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画上了句号,总觉得应该为它留下点什么。然而此刻,脑海中却空空如也,除了跨年夜那句“新年快乐”,竟想不出更多可以铭刻的东西。
从哪里开始说起呢?这个问题永远让我头疼。
总想着讲述过去的一切,从儿时的记忆到如今的生活状况,但这些又显得过于冗长、琐碎,还夹杂着些许乏味。
再者,我一向懒散,实在无力追溯太多细枝末节。于是,我决定以“成长”作为切入点,试着梳理这一年来的所得所感。
不知从何时起,“成长”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根据一些通俗的定义,成长似乎涵盖了许多方面:学会控制情绪、懂得释然、接受与放下,甚至还有更深刻的“认识自我”。
这些标准看似合理,却让我对成长的理解愈发模糊。我开始问自己:成长究竟是什么?
起初,我认为成长是学会控制情绪,是用理性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开始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强迫自己冷静。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敲打着这个幻想:一个二十出头、经历寥寥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完全做到这些?
我逐渐意识到,情绪是无法被彻底“控制”的。就这样,我在“成长”的困惑中来回挣扎,自我内耗,试图苦思冥想出一个答案。
悉尼的某个午后,一次突如其来的对话,让我对成长的理解悄然发生了转变。
那天,Kevin突然致电,说想和我聊聊。他谈了很多关于他的焦虑、压力,甚至透露他可能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出于对朋友的关心,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
我分析他的状态,试图提供解决方法,满怀信心地认为自己能帮他摆脱困境。然而,就在我侃侃而谈时,Kevin突然愤怒地看着我,说:“Chen,你有没有发现,你根本没在听我说什么?你太傲慢了。”
那一刻,我愣住了。
Kevin的愤怒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隐藏的傲慢与自以为是。我确实沉浸在“指导者”的角色中,试图用逻辑分析和建议填满他的困境,却完全忽略了他真正需要的——一个能无条件倾听和理解的人。
这一瞬间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成长或许并不全在于学会控制情绪、用理性解决问题,而在于能否真正地倾听。
倾听,不只是听见他人说了什么,更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感受,放下自以为是的骄傲,去聆听对方真实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情绪的关系。我的感受是:我做不到真正控制情绪,反而常常被情绪影响。
我尝试了许多方法来试图掌控自己的情绪,比如运动、瑜伽、冥想,但这些方式最终更多地起到了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或者让我与情绪“保持距离”,各自相安无事。
然而,这些情绪——尤其是焦虑和恐惧——却如影随形,特别是在深夜时分。
焦虑与恐惧常常让我陷入失眠的状态。我会反复思考一些问题:我的学业能顺利完成吗?我足够优秀吗?我的能力是否过关?甚至对身体健康和生存问题的担忧也挥之不去。
我发现,越是想操控这些情绪,它们的影响反而越大,几乎成了一个循环。
某天,我尝试选择放弃控制情绪。
这种放弃并不是逃避,而是选择让情绪自然地来去。坦白说,当情绪来临时,体验并不好,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逐渐减轻。甚至在情绪褪去之后,我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放松。
原来,当我不再抗拒情绪,而是打开内心的门让它们完整地经过时,我得到的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放松。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成长中有关情绪的关键特征,并不是控制,而是学会与它们相处。
就像水与管道的关系,情绪像水一样流经我们,虽然可能会带来一阵震动,但更多的是一种清理。当我们与情绪共存,不再对抗,而是与之和解,这会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和放松。
成长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旅途,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取智慧与技能,更在于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过去的一年,我从“指导”到“倾听”,从“控制”到“共处”,感受到了一种蜕变的力量。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成长其实并不需要设定过多的标准。它可以是一场内心的和解,也可以是一种对生活的觉察。成长其实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飞跃,而是由一个个小小的觉悟和改变串联而成。
或许我们无法掌控未来的每一步,但我们可以选择以更柔韧的姿态面对生活的起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倾听他人,也倾听自己的内心。
在即将到来的新一年,我希望自己能继续带着这份觉知,走得更从容,也更踏实。
愿我们都能在成长的旅途中,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