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短视频网站,看到一位母亲愤怒的控诉自己的女儿:
这位母亲说,她多年前离异,一个人带着女儿过得很辛苦。本来期待相依为命的生活,会让母女两个的连接更紧密,可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母女之间却越来越疏远。
她以为这是女儿到了青春期的自然反应,没太在意。可渐渐地,她发现女儿逃学,溜回家里打游戏,争执中,她看到了女儿手臂上无数道自残的伤痕。
她意识到情况不对,想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可女儿却极为抗拒。她只好为女儿办理了休学,也辞掉了工作,全天候在家陪伴和劝导女儿。
就在拍摄视频这一天,她彻底崩溃了,女儿昨晚明明答应她去上学,可到了早上却变卦了,她不洗漱、不吃饭,就躺在被窝里打游戏。
这位母亲对着镜头说:我就是个傻子,被自己的女儿骗,还兴高采烈的为她准备早点。我小时候父母离婚,谁也不管我,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我想读书,可是没人给我交学费,我只能靠自己。为什么她这么幸福,却一点都不懂得感恩?我到底欠了她什么?
在这段视频的评论区,有一句话,很短,却获得了极高的点赞数:你觉不觉得你女儿正在经历与你一样的痛苦;你觉不觉得她对待你的方式,跟你对待你的母亲一模一样?
父母的创伤体验和行为模式
会传递给孩子
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经历的创伤体验、形成的行为模式,会直接被带入我们的新家庭,反馈在我们的爱人和孩子身上。
当我们面对一些现实的刺激,往往不会做出最基于现实的反应,反而会直觉的生出一种很熟悉的感受。比如,明明知道孩子打游戏只是在放松,却仍会觉得焦虑;比如明明知道成绩并不代表一切,看到孩子的低分试卷仍会感到愤怒。
其实,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带着父母甚至祖先的影响和能量,一步步走到成年,一步步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可如果始终固着于已有的模式,就无法看到我们已经是独立的个体,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也就无法为自己的生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超越伤痛与模式
生命是宇宙间最美好的存在,因为生命可以创造从未经历过的东西:比如,原生家庭不幸的我们,可以创造一段全新的亲子关系;自诩财运不怎么样的我们,可以打拼一份前景不错的事业;比如恐惧婚姻的我们,可以拥有一份全然爱的体验。
有人说,人类是这个星球上唯一一种运用头脑,把自己困在创伤里的生物。不断地回忆伤痛,反复的经验痛苦,然后以受害者的身份,去指责全世界。
动物不会,在被猛兽追击后,它仍然可以在树荫下睡的没心没肺;植物不会,在经历了干旱沙尘之后,它只想把根钻的更深。
看看外面的世界,天空、白云,那个贴着你脸颊说爱你的孩子,那个你生气时不知所措的爱人。世界、周围的人,谁都不希望你是痛苦的。给内在一个观照,打开模式的封锁,给外在一次全然敞开的连接。
疗愈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看见,是一切的开始。
当我们看见内在模式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破坏,也就能够看见原生家庭中,父母的那份纠结与无奈。
谁都需要父母,谁都希望被无条件的爱着。然而,我们无法、也不应该要求父母完美。任何人、任何家庭都有他的局限。
小时候,父母给不了我们需要的爱,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也没有得到自己需要的爱。于是,他们焦虑、他们愤怒,他们无法与子女建立更深的连接,他们只能给你他们有的。
最深刻的爱,不是给孩子最昂贵的东西,而是把自己仅有的全都给了孩子。他们只有这么多,他们毫无保留,全都给你了。
当我们代入这样的视角,我们的心也会柔软和慈悲起来。被给与,无论多少,都是一种幸福。不只是父母,还有天地万物:吹过面庞的风、落在发间的雨;院子里撒娇的猫咪,一段被路人搭好木板、泥泞的小路;想家时,妈妈打来的电话,难过时,朋友带来的一瓶酒……
带着这样无限宽广的爱,我们就能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这束光也被带进了我们的家,照亮我们的家人,温暖我们的孩子。
让我们回到开头那个故事。我们无从得知,这位无助而愤怒的母亲会不会与孩子和解,但一天后,她在那条评论后面留言:“你说得对,女儿跟当初的我一模一样。”
痛苦是成长的契机,看见是改变的起点。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报名
【版权声明】
本文系众行文化公众号独家原创文章稿件,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众行文化”微信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