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呼吸健康:丁震教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防与治

文摘   2025-01-18 16:30   北京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呼吸道气管、支气管黏膜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慢性支气管炎可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很难根治,故对其的有效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特邀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丁震教授为大家解答相关问题。









专家简介

丁 震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

合肥市呼吸内科质控中心主任

合肥市肺癌质控中心副主任

临床肺科杂志、安徽医药杂志编委

Respiratory Medicine杂志审稿人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其症状在不同患者身上是否存在差异

丁震教授:慢性支气管炎多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长期刺激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或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

在实际诊断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其他疾病,它们的症状与慢性支气管炎相似,但病因和病理机制却截然不同。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在病情尚未发展到COPD阶段之前,可能会长期出现咳嗽和咳痰的症状,这是其典型表现之一。
此外,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还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在冬春季等特定季节更为严重,这可能与呼吸道感染或冷空气刺激有关。不同患者的咳嗽频率和持续时间可能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只在晨起或体位改变时咳嗽明显,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全天都有咳嗽症状。咳嗽的性质也可能存在差异,有的患者表现为干咳,有的则伴有痰液咳出。此外,咳嗽的剧烈程度也可能因患者而异。
痰量也是存在差异的一个方面。有些患者可能痰量较少,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痰量较多,需要多次咳嗽才能将痰排出体外。

除了咳嗽和咳痰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喘息、发热、乏力、食欲缺乏等。这些症状在不同患者身上也可能存在差异。







除了症状和体征,还需结合哪些检查手段进行确诊


丁震教授:在诊断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他们的症状特点、发作规律以及可能的诱因。同时,我们还需要结合体格检查、肺功能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手段,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综合判断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慢性支气管炎,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疾病,其诊断主要基于症状表现,而不是某一特定金标准。排他性也就是说在确诊时需排除其他可能混淆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在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中主要起排他作用,不是确立确诊的金标准。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目标是什么?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策略有哪些不同

丁震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策略相对明确,主要依据症状进行分类与治疗。通常,慢性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或稳定期)。


在急性发作期,治疗重点是控制症状,如咳嗽、咳痰及可能的气喘。这包括止咳平喘、抗感染治疗(如由感染引起)以及祛痰治疗。


对于缓解期或稳定期,关键在于采取措施预防病情复发或加重,尽量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长期目标不仅是缓解症状、避免病情加重,还要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为慢阻肺等不可逆疾病








如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疾病


丁震教授:个人生活习惯的调整:适当的锻炼能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戒烟至关重要,因为许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与吸烟、空气污染或病毒感染(如流感、新冠)有关。此外,提升身体免疫力、定期接种疫苗和保持营养均衡也是预防的关键措施。

在药物预防方面:目前主要分为西药和中成药两大类。西药类预防药物主要通过增强固有免疫来发挥作用,如含有多种细菌复合物或噬菌体的口服药物。中成药方面,如冬虫夏草制剂,对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部免疫功能具有一定作用,适用于慢性气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和预后有何影响?在治疗时应如何综合考虑


丁震教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可能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随着病情进展至慢阻肺阶段,可能会出现缺氧、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等症状,进而增加肺心病和冠心病的风险。若合并糖尿病,慢性气道炎症将加剧感染风险,且感染不易控制,这对预后极为不利。

因此,在慢性支气管炎的诊疗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合并症。对于老年患者,积极处理合并症至关重要。当出现如肺心病等并发症时,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即慢性气道炎症,而非单纯针对并发症本身,如肺动脉高压。因为肺动脉高压是由慢性气道炎症导致的肺血管压力增高所致,忽视原发病的治疗将导致效果不佳。

编辑 | 张恬恬

审核 | 李冠妍、孙富康

全科学苑
专注全科医学,服务基层医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