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芳主任谈慢阻肺中医西结合治疗经验

文摘   2025-01-20 17:35   北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全球重大性疾病,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它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其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有时伴有痰)、睡眠困难和感到疲倦,且易引发其他严重疾病,如呼吸衰竭、肺部感染以及抑郁和焦虑。因此,及时且有效地治疗慢阻肺,对患者生命的挽救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邀请了甘肃省中医院李兴芳主任,就慢阻肺的临床诊疗现状、中西医治疗方向的异同,以及针对患者咳黏液痰问题的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阐述,并分享实际案例,以期为提高慢阻肺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专家简介

李兴芳

主任医师

甘肃省中医院肺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防痨协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学促进会委员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甘肃省中西结合学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甘肃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

甘肃省慢阻肺联盟委员西部介入联盟理事








当前慢阻肺的临床诊疗现状如何?中医对慢阻肺是怎样认识的?

李兴芳主任:关于慢阻肺的临床诊疗现状,我们确实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特别是在GOLD指南的引领下,大家对于慢阻肺的认识和治疗策略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共识。

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慢阻肺的患病率、病死率都很高,疾病负担也很重。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慢阻肺患病人数已经接近一个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因此,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诊疗水平。

2.漏诊问题不容忽视。

由于慢阻肺的症状可能比较隐匿,一些患者可能在早期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3.诊断分级不太明确。

王院士多次强调同质化诊疗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二级、三级医疗体系中,知识储备与培训差异导致诊断不一致。

稳定期患者的用药规范性不足,依存性差异大,部分患者症状控制理想,而另一部分则因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患者对不同吸收剂型的掌握不清,也影响治疗效果,这凸显了医务人员宣教的重要性,尤其是首诊医师需加强患者科普教育。

在中医学中,将慢阻肺归入咳嗽、喘症及肺胀范畴,认为病因归咎于外邪侵袭与肺脏虚弱。久病会累及脾、肾等脏器。

中医强调人体五行相生相克的整体观,认为脏腑之间相互影响,母病及子或者子病及母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例如肺脏失调,有可能会累积到肾脏;肺气亏虚易受外邪侵袭,脾虚生痰,肾虚加重气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慢阻肺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还与全身气血、脏腑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在治疗时,中医注重调整机体的营养平衡、气血运行以及脏腑功能。

中医的治疗慢阻肺主要是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症型选用不同的剂型。

针对肺肾气虚,一般采用补肾纳气、补肺益气的方法。针对痰湿、寒热,采用祛湿化痰、清热化痰的治疗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还有外治法,通过穴位贴敷来调节气血经络,从而达到止咳平喘、扶正祛邪的作用。








西医与中医在治疗慢阻肺的方向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差异?


李兴芳主任:西医与中医在治疗慢阻肺方向上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缓解症状方面

慢阻肺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西医常用止咳化痰药物来对症治疗,而中医则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通过辨证论治,针对痰湿肺等不同症型,运用不同方剂,实现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的效果,来减轻患者的症状。

2.治疗与康复方面

西医在治疗时,除了对症治疗外,还会采用康复综合手段,如呼吸功能锻炼(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营养支持等,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则注重整体观念,在治疗的同时,运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并结合八段锦、太极拳等辅助功法,达到养生保健、增强体质、辅助治疗的效果。

那么,中西医在治疗慢阻肺上的差异也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理论基础不同

西医基于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等知识体系,认为慢阻肺是由长期有害因素引起的气道及肺部慢性炎症,导致不可逆的气流受限,治疗时主要对气流受限和炎症进行干预。

中医则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将慢阻肺归结为咳嗽、喘症及肺脏问题,认为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导致肺气上逆而发病,治疗时重点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2.治疗方法的差异

西医主要通过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性激素(如双联制剂、三联制剂等)来调整运用,以达到舒张支气管、缓解炎症、缓解症状的作用。

中医则主要通过中药汤剂,根据不同症型采用不同方剂,如针对脾肾虚、脾肺肾气虚等,采用补肺汤等方剂,实现扶正气血、调理脏腑的作用,从而缓解症状。








针对慢阻肺患者常因咳黏液痰而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西医药物治疗中的支气管扩张剂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中医中的益气法又是如何标本兼顾地解决这一问题的?

李兴芳主任:西医采用支气管扩张剂主要起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

1.首要作用是缓解气流受限。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平滑肌,使其舒张,从而扩大气道管径,减轻气流受限,缓解症状。

2.缓解痰液排出不畅的问题。气道阻力因管径增大而减轻,有利于痰液排出。

3.部分支气管扩张剂能促进气道纤毛运动,实现痰液更好地清除。

中医在清除痰液方面,能实现标本兼顾的治疗,从而减少痰液的产生。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通过益气健脾的方法可以减少痰液。脾主运化水湿,若水湿聚集则成痰。益气健脾能减少痰液的产生,从源头上控制痰液生成。

肺主呼吸,为储痰之器。肺气充足有助于维持肺脏正常生理功能。采用益气补肺治疗,增强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使津液和胃气散布全身,水液向下输布,避免聚集成痰,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防治痰液的生成。

同时,中医也会配备化痰药物解决已生成的痰液问题。

如使用半夏、陈皮等药物,通过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的作用,化解肺内已生成的黏液,使痰液变得稀薄且易咳出,缓解咳嗽症状,直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医通过配伍,实现标本兼治,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西医应如何结合,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慢阻肺的治疗效果?能否分享一些您在这方面的经验或案例?


李兴芳主任:作为兼具西医与中医工作经验的医生,我浅谈一下个人见解。

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在疾病的防治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我个人认为,两者缺一不可。首先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实现中西医融合,更好地能为广大的医务人民群众服务。

对于慢阻肺的中西医治疗,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1.中西医诊断结合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通过四诊收集病史资料,辨证施治,制定个体化方案。

而西医拥有先进的检查设备,如肺功能检测、肺部CT等,能明确诊断慢阻肺,并对病情分期和严重程度进行精准分析。

若将西医诊断与中医四诊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这是诊断方面。

2.治疗方面

在急性加重期时,西医的方案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

尤其在急危重症和发热感染时,西医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及激素治疗等方面效果显著。而中医则根据辩证类型,给予中药汤剂,起效虽缓但稳。如痰热阻肺患者,采用清热化痰剂型,配合针灸(选择手太阴肺经如大椎穴、膻中穴、风门穴等)、艾灸等,达到清热平喘和止咳化痰的作用。通过调理经络,实现肺的宣发肃降及脾肺肾协调,加速患者的缓解。

在稳定期时,西医注重维持治疗,如长期家庭氧疗、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等,从而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延缓病情的进展。

中医则主要是从整体出发,以调理为主,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对脾肾气虚者给予补肺健脾的治疗,同时规律进行三伏贴、三九贴以及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的养生功法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从根本上来讲,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对西北地区来讲,慢阻肺的患者应该更多一点。

有一位60多岁的中年男性,多年吸烟史,诊断为慢阻肺。一次急性加重后,患者出现了剧烈的咳嗽、黄痰、呼吸困难,血气分析显示是二型呼吸衰竭,给予无创通气以及相应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患者症状改善。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辨证为痰热壅肺、肺气上逆,给予中药的汤剂治疗,主要成分有黄芪、桑白皮、杏仁以及瓜蒌等清热化痰、止咳的药物。

同时配合针灸,每日1次,经过7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呼吸衰竭也得到纠正。

在患者稳定期时,除了给予吸入制剂之外,中医继续进行中药调理,主要以补肺健脾为主,配合中医功法的锻炼,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明显的提高。




全科学苑
专注全科医学,服务基层医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