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群体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及肺功能持续恶化,且至今病因尚未明确。目前临床上治疗手段有限,患者预后普遍不佳,因而早期诊断和及时进行恰当的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关键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王笑歌教授,就IPF的早期诊断、治疗手段、预后改善及患者管理进行分享,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专家简介
IPF作为一种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请您分享下IPF的当前临床表现、发病情况以及预后情况。
王笑歌教授:我们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间质性肺疾病的相关信息,有些解说词可能会让患者感到恐慌,以为自己活不长了,甚至觉得其严重性和发生率超过肺癌,于是纷纷跑到医院。
确实,间质性肺疾病在病程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新冠肺炎疫情或环境因素导致的多为急性,而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如IPF,则属于慢性。IPF是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中最具特征性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急性的间质性肺疾病容易被发现,而慢性的则较为隐匿。
许多患者在接受其他检查,如心脏病检查、健康复查或肿瘤低密度CT筛查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筛查时偶然发现肺部有间质性的改变,尤其是胸膜下的间质改变,随后才会到呼吸科就诊。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是渐进性的,也有一定的异质性,很多患者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病,有人症状较重,病情变化迅速,进展速度较快。因此差异很大。间质性肺疾病与长期吸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肿瘤药)、摄入不当食物以及环境因素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等都有关系,特别是IPF,吸烟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65岁以上),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只是偶尔咳嗽。
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乏力、劳动耐力下降、肌肉能力减弱等症状,只要活动就会出现胸闷、气短,以往对异味不敏感、不咳嗽的情况也变成闻到异味就会咳嗽的状态。
尤其是吸烟人群,他们平时吸烟不咳嗽,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咳嗽症状,却误以为是吸烟所致。实际上,间质性肺疾病最初的症状就是活动后的胸闷气短和渐进性的干咳。
由于这些症状不典型,很多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都是在筛查或体检时才发现问题的。因此,我们建议患者在其他门诊就诊或健康检查时,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应引起关注,并考虑到专科就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发达的欧洲和美国,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的认知度和诊断率也并不高。大量的医生问卷调查显示,尤其是在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很多非呼吸科或呼吸科的医生在拿到影像学的片子时,并未将其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常常是患者病情加重后,到专科治疗时才被确诊。在发病半年内,其误诊率甚至高达50%~80% 。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IPF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初步评估到最终确诊需要经历一系列步骤,IPF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路径是怎样的?
在IPF的治疗过程中,抗酸剂常被用作辅助手段来延缓肺功能下降,但关于其应用对疾病进展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当前医学界存在争议,请您谈一谈您对此的看法。
王笑歌教授: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在早年几乎处于“孤儿药”的境地,药物选择极为有限。
特别是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中的IPF,其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七,因此被视为罕见病。
在发病机制方面,尽管大量学者进行了基础研究,发现了诸多通路和信号方面的线索,但这些线索往往难以串联起来,表明其机制极为复杂。
随着间质性肺疾病分类的细化以及对风湿免疫系统纤维化、过敏性肺炎等疾病认识的加深,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纤维化都是由食管反流引起。在2018年全国间质性肺疾病年会上,戴华平教授组织了一场辩论,就抗酸药的使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辩论结果指向,对于没有反酸、食管反流等症状的患者,无需使用抑酸剂。因为抑酸剂会影响胃酸产生,可能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调和酸碱平衡失调,诱发其他疾病。而对于有食管反流或反酸症状的患者,则可根据症状采用相应治疗。治疗需个体化,因为即使是抗纤维化药物,也存在个体差异,对不同患者的效果可能不同。
由于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原因,通常IPF患者预后差,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能否分享一些您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或案例?
王笑歌教授:间质性肺疾病有另一个名称——“不是肺癌的肺癌”。
在诊断率与患者预后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特点,就是IPF患者虽然比肺癌患者多存活数月,也比肝胰腺癌患者生存率高出几个月,但其生存率却不如其他癌症。这不是个例,而是整体平均的综合指数,即中位数的体现。
因此 预防急性发作便能减少病死率和病情进展。然而,IPF病情是呈现逐渐恶化的状态,主要以肺部纤维化为特征,就像一块优质海绵,最终变成刷碗用的丝瓜络,肺部逐渐老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便无法关闭。有时病情会急剧下降,随后突然进入平台期,一段时间后,可能因感染或其他因素,病情再次恶化。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间质性肺疾病的预防至关重要。
若已经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则需要将其具体划分为纤维化与非纤维化两类。我们今天专注于讨论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一旦确诊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医生需要立即启动抗纤维化治疗。目前国际上尚无纯抗纤维化药物问世,现有的药物主要是用于延缓纤维化进程的加重。
这正如女性使用化妆品来延缓肌肤衰老的道理,虽不能阻止衰老,但能减缓衰老。同理,抗纤维化治疗的目的也是延缓肺部衰老,保持良好的肺功能,让残余的肺功能尽可能优化,从而延长生存时间。
除此之外,医生要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注意好以下9点:
1.预防感染
尤其是预防呼吸道感染,患者需按时接种疫苗,如呼吸道病毒疫苗和肺炎疫苗。关于新冠疫苗,目前我尚不敢推荐,因为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指南尚不完善。但我可以推荐甲流疫苗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
2.日常防护
避免体温忽冷忽热。锻炼时,需保持体温稳定。外出注意防护,尤其是冬季时,PM2.5和PM10浓度高,容易导致气道有害颗粒沉积,加重咳嗽症状或诱发复发。
3.预防骨质疏松
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易出现肌肉流失,导致四肢无力。因此,推荐练习呼吸操或广播体操,以增强肌肉力量,尤其是肋间肌和膈肌的力量,对改善肺活量有一定帮助。
4.饮食方面
不必完全禁食肉类,红色瘦肉对身体有益。而且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鸡蛋和海鲜类。保证热量和营养的摄入,才能保持良好的体力。
5.排便时不宜过度用力
为了避免排便用力而导致呼吸困难或自发性气胸,推荐吃一些果蔬类食物,尤其是叶类的果蔬,如菠菜、白菜叶等,它能促进消化,促进大便蠕动,使排便更顺畅,避免用力过猛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6.戒烟
生活习惯对间质性肺疾病,特别是IPF患者至关重要。据统计,大多数IPF患者与吸烟有关,因此戒烟势在必行。烟草只会加速病情恶化,务必引起注意。
7.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也是关键。医生会通过评估肺功能和进行肺部CT检查,来监测你的病情。CT检查建议每年一次,肺功能检查则最好每年两次。经济条件有限的话,可以选择只做FVC检查;若经济条件允许,且医保覆盖门诊,那么DLCO检查也值得考虑。通过这些检查,我们可以了解肺活量的下降速度,以及与正常人的差距,从而制定改善肺功能的方案。
8.规范使用抗纤维化药物
虽然抗纤维化药物不能完全控制纤维化,但可以有效延缓其进程。比如,原本未治疗时,肺功能每年下降60 ml,经过治疗,可能仅下降40 ml,甚至接近正常人的下降速度,从而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9.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尽管疾病可能导致患者胸闷气短、咳嗽、行走困难,但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以及积极的心态和战胜疾病的决心,也有助于治疗的效果。如果心情一直不好,不妨找医生聊聊,或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我分享两个案例给大家。
第一个案例:46岁司机肺纤维化悲剧——从忽视用药到肺移植手术的无奈告别
我曾有一个患者,他非常年轻,41岁时是一名大货车司机。
为了多挣钱,他常常强忍困意,加速行车,以保持精神。而且他烟瘾很大,一天能抽1包,有时候能一天抽2~3包。
2009年,就是在他46岁那年,他得了肺炎来到我院就诊。当时我们检查后发现肺部已经有纤维化的迹象,建议戒烟并药物治疗,同时就定期复查,但患者觉得自己年轻,因感染控制后,咳嗽症状减轻,工作需要还能戒烟,没有按医嘱执行。
3年后,患者的肺纤维化的病灶已经扩大了3倍以上,这时患者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与3年前的肺功能FVC相比,绝对值下降了30% 。
这时我们再建议药物治疗,只添加了抗氧化的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但患者也未持续规律服用。
到了2013年,患者因呼吸困难已无法行走。
本来非常健壮的一个人,从2008年至2013年,短短五年,他的整个肺部都发生了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勉强维持床上轻微活动,而上厕所等生活琐事,已无法自理。
尽管此时他使用了昂贵的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当时每月费用高达2万多,现已降价),但一个月后仍无济于事。经我介绍,他前往北京接受了肺移植手术,费用高达40万。然而,即便如此,他也只维持了几年生命,最终离世。
第二个病例:铁路工人规范治疗——多存活时长高达15年的生命奇迹
到了第8年,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问世。当时吡非尼酮价格稍低,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条件,我们便让他使用,他又持续服用了一段时间,最后相当于生命多维持了15年。
这位患者是我见过的IPF病例中,规范化用药的情况下存活时间最长的。如果非规范用药或不听从医嘱,这位患者可能早已离世,但他却活到了将近80岁,是我唯一见过的存活15年的患者。
想对患者说的话:听从医嘱,规范治疗,共创生命奇迹
我们常听到一些谚语,就是:在家男同志要听老婆的;上班要听党的;到医院一定要听大夫的话。
医生都是一心一意为患者着想,分析病情,给出建议。我希望患者能够听到这样的建议,IPF不是不治之症,或许你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故事令人心生畏惧,但那只是基于大数据的中位数统计。若你能规范治疗、积极监控,存活十多年绝非难事。
目前,IPF在我国已被纳入特病管理范畴,并享受特殊用药政策。过去每月需花费24000元的高价药物,如今仅需两千多元即可接受治疗。我诚挚地希望患者们不要错失这一良机,务必定期到医院接受规范诊疗。
编辑 | 付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