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病毒还引发过全球大流行。虽然流感起病急,多数能自愈,但部分患者会因并发症或基础病加重转为重症,少数病情进展快,可能因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为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防治流感,我们特邀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王永主任,对流感进行全面解析。
专家简介
王永
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第二届颍淮名医
安徽省抗疫先进个人
阜阳市呼吸病专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二层次)
颖泉区第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安徽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病学组委员
安徽省全科医学会呼吸病专委会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委员
安徽省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委员
阜阳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
阜阳市医学会抗菌药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阜阳市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委员
阜阳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理事
流感病毒的分类有哪些?流感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在流感流行季节,公众应如何做好防护以降低感染风险?流感疫苗几月份打会比较合适?
王永主任:我们日常所说的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的流感病毒引起的,它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目前,甲型流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国家和省市对甲流的防控工作都极为重视,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当下,病房和住院患者数量增多,其中大部分是由流感引发的。
在流感病毒的四种类型中,常见的是甲流和乙流。甲型流感又分为H1N1和H3N2两个亚型,乙型流感则分为Victoria型和Yamagata型两种亚型。由于甲流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流感疫苗,这样在感染时病情相对会轻一些。
今年流行的正是H1N1病毒。大家不必过于害怕甲流,因为这种病毒对乙醇、碘酊、碘伏等消毒剂较为敏感,这些消毒剂能够快速杀灭病毒。同时,它对紫外线和热也很敏感,在56℃的环境下,30分钟即可灭活。
甲流的主要传染源是甲流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在人体呼吸道内一般排毒三到七天,发病后会持续排毒,尤其是在发病早期,甲流病人的排毒能力很强。
甲流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所以患者要尽量减少咳嗽、打喷嚏,若无法避免则需进行遮掩,防止病毒传播。当与病人处于同一房间或近距离接触时,要格外注意病人的咳嗽、咳痰、打喷嚏等情况,同时自己也要佩戴好口罩。而且,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房间、空间内,病人咳嗽时形成的气溶胶也会导致病毒传播,因此要注意通风。
此外,经常洗手也非常关键。当周围环境存在病毒时,我们的手很容易沾染病毒,一旦污染的手接触口腔、鼻腔黏膜,就很容易导致病毒感染并发病。所以,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甲流的重要措施,如佩戴口罩、注意通风、勤洗手等。
由于甲流病毒经常变异,大部分人都属于易感人群,除非提前接种流感疫苗。每年都需要接种流感疫苗,因为每年的病毒不同,疫苗也不同。前天,北京的专家分享了防疫经验,当中小学生或老人的疫苗接种率超过50%时,发病患者数量可减少70%~80% 。由此可见,接种疫苗是非常关键的防护措施。
在我们地区,流感通常在秋冬季节迎来发病高峰,每年几乎都是如此,去年也是这样。今年相对来说,发病数量较去年少。接种流感疫苗需要提前进行,立秋之后就应该抓紧时间,尤其是高危人群,如儿童(特别是婴幼儿)、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基础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肺炎、肿瘤、心脏病、肾病、肝病、脊椎疾病等)的患者、肥胖人群以及孕妇等。疫苗一上市,这些高危人群就要尽快接种,不要等到冬天,因为冬天部分地区可能已经开始流行流感了。
就2024年的情况而言,由于天气较好,流感暴发推迟了1个月。目前,流感正处于高发期,各大医院人都比较满,门诊和住院部都有大量患者。接种疫苗能够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阻止病毒的暴发和传播,所以大家一定要尽早接种疫苗。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多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儿童和成人的症状有何不同?如何准确诊断流感?在流感流行季节,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哪些病原学检测?
王永主任:流感的潜伏期通常为3天左右,之后便可能发病。起初症状较轻,可能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随后很快会发热。部分免疫力较强的青壮年,发热可达39℃甚至40℃,还会伴有咳嗽、全身酸痛。
今年这种全身酸痛的情况较为常见,同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鼻塞、咳嗽、咳痰等症状,且流感后的咳嗽可能持续较长时间,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
不同人群感染流感后的症状存在差异。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成人则以咳嗽、全身酸痛、头痛较为多见,严重时会出现肺炎症状,还可能伴有全身乏力、肌肉疼痛,更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引发心肌炎,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少数还会并发脑炎。
儿童尤其要注意脑炎问题,若出现嗜睡、惊厥、烦躁等症状,需警惕脑炎发生,此时病情较重,应及时住院治疗。老年人感染后,除肺炎外,还可能诱发其他脏器损伤,出现胸闷、心慌、头痛等症状。
流感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流行病学史。其中,流行病学史至关重要,在流感流行期间,若出现咳嗽、发热、全身酸痛、头痛等典型的全身炎症反应症状,就需高度关注。症状体征方面,部分患者会有咽部充血,肺部有肺炎时可听到湿啰音。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和甲流核酸检测。甲流核酸检测是确诊的关键依据,通过咽拭子或鼻咽拭子查核酸,若结果呈阳性即可确诊。然而,在一些乡镇地区,可能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在流感流行季节,若患者出现头痛、全身酸痛、咳嗽、发热等症状,虽无法进行核酸检测,但结合流行季节因素,这类患者可被判定为疑似甲流病例,其符合甲流诊断的概率可达 80%左右。
流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对于不同类型的流感患者或者对于特殊人群,治疗策略有没有什么差异?
王永主任:流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既要保持冷静,又要重视干预。对于青壮年来说,不必过度恐慌,他们患肺炎的概率相对较低,通常出现发热等症状后,主要进行对症治疗即可,比如服用常见的感冒药,如快克、复方氨酚烷胺等。当体温超过38℃时,可使用布洛芬等退热药物来缓解症状。
部分患者还需服用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西药和中药。在西药中,奥司他韦是过去几年常用的药物。成人每次服用1片,1天2次,疗程为5天;儿童则需根据体重服用相应剂量的颗粒剂。不过,目前奥司他韦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部分国产药物。
近年来,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逐渐推广应用。一般情况下,患者只需1次服用2片(一盒通常为2片);体重超过80 kg的患者,1次服用4片即可。这种药物耐药性较低,但使用时需尽早,最好在发病24 h内服用,48 h内服用也可以,超过48 h后,由于炎症反应加剧,药效会有所减弱。
对于非高危人群的年轻人,因其自身具备一定的抵抗力,服用一些对症药物后,身体往往能较快清除病毒,缓解症状。但对于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即所谓的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这一点至关重要,能够尽快降低体内病毒载量。
例如,患有慢阻肺、慢性心脏病、心衰、肿瘤、肝病、脑梗死、脑卒中、严重高血压、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除了早期进行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外,如果后期出现细菌感染,还需进行抗细菌治疗;若出现呼吸衰竭或心衰,则要针对呼吸衰竭和心衰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或进行心衰的对症治疗。病情危急时,可能需要进入ICU进行更严密的监测、护理和诊治。
此外,肥胖人群也是流感的易感人群。肥胖本身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肺功能方面的问题。由于肥胖导致腹围明显增大,会对肺部产生挤压,使肺容积缩小,从常见的肥胖人群的拍片结果中就能看出,其肺部相对较小,肺活量也随之降低,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群更为明显。
同时,肥胖人群还容易出现上气道阻塞,也就是鼾症,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是呼吸阻塞综合征,患者在睡眠时上气道阻塞,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和缺氧的情况。一旦感染流感,缺氧状况会进一步加重,极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肥胖人群感染流感后病情通常较为严重,需要特别关注。
说到流感预防,目前有人认为服用板蓝根、连花清瘟等药物能起到预防作用,实际上这种做法意义不大。奥司他韦虽有预防作用,高危人群每日服用一片可预防流感,但正常人不建议随意服用。
在流感治疗方面,中药和西药都有抗病毒的功效。像蓝芩口服液、连花清瘟等中成药,在抗病毒和减轻症状上效果可以,临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不过,提前服用中药预防流感并不适宜。日常生活中,除了勤洗手、戴口罩预防传染外,饮食方面也需注意。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多摄入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正在减肥的人这段时间不妨暂停减肥计划,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吃水果、多喝水,适量食用牛奶、鸡蛋、牛羊肉等高蛋白食物。这样即使感染流感,身体也能更快恢复。
编辑 | 付雨杰
审核 | 李冠妍、孙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