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黏液高分泌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之一。文献报道,存在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更频繁,肺功能下降更严重,住院和病死率也更高。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黏液高分泌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关键。为此,特邀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王蒨主任,探讨了CMH的病理生理机制、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性以及新型靶向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实现有效全程管理的具体策略。
专家简介
王蒨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呼吸慢病专业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肺功能学组组员
上海市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成员
上海市静安区呼吸质控组组员
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呼吸科访问学者1年
在慢阻肺患者中,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CMH)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您能否详细解释一下CMH在慢阻肺中的具体作用和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王蒨主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异质性的慢性气道疾病,可呈现不同的临床表型。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是COPD的常见表型,常伴有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特征。CMH是指患者有慢性咳嗽和咳痰病史,病理上表现为杯状细胞增多、黏膜下腺增大和黏液生成增多,最终导致气道阻塞。CMH的机制较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吸烟、感染、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细胞因子以及各信号传导通路等,另外,一些负责调控气道水合作用和黏液生化成分的离子通道功能障碍,也是CMH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持续过度分泌的黏液滞留于气道时,一方面会加重呼吸道气流阻塞,加速肺功能下降的进程,黏液过度分泌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下降有关;另一方面,过多的黏液为病原菌在气道定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反复感染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及其后续产生的炎性效应产物又会促进CMH,形成恶性循环。除此之外,COPD患者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失调,呼吸肌无力导致不能有效清除痰液,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率及病死率。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不伴有CMH者相比,伴有CMH的COPD患者,气道内定植的细菌负荷更重,发生急性加重的程度更严重、频率也更高,肺功能下降幅度更大,健康状况恶化更显著,死亡的风险是不伴有CMH的COPD患者的3.5倍。在慢阻肺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现象。
传统药物治疗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方法有哪些?
4.痰液稀释剂为恶心性和刺激性祛痰剂,包括愈创甘油醚、铵盐等,通过刺激胃黏膜迷走神经,引发恶心,反射性地兴奋气道迷走神经,促进气道分泌物增加。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研究表明,该药可减少黏蛋白合成,降低黏液黏度和弹性,加强黏液纤毛转运和咳嗽反射敏感性。
以上这些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哪些局限性?
针对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新型靶向药物治疗有哪些?
在祛痰治疗方面,中草药物作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代表性的中草药物有桔梗、天南星、贝母、远志及紫菀等。目前认为,三萜皂苷是这些药物发挥祛痰作用的主要成分。祛痰中药多为恶心性祛痰药,通过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使痰液变稀而易于咳出。希望西医医生也能多了解中医药在慢性气道高分泌治疗中的效果。
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中强调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有哪些非药物疗法在慢阻肺的管理中有显著作用?哪些非药物疗法还没有发挥其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非药物治疗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引起关注。包括肺康复、双向转诊及分级管理、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包括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终末期COPD患者的关怀等。
如何对慢阻肺患者实现有效的全程管理?
分级诊疗体系下的协同作战顺利流转,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急性加重的频率,延长生存期,为慢阻肺患者的全程管理提供保障。
编辑 | 李冠妍
审核 | 孙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