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C财富笔记的第185篇原创文章
三月重回香港办事儿,西九龙过关,空气弥漫是自由的味道。生锈的粤语,失效的八达通 ,尖沙咀海港城熙熙攘攘,对面苹果店依然人潮涌动。那些四年前被黑暴毁坏的地铁,完全看不到暴力的痕迹,而东铁线终于可以过海直达会展中心和金钟,少了转乘折腾,又提升了通勤的效率,地铁早已焕然一新。
四月作为香港理工校友参加“校长面对面”的会议,会前在地下食堂吃饭,猪扒饭一般般,但食堂窗外的泳池,把我的思绪拉到只身南下的十一年前——那些拎着行李箱去香港求学的日子,一一浮现在眼前。
刚开始上学其实是痛苦,听不懂全英文的课程,不会做小组作业被同组美本毕业本地同学嫌弃;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圈子,对这座城市只有孤独和疏离。
直到四年后去了雾霾的北京,又搬来搞钱之都深圳,对这座城市多了新的念想。
大概对世界的探索是从香港开始萌芽起飞,和港大港中文的本地朋友拉过Kiehls的南极赞助;从这里决定要开始“丝绸之路”,分享会又结识在中环佼佼者们,搞事业赚钱能力是标配,国际视野,勤奋谦逊,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大家族的人文积淀,对自然和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心。
当我从世界绕了一大圈回来,视角又不同了:香港和波斯印度文明又有了某种神秘联系,那些曾经捐助港大的拜火教后裔们,他们在跑马地隐秘的私家墓林,穿越了历史和时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在香港留存下来了。
四月在会议室听到世界各地校友通过线上线下和校长的建议,粤语普通话英文此起彼伏,有的在伦敦头发已经花白,热忱希望把国际视野带给校友们;而我在现场有点热血沸腾,也和校长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原来校友不是除了墙上砖的名字,更理解自己身处大湾区的视角,还有社会责任。
人生如果只是金钱和世俗的度量,没有something bigger than life精神高地,是很难一次又一次支撑度过困难的时期。
在给朋友们梳理“人一生的现金流”图,回看我自己,四年香港,七年深圳,每个阶段都比结婚生子的同龄人慢很多。
26岁才追求自由,开启真正意义对世界探索;28岁才确定内心对人文历史艺术和帆船的热爱;31岁在忐忑不安中彻底开启职业转型,今年才坚定喜欢的工作生活方式,遇到职业生涯上的导师,认知得以突飞猛进,并坚持要赋能团队。
过去在找不到人生意义,转过职业赛道,做过错误短视的选择;
也试着寄托于形而上,在庙宇止于禅修,亦或海上在泰国,西班牙的帆船见证两个国王另一种热血去演绎人生的意义;
无数趟国际航班飞行,快速体悟不同宗教文化的意识形态和经济;
熬夜做方案却被无数次拒绝,除了孤独,自我怀疑,再到坦然接纳“缘分”和“时机”。
疫情三年哪里不能去倒是拯救了我,爸妈尽管不理解但依然支持,那些低到尘埃扎根的日子,只能向内的日子,内在力量变得更强大。
我不再遇到困难和身边人抱怨,而是慢慢学会屏蔽外界的比较和焦虑;坚持提前规划做行事历,把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拥抱自我提升的机会,全部刻在人生的每一天。
失败又怎样?慢一些又怎样?不同又怎样?
在人生的这场马拉松,自己的节奏和花期,沿途的体验和风景依然重要。
毕业后十年,在香港会展中心参加一个晚宴,当我拖着晚礼服无意经过一个打烊的咖啡厅,突然感慨万分,上学期间的实习,曾经在这里端过一个月的盘子。每天迎来送往全世界不同国家参加展会的客人,那时一站就是一整天,腿都肿到走不了路。关于职业非常迷茫,不知道喜欢什么,只知道不喜欢什么,难道未来就是要端一辈子的盘子吗?
盘子确实是再也没有端过了,但也从未想到人生后来可以那么多的体验。就像是和年长二十岁的高中学长学姐们一起吃饭,他们云淡风轻的聊着过往,谁也没有想到自己今天可以创造人生的模样。
我既爱深圳,也爱香港;既爱深圳的海纳百川,效率和接地气,科技创新;也爱香港金融高度发达,多元文化融合,职业化和遵守规则,也爱它一小时内上山入海之间。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城市都有我的好朋友,客户,导师和团队们,他们的视野和人生经验,帮助我后天混血成不同模样。
专业往下扎根,但心态上不断拥抱未知;认知和信息差已经是决策质量最重要的部分,深港两地金融资讯和工作生活,接下来C会更多碎碎念。
期待吗?
Namaste
最飒最懂你的跨境理财师
美国RFP国际注册财务策划师
TEDx讲者,凤凰卫视,一站到底嘉宾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乘风破浪,保驾护航
添加徐大C个人号(xuyixincc)
这是我的第185篇原创
请点赞,打赏,在看,转发为我加油~
👇👇关注我👇👇
更多干货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