为内心留一片栖息之地。”
唯有内心充盈,才不会畏惧生活的乏味与寂寥,也就能够抵挡世间的嘈杂与扰攘。
这一年,为生计奔走,为家人操劳,好多来不及释放的情绪,还有来不及舒缓的神经,不妨在忙碌之中偷得半日浮生,让自己沉溺于内心的变幻,跟自己的心聊聊天。
清理也是过年的一部分,清理掉负面的烦恼,清理掉积垢的杂物。且待新年之后,重新出发。
“年岁越大,欢乐越少。前几年,每逢春节,我还买一挂小鞭炮,叫孙儿或外孙儿,拿到院子里放放,我在屋里听听。自迁入楼房,连这一点高兴,也没有了。今年春节,三十晚上,我八点钟就躺下了。十二点前后,鞭炮声大作,醒了一阵。欢情已尽,生意全消。确实应该振作一下了。”
——孙犁《记春节》
过来的这一年,忙着赚钱、打通各种人情世故;陪老人陪孩子,陪七大姑八大姨。好像他们每个人讲话都语带机锋,要分辨、要忍耐、要照顾所有人的感受。
很多时候想得多了,束缚也多了,人就不容易快乐,过年好像过关。
有人问,为什么小时候过年那么开心。有人答,因为父母帮你承担了所有,赚钱给你花,买新衣服给你穿,给你过年的仪式感。
回头想想,确实如此,每一份岁月静好的背后,都有人在负重前行。
不妨如孙老所言,振作精神,承担自己的责任,把一份积极向上的态度,作为送给家人的新年礼物。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莫言《过去的年》
人到中年,有人抱怨生活好像一潭死水,一眼便望见人生的尽头。可实际上,每次过年,都是一个警钟,一次提醒,生活并没有所谓的终点,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一切的力量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向内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自我审视的能力。少年时向外求,中年时向内寻。
听过一个故事,有个果农家庭的孩子,觉得继承祖业没出息,于是离家远行去做生意。可外出几年,生意不成,只好垂头丧气的回到家里。
一天,他的父亲从果园里摘了颗又大又好看的苹果,问儿子,这颗苹果大不大?
儿子有气无力的说,“大。”
父亲遥遥的指着果园说,那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果子,你能看见吗?
儿子顺着父亲的手指看过去,摇了摇头,说,“我什么都看不见。”
父亲语重心长的说,“有些东西放在眼前看,就很大,可离你远了,就变小了、甚至消失了。”
很多事情就是如此,与其抱怨、内耗,不如学习内省、自愈。靠自己来创造快乐而幸福的人生。
老祖宗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人言不过一二。”
每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年的快乐,朝向新年第一缕霞光,走向新的一天。
年味百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新年记忆与新年期许。过年习俗繁多,但归根结底,它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所谓春节,是从冬天走向春天的繁荣,是从旧年走向新年的昂扬,尽量努力,向阳而生,沐浴霞光,自然心中也会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