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军教授:慢阻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文摘   2025-01-24 16:00   北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肺胀范畴。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疾病。在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庞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今,中西医结合疗法发挥独特优势,为慢阻肺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为患者的健康带来保障。为此,我们特邀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善军主任,分享慢阻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关经验。


专家简介

杨善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在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

黑龙江省青年名中医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中国医师学会会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呼吸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病康复委员会理事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六届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六届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医院协会呼吸病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肺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医是如何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

杨善军主任在现代医学中,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中医的体系当中,没有与COPD直接对应的疾病名称,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比如咳嗽咳痰、喘息气短等,这些症状可以归属为咳嗽、肺胀、喘证等范畴。中医认为,慢阻肺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为娇脏,它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当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时,容易受到外邪入侵,导致咳嗽喘息等症状。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盛,痰湿阻肺,则加重了咳嗽咳痰。肾主纳气,为气之根,那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则喘息气短,动则尤甚。慢阻肺病程较长,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中医认为它的病理性质多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就是以肺脾肾虚为主,标实则是有痰浊、血瘀、气滞等。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本虚与标实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急性发作期一般来讲是以标实为主,比如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稳定期则以本虚为主,比如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等。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形成肺大疱—逐渐发展为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导致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这一过程是如何进展的?患者会有何症状表现?


杨善军教授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的长期反复发作,以及不同程度的喘息和呼吸困难。咳嗽多在清晨或夜间加重,痰液为白色黏液或者浆液,有时会带有脓性。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也是疾病进展的一个信号。随着炎症的持续或加剧,慢性支气管炎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肺大疱,而肺大疱是由于肺泡壁破裂后,肺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含气的囊腔。当肺大疱的体积较大或者多发时,患者就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在剧烈活动或提重物时,尤为明显。肺大疱的形成,标志着肺部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为后续的病情进展埋下伏笔。在肺大疱的基础上,疾病可进一步恶化成肺气肿。肺气肿患者的肺泡壁弹性降低,肺泡内的压力增高,会导致肺泡破裂,并融合形成更大的囊腔,进而影响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肺气肿患者活动后常常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呼吸困难,晚间休息时也可能有无法平卧的情况。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产生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的并发症,最终长期的肺部疾病和缺氧状态可能会进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这是由于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和心力衰竭,进而出现心悸气短、腹胀、食欲不振、少尿等症状。在查体时,可以看到患者有颈静脉怒张、肝大伴压痛等体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病情比较复杂多变,治疗难度也很大。

综上所述,从慢性支气管炎到肺大疱,再到肺气肿,最终发展成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病理演变,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症状。因此,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都至关重要。通过戒烟、避免空气污染、加强锻炼等措施,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上述(痰瘀阻肺型慢阻肺)患者,如何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杨善军教授:痰瘀阻肺型慢阻肺是慢阻肺中的一个中医证型,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痰质黏稠,痰色白或灰,并伴有胸闷、气短、喘息等症状。这一症型的患者,其肺部功能受到了痰浊与血瘀的双重阻碍,治疗时需注重化痰祛瘀、宣肺理气。中医治疗痰瘀阻肺型慢阻肺,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会选用具有化痰、祛瘀、宣肺功效的中药方剂,比如二陈汤和桃红四物汤,就是常用的一个方剂组合。二陈汤能够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痰湿内阻的患者。而桃红四物汤则可活血化瘀、养血调经,对于血瘀症的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两者合用,既能够化痰,又能够祛瘀,有助于改善肺部通气功能。除了中药治疗之外,中医还强调穴位贴敷、埋针、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穴位贴敷的治疗,往往选取中府、天突、肺俞、大椎这样的穴位,可以宣肺化痰,利气平喘。埋针治疗能够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宣肺理气、化痰祛淤的效果。拔罐和推拿,可通过物理刺激,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胸闷气短的症状。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除了上述的中医疗法外,还会结合西医的常规治疗,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氧疗,以及康复锻炼等非药物治疗手段,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两者的优势,形成互补效应。中医治疗注重调节和个体化治疗,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西医治疗能够快速缓解急性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痰瘀阻肺型慢阻肺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推广和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加强自我的管理和康复锻炼,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慢阻肺患者常伴有气道黏液高分泌,气道黏液高分泌会产生哪些影响?有哪些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有效管理该表现?


杨善军教授:慢阻肺患者常伴有气道黏液高分泌,气道黏液高分泌会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整体的健康状况产生危害。气道黏液高分泌不仅导致气道的阻塞,使呼吸受阻,还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此外,黏液在气道内积聚,还可能引发咳嗽咳痰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呼吸负担。在中医理论当中,气道黏液高分泌往往与痰湿内阻有关。痰湿,是中医中一个病理的产物,由于津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痰湿内阻于肺,可以导致肺失宣降失常,从而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因此,中医治疗气道黏液高分泌,常采用化痰祛湿、宣肺理气的方法,通过中药方剂,如二陈汤、三子养心汤等,来化痰除湿,调理气机。这些方剂中的药物,多具有燥湿化痰、理气止咳的功效,能有效减少气道黏液的分泌,改善呼吸功能。此外,中医还强调针灸、穴位贴敷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宣肺理气、化痰除湿的目的。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除了应用中医的方法外,还可以结合西医的黏液溶解剂、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以及物理的治疗手段,共同缓解气道的黏液高分泌。西医的药物,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中医的治疗则能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体质,两者相辅相成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慢阻肺患者的气道黏液高分泌症状不容忽视,可通过中医的化痰祛湿、宣肺理气的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加强自我管理和适当的锻炼,如易筋经、八段锦等,促进疾病的康复。

编辑 | 郑永韬

审核 | 李冠妍、孙富康

全科学苑
专注全科医学,服务基层医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