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肺胀范畴。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疾病。在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庞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今,中西医结合疗法发挥独特优势,为慢阻肺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为患者的健康带来保障。为此,我们特邀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善军主任,分享慢阻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关经验。
专家简介
杨善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在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
黑龙江省青年名中医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中国医师学会会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呼吸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病康复委员会理事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六届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六届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医院协会呼吸病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肺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医是如何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形成肺大疱—逐渐发展为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导致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这一过程是如何进展的?患者会有何症状表现?
综上所述,从慢性支气管炎到肺大疱,再到肺气肿,最终发展成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病理演变,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等症状。因此,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都至关重要。通过戒烟、避免空气污染、加强锻炼等措施,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上述(痰瘀阻肺型慢阻肺)患者,如何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杨善军教授:痰瘀阻肺型慢阻肺是慢阻肺中的一个中医证型,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痰质黏稠,痰色白或灰,并伴有胸闷、气短、喘息等症状。这一症型的患者,其肺部功能受到了痰浊与血瘀的双重阻碍,治疗时需注重化痰祛瘀、宣肺理气。中医治疗痰瘀阻肺型慢阻肺,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会选用具有化痰、祛瘀、宣肺功效的中药方剂,比如二陈汤和桃红四物汤,就是常用的一个方剂组合。二陈汤能够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痰湿内阻的患者。而桃红四物汤则可活血化瘀、养血调经,对于血瘀症的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两者合用,既能够化痰,又能够祛瘀,有助于改善肺部通气功能。除了中药治疗之外,中医还强调穴位贴敷、埋针、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穴位贴敷的治疗,往往选取中府、天突、肺俞、大椎这样的穴位,可以宣肺化痰,利气平喘。埋针治疗能够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宣肺理气、化痰祛淤的效果。拔罐和推拿,可通过物理刺激,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胸闷气短的症状。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除了上述的中医疗法外,还会结合西医的常规治疗,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氧疗,以及康复锻炼等非药物治疗手段,能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两者的优势,形成互补效应。中医治疗注重调节和个体化治疗,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西医治疗能够快速缓解急性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痰瘀阻肺型慢阻肺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推广和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加强自我的管理和康复锻炼,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慢阻肺患者常伴有气道黏液高分泌,气道黏液高分泌会产生哪些影响?有哪些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有效管理该表现?
综上所述,慢阻肺患者的气道黏液高分泌症状不容忽视,可通过中医的化痰祛湿、宣肺理气的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加强自我管理和适当的锻炼,如易筋经、八段锦等,促进疾病的康复。
编辑 | 郑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