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感染是常见的疾病,但近年来,治疗呼吸感染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病原菌的耐药性。所谓耐药性,就是细菌等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增强,原本有效的药物变得不再管用。面对耐药情况往往是医生最头疼的问题,产生增加治疗难度、延长病程、增加治疗成本等诸多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冯旰珠教授在肺部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与治疗对策方面经验丰富,本次采访特邀请其深入探讨呼吸感染耐药相关治疗策略及经验,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专家简介
冯旰珠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呼吸病学组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感染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分会放射与病理学组组长
中华实验与临床感染病、Cell Transplantation 杂志编委
江苏省第六批“六大高峰人才”资助对象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第四届白求恩医师奖获得者
近年来,呼吸感染中病原菌的耐药性呈现出哪些显著特点?
冯旰珠教授:慢阻呼吸系统感染病菌耐药性呈现以下特点:
耐药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6、生物被膜存在:多种致病菌可以在菌体周围形成生物被膜,导致抗菌药物难以到达细菌发挥作用。
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呼吸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增加?在不同感染途径中,病原菌的耐药性是否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
面对耐药菌株,临床治疗呼吸感染时存在哪些困难?在经验性用药阶段,如何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特征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哪些注意事项和建议?
冯旰珠教授:近年来,随着二代、三代测序技术的普及,呼吸科在诊断呼吸道感染病原微生物及检测耐药基因方面有了包括宏基因组二代或三代测序等新的检测手段,但这些检测报告仍需一定时间,因此经验性用药在早期治疗中仍至关重要。对于社区获得性感染,虽有指南可循,但对于有基础疾病、高龄、免疫功能低下的特殊患者群体,经验用药需格外谨慎。在未获得病原学证据前,要根据患者情况判断可能的感染病原体并覆盖用药;若患者多家医院反复住院,一旦怀疑多重耐药菌感染,则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兼顾地区耐药菌水平;尽量精准选药,避免广谱抗生素诱导耐药;对于感染严重、病情凶险的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则要尽可能覆盖潜在病原微生物,减少感染加重风险;有明确病原体时优先选窄谱抗生素。对部分难以及时获得病原学证据的患者,初始经验用药后的48-72小时内需要及时评估抗感染疗效,若效果不佳,需要结合患者基础病、既往感染史、用药史等分析原因,调整方案,尽可能覆盖致病病原体。明确精准的病原学证据对指导抗生素使用极为关键。经验性用药要尽可能合理,减少诱导耐药的发生。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曾被认为是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王牌”药物,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您认为其耐药机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编辑 | 郑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