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在中医里属于“肺胀”范畴。它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使得肺管不畅、肺气壅滞、气道受阻,出现胸膺胀满且不能正常敛降的症状。考虑到慢阻肺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我们特邀天水市中医医院李建真主任,将围绕慢阻肺的中医认识、病情进展与治疗以及“冬病夏治”的问题进行解答,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李建真
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
研究生学历
肺病科科主任
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甘肃省名中医
甘肃省市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副主任委员
天水市伏羲中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理事
天水市中医药学会理事
天水市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健康巡讲专家
曾获“甘肃省优秀医师、甘肃省卫生厅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抗疫先进个人、天水市第二层次领军人才、天水市科技追梦人、天水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擅长内科疾病的中西医诊疗,尤其擅长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肺癌等呼吸内科疾病及危重症的综合救治。
主持完成市级科研5项,其中一项获得天水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编写专著3部,发表国家级省级专业论文20余篇。
中医是如何认识慢阻肺的?
李建真主任:在中医的角度来看,慢阻肺其实可以归到“肺胀”这个范畴,主要是多种慢性的肺系疾病反反复复发作,最后导致肺气胀满,无法正常敛降。
患者一般会感觉胸部膨满、憋闷得慌、喘气不顺畅、咳嗽、经常有痰。部分患者可能还会烦躁、心慌、脸色暗淡、嘴唇与指甲发紫、腹胀以及腿部可能出现水肿。该病病程长,时好时坏,严重时甚至会有神志不清、抽搐、出血。
从病变的部位和发展来讲,一开始问题出在肺上。
肺主气,外邪常常从口鼻或者皮毛进入人体,首先就会侵害到肺,让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出问题,人就开始咳嗽、气喘。时间一长,肺就虚了,肺气就胀满,收缩舒张都没力气。
接着就会影响到脾和肾。
肺要是有问题传给脾,就会造成肺脾两虚;病久了累及肾,肾不能纳气,气喘就会越来越严重。到了后期,还会影响到心,导致心气、心阳衰竭,出现喘脱这种危象。
病因方面首先是痰浊。刚开始是因为肺气郁滞,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津液就变成了痰。往后肺、脾、肾都虚了,痰浊就一直留在体内,咳嗽气喘老是好不了。还有水饮,久病之后身体阳虚阴盛,气没办法把津液转化好,痰就变成了饮和水。停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症状,在上焦会咳逆上气,侵犯心脏会心慌气短,在中焦就会没胃口、肚子胀、大便稀,溢到肌肤上就水肿、尿少,停在胸胁、腹部就成了悬饮、水臌。
另外还有血瘀,痰浊在肺里时间长了,肺虚了不能好好治理心血,心气一衰弱,血就运行不畅,人就会心悸,脉象也不正常,嘴唇、舌头、指甲都发紫。肺脾气虚还可能出现出血的情况。心脉不通畅,肝的疏泄功能也会受影响,血就会瘀滞在胁下。而且痰浊、水饮、血瘀这三者会互相影响、互相转化。一般刚开始主要是痰浊,慢慢就痰瘀一起出现,到最后三者就混在一起,病情就更为复杂。
总的来说,肺胀就是因为慢性肺系疾病反复折腾,让肺、脾、肾三个脏器都虚损了,后期还连累到心,痰浊、血瘀、水饮纠结在一起,肺没办法正常敛降。而且该病特别容易因为外感(如着凉感冒)发作或者加重。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形成肺大疱—逐渐发展为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导致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这一过程是如何进展的?患者会有何症状表现?
李建真主任:首先要明确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一般来说,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后,如果患者每年咳嗽、咳痰能达到3个月以上,并且连续2年,就可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有不少危险因素,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方面:
1.吸烟:长期吸烟对呼吸道伤害大,是很常见的因素。
2.职业暴露:长期吸入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比如在工厂工作,接触这些东西,就容易引发呼吸道问题。
3.空气污染:大气污染也会影响呼吸道健康。
4.呼吸道感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会不断刺激呼吸道。
5.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慢阻肺的发病概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室内外空气污染、居住环境拥挤、营养状况不佳等因素有关。
内因方面:
1.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携带易感基因。
2.气道高反应性:这类人的气道比较敏感,容易出问题。
3.肺发育、生长不良:如果在妊娠期、新生儿期、婴儿期或儿童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肺发育不好,长大后就比较容易得慢阻肺。
慢性支气管炎发展成肺气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小气道会出现慢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其中,黏膜也会出现充血水肿的情况,这使得管壁增厚,分泌物增多,管腔随之变窄,气道阻力也就增加了。
随着病情发展,肺组织受影响逐渐出现肺气肿。肺气肿会致使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降低,呼气时将肺内气体排出的动力减弱,呼气流速减慢。同时,肺弹性回缩力降低后,对小气道正常的牵拉作用消失,呼气时小气道容易闭合,进而让气道阻力进一步升高。
在气道方面,中央气道(气管、支气管以及内径>2 mm的细支气管)会有炎症细胞浸润表层上皮,黏液分泌腺增大,杯状细胞增多,黏液分泌量增加。外周气道(内径<2 mm的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由于慢性炎症,气道壁损伤和修复反复循环。
在修复过程中,气道壁结构重塑,胶原含量增多,瘢痕组织形成,这些病理变化导致气腔狭窄,最终造成固定性气道阻塞。
从肺气肿的类型来看,小叶中央型肺气肿主要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发生扩张和破坏。病情较轻时,这种破坏多发生在肺的上部区域,随着病情恶化,会逐渐弥漫至全肺,还会破坏肺毛细血管床。这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者炎症细胞和介质的作用,使得肺内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作用和其他炎症后果也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在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早期,很多患者虽然有慢性咳嗽、咳痰的症状,但做肺功能检查还没有出现气流受限,这时候还不能诊断为慢阻肺。只有当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这种受限是不完全可逆的,才可以诊断为慢阻肺。
至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展,当肺气肿进一步加重,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就会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最后发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在症状表现上,慢性支气管炎阶段主要就是咳嗽、咳痰,有时候还会伴有喘息。发展到肺气肿阶段,除了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一开始可能只是在活动后感觉气短,慢慢的,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觉得呼吸困难。等发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除了前面这些症状,还会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比如下肢水肿、腹胀、恶心、呕吐等。
上述(痰瘀阻肺型慢阻肺)患者,如何采用中医疗法治疗?
李建真主任:在中医理论里,痰瘀阻肺型慢阻肺有着较为典型的症状表现。
患者通常咳嗽频繁且咳痰量多,痰液颜色发白,或者呈现泡沫状,喉咙间可闻及明显的痰鸣声。喘息症状较为严重,甚至无法平卧休息,胸部会有胀满感,憋闷异常,犹如堵塞一般。从面色来看,显得灰白且晦暗,舌质颜色偏暗,仔细观察会发现舌下的瘀筋有所增粗,舌苔表现为腻或者浊腻,脉象呈现弦滑之象。
针对痰瘀阻肺型慢阻肺,中医主要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内治法主要遵循涤痰祛瘀、泻肺平喘的原则。外治法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灸疗法、康复理疗以及其他辅助理疗等。
“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慢阻肺是否适合采用“冬病夏治”?如果适用,有哪些办法提高其疗效?
李建真主任:“冬病夏治”是咱们中医里很有特色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依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念,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足,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时机,通过内服或者外用方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身体恢复健康。这体现了中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也突出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冬病夏治”中的“冬病”,是指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得这类病的人大多是虚寒性体质。常见症状有手脚冰凉、特别怕冷、喜欢暖和的地方、神疲乏力、容易犯困等,中医认为这是阳气不足,也就是身体自身产热不够,寒邪内生。
“冬病夏治”中的“夏治”,就是在夏天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机,给阳虚的人用助阳的药物,扶阳祛寒、扶助正气,把冬天发病的病根去掉,为秋冬储备阳气,这样到了冬天就不容易被寒邪伤到。“冬病夏治”遵循的是中医“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从临床经验来讲,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还有部分虚寒性的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等,都适合“冬病夏治”。其中,呼吸道疾病、气管炎、哮喘病、膝关节疼痛、冻疮等治疗效果尤其明显。所以,慢阻肺非常适合采用“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一套系统的疗法,常见的有穴位贴敷(外敷法)、中药浓煎剂调理(内服法),还有毫针针刺、火针、点刺放血、三棱针火罐、艾柱灸、隔姜灸、穴位注射、腹针、埋线疗法、拔罐疗法、中药熏蒸、耳压等其他疗法。
在临床上,为了提高“冬病夏治”的疗效,我们常用穴位贴敷联合体外药物离子导入治疗。
具体做法是,挑选适合病情的、有穿透温散作用的中药,经过炮制后,用药汁或者温开水调匀,敷贴在人体穴位上,再用体外药物离子导入机把药物有效成分导入体内。
这样能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还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身体防御能力的效果。
这种疗法主要有局部刺激、经络调衡和药物自身作用这三方面的功能,属于中医外治法。
与传统的穴位贴敷法相比,穴位贴敷联合体外药物离子导入有不少优点。它通过局部刺激、经络调衡和药物自身作用来治疗。局部反应小,很少起泡,而且药物能被充分吸收。
很多患者关心三伏贴有没有用。三伏贴是“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确实是有一定效果。不过要想效果好,一是得坚持使用,二是一定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对穴位。
但总体来说,与体外药物离子导入相比,三伏贴的疗效可能稍弱一些,体外药物离子导入在治疗效果上更具优势。
审核 | 李冠妍、孙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