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5)

2024-11-05 08:13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1810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全部9篇评论文章

01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人民论坛)

华 平

  “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改革与开放的内在统一关系。
  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福建厦门,一本《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记忆犹新:“编这个规划的时候,自由港怎么搞?人员如何自由进出?金融、货币政策什么样?不知道,就去摸索,试点先行,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破题,开放成势。首家外商独资企业落户,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首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自贸片区挂牌,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厦门走过的历程,既是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探索,也是改革一步步向纵深推进的突破。
  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改革越深入,对开放水平的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就必须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因应时代变局,党中央及时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讲求的是统筹兼顾、内外并举,不能“把自己关进黑屋子”,也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敞开大门”“打开窗子”,实现空气对流。
  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到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开放的“舞台”越来越大。
  向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社会消费潜能;向外,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使得中国经济顶住了风雨,体量更大、体质更优,也为世界带来更多市场机遇、增长机遇、合作机遇。
  实践证明:越是风高浪急、艰难险阻,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开放为改革添活力,改革给开放增底气。正确把握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的关系,才能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如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是如此。
  一方面,我们无比坚定,面对封锁打压,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们也无比清醒,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近年来,无论是令国人骄傲的国产大飞机,还是畅销海内外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都既是自主创新的经典案例,也是全球合作结出的硕果。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才能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一个发展的中国,必然是改革的热土、开放的高地。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定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02   婚事新办树新风(大家谈)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婚礼不仅承载着新人及其家庭的情感、记忆,更是折射时代发展变迁的一面镜子。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编3篇来稿,透过婚事简办新办,共议婚俗演进、同促文明新风。
  ——编  者  
  移风易俗贵在坚持
  北京市朝阳区  李  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婚事新办是移风易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常”“长”二字促进婚事新办,需要全社会重视起来、行动起来。
  亲戚朋友之间应有人情味,但不能变味。反对天价彩礼和大操大办,不仅要旗帜鲜明,也要方法得当。比如,江西全南县一些村成立“喜事管家”群众组织,对本村嫁娶礼金、规模、时间流程等制定具体标准;河南博爱县倡导各村将婚事新办简办写入村规民约,引领农民群众积极践行。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机制作用,妥善化解争议,主动回应诉求,努力让新婚俗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共识、获得支持,才能促成社会风尚的持续改进。
  移风易俗是破旧立新的过程,不能急于一时,更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新风俗的树立不会轻而易举、一劳永逸,久久为功方可积小胜为大胜。坚持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常抓不懈,婚事新办一定会办出新气象。
  简朴无损婚礼内涵
  江苏省南通市  胡建兵
  无伴娘(郎)、无接亲、无车队,这样的“三无”婚礼在年轻人中日渐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拒绝繁杂冗余的仪式,选择流程简单、时间充裕的“三无”婚礼,掀起婚礼仪式新风潮。
  婚姻是人生大事。对于许多人来说,一场正式的婚礼,是步入婚姻殿堂不可或缺的仪式。然而,一旦婚纱摄影、宴席筹备等染上比排场、搞攀比的风气,就会给家庭造成不小的负担。而今,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选择更加轻量化、个性化的婚礼仪式,折射思想观念之变,见证时代发展之新。有的在餐饮上以奶茶代酒,有的在仪式中加入童年游戏、零食分享等活动,有的以播放视频取代繁杂仪式,这些新形式清新而且有趣,不仅没有减损婚礼的庄重和热闹,更让现场多了些温情。
  婚礼习俗带有浓浓的时代印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持续演化变动是必然的。删繁就简不减爱情的隆重,婚事新办办出青春的风采。乐见更多人在喜结良缘的同时,不断赋予婚礼新的时代内涵。
  婚礼“减负”  幸福加分
  山东省安丘市  周建国
  父母向新人赠送家风家训牌匾,朋友代表向新人赠送书籍……近年来,山东淄博淄川区大力倡导婚礼新风,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明理胡同等开展新婚礼主题宣讲,以小仪式引领大变革,用小切口助推新风尚。
  倡导文明婚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过去,受到面子思维影响,豪华婚宴、高额礼金等不仅异化了婚礼的内涵,还给宾主双方带来不小的压力。为了推进移风易俗,全国多地通过组织集体婚礼、推出榜样示范、完善婚姻服务等多种方式,弘扬新时代文明新风。要看到,婚俗改革不是要一刀切地否定传统风俗,而是旨在改变盲目攀比、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人情负担,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
  “礼,与其奢也,宁俭”。让婚礼回归“礼”的本质,才能让其更好见证爱情、记录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应年轻人崇尚简约而不简单的心理,加大对婚礼内涵、品位的挖掘和宣传,让更多人看到婚事新办、简办同样可以喜庆隆重、富有意义,有助于带动全社会转变观念。为婚礼“减负”,为幸福“加分”,当越来越多人积极拥抱新婚俗,必能牵引社会文明水平持续提升。

03   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人民时评)

谷业凯


  在水空之间敏捷穿梭,可为海洋监测、资源勘探、海上搜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前不久,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哪吒——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项目夺冠。青年学子的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的生动缩影。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十一位,是排名前30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方面的排名靠前,折射出我国发展的“含新量”持续提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2023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5年超过6%,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0万件……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科技发展还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当此之时,尤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就要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也应当树立全局和系统思维,坚持从支持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出发,一体谋划推进。比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就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齐发力,凝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就要坚持“三位一体”,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也迫切需要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

  从整体上提升创新能力,还要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重视原始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并非轻视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相反,国家、企业的科技竞争,往往是技术体系、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系统竞争。在推动重要前沿方向、基础领域实现科研突破的同时,也要加强系统能力和创新生态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

  万水千山,道不远人。今天的中国,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科技要素正在神州大地上涌动。新征程上,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我们必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

04   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现场评论)

江 南

  “太美了!这样一套融合了传统文化、自然风光的印章,一定要发个朋友圈‘晒一晒’。”来浙江杭州余杭区径山镇旅游的周女士,举着33枚印章组成的《径山喫茶图》,和家人在径山古道口合影留念。
  徜徉径山茶园、径山花海,欣赏自然美景,沉浸式体验宋代点茶、唐代煮茶等项目……不久前,径山旅游度假区举办特色文旅活动,吸引不少游客。看着与《径山喫茶图》里“唐代煮茶”一模一样的场景,周女士的孩子很兴奋:“画里的人‘活’起来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释放出独特魅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培育更多新型文旅发展模式。
  推进文旅融合,先要摸清文化的家底。比如,径山镇“绿色家底”厚实,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也源流深远。立足自然、人文特色资源,当地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仅依托径山茶,就开发出一系列茶文化旅游产品,推动“径山茶宴”成为省级文旅融合品牌,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大好山河,文韵悠悠,让旅游产品多一些文化特色,让文旅供给多一些业态融合,能够帮助人们在旅游中更好感悟中华文化、汲取文化养分。
  实现文旅融合、美美与共,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探索成立乡村新社区,让地域相邻的村和社区抱团发展、握拳聚力,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比如,小古城乡村新社区,就由小古城村、潘板桥村、求是村、漕桥村和桥头社区组成。他们召开联合支部会议,把区域内的旅游、产业、招商几本“资源账”打通梳理、通盘谋划,更好盘活资源,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共同富裕。机制活,路子宽。从系统规划、资源统筹等方面推出务实举措,加强机制、业态、模式等改革创新,方能推动文旅发展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
  文旅增色,还需更加注重惠及群众。径山镇的干部说得真切:“我们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就是要让乡景有看头、游客能点头,更要让村民有赚头、乡村发展有奔头。”发展文旅,既是打造幸福产业,又是做大民生产业。借助文旅,有的地方做大乡村产业,有的地方改善人居环境,有的地方丰富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举措不一而足,目标殊途同归:聚焦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旅融合就能更好富民惠民乐民,彰显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文旅深度融合,机遇无限,潜力巨大。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为产业赋能、为环境增美,更好壮大人文经济、创造高品质生活,定能描绘文化美、旅游旺、百姓富的新画卷。

05   特色小吃也能唱“一出好戏”(纵横)

郭 振

  山楂糕等小吃酸甜开胃,新出锅的炸糕外酥里糯……漫步天津五大道,耳朵眼会馆人头攒动。近年来,炸糕、煎饼馃子、锅巴菜等天津小吃不断“出圈”,让众多游客为了美食奔赴这座城。
  特色小吃不仅拉动文旅消费,也打造了城市文旅的闪亮名片。沈阳鸡架、淄博烧烤、万州烤鱼、乐山钵钵鸡、天水麻辣烫……这些不同地域的特色小吃,以口感抓住游客的胃,以文化牵动游客的心。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小吃日益成为城市的招牌。借文旅融合之东风,特色小吃也在加速实现产业化,成为文旅产业的催化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因子。
  新场景由创新而来,新名片因创新而亮眼。随着百姓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不断创新方能实现突破、站稳市场。比如,老字号桂发祥瞄准健康饮食需求,研发了高纤麻花、益糖麻花等新品,还开设了麻花文化馆,满足游客更深入的文化需求。创新让特色小吃紧跟时代脚步,思路越宽,小吃的潜能挖得就越深。螺蛳粉是柳州的特色小吃,当地不仅打造螺蛳粉电商产业园,还推出“螺蛳粉之旅”专线,打造螺蛳粉主题景区。一种小吃,串起一条产业链,这样的文旅融合思路值得借鉴。
  街头巷尾的小店、小摊同样可以在消费中唱“一出好戏”。近年来,很多人的旅游规划中都有打卡特色小吃的行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店越来越受青睐。许多游客去太原,一定要吃一笼认一力蒸饺;去沈阳,少不了一口老四季抻面。小店背后往往是“大人气”,打造好“烟火小店”,城市烟火气更浓,吸引力也更强。
  小店不仅各自特色鲜明,聚集在一起还能汇聚成更亮眼的色彩。在天津,西北角早点已经“出圈”,西湖道美食街、洪湖里美食街、姚村夜市等街区,同样靠特色美食引来众多食客。把街头巷尾特色小店的名号打出去,规划美食线路,畅通公共交通,发挥集聚效应,就能进一步放大特色美食的感染力,吸引更多游客。
  看似不起眼的小吃,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擦亮特色小吃这张城市名片,城市会更加宜居宜游。

06   民间艺术需要当代表达(金台随笔)

李 梦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随着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游戏中隐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彩蛋”也被逐一揭开。除了带火山西隰县小西天等景区,游戏中巧妙融入的陕北说书也迅速走红网络,甚至收获了大量海外粉丝。“漫天黄沙的背景,再配上陕北说书,太有感觉了”“好听,让人意犹未尽”……借助游戏这一新载体,扎根乡土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艺术何以是宝?它们集中承载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变迁,往往浓缩着乡土中国的厚重底蕴。就拿陕北说书来说,它扎根于辽阔而粗犷的黄土高原,由艺人代代相传。艺人们手抱三弦、脚绑甩板,游走于山乡大地,用苍凉悠远的唱腔为民众演绎故事里的喜怒哀乐。在历史演变中,他们的唱念兼收地方戏曲、民歌旋律,凝聚成丰富多彩的“九腔十八调”。
  民间艺术焕新彩,前提是传承。《黑神话:悟空》中陕北说书的弹奏表演者熊竹英,过去在街头演出、磨炼技艺之余,还要种地放羊。是对说书的痴迷,支撑他坚持了32年。这样的坚守,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中并不鲜见。由于口头流传、经验传承的特点,以及相对小众的市场,民间艺术的传承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夯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基础,除了要在发掘、培养优秀民间艺术传承人上持续发力,也呼唤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在增强民间艺术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同时,带动提升民间艺术“守艺人”的收入水平。
  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必然是贴近生活、服务人民的。把民间艺术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关键在于让民间艺术更好走进现代生活,走进当代人的心。90后“唢呐博士”刘雯雯跟随中国交响乐团到法国巡演,吹奏的《百鸟朝凤》惊艳四座、赢得满堂彩。天津杨柳青画社启动“老版复生”项目,推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和文创产品,让消费者体验到“老艺新传”的独特魅力。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将少年之燃、国潮之炫、乡土之美融为一体,引发许多年轻观众对广东醒狮的强烈兴趣。实践证明,民间艺术只有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传下去。不论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放大自身魅力,还是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扩大受众群体,抑或是不断进行创意研发、工艺改良、流程再造,当民间艺术在向现代生活的“关键一跃”中被更多人看见和热爱,其传承发展就能收获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3.8万多个乡级行政区,很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年画、剪纸、皮影戏、说书、山歌、地方戏……这些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引发审美的共振、情感的共鸣,既离不开贴近当下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原汁原味的民间特色、民间韵味。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乡土与流行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找准连接点,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守护好民间艺术原真性、传承好民间艺术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赋予其当代表达和时代生命力,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丰厚的文化滋养。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民间艺术从未停止向前流动,也从未停止滋养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当它们带着过去的故事,汩汩流淌进当下的生活,并与现代科技交织碰撞出炫目的水花时,不妨多花些时间驻足欣赏,从中品悟历史的回响,汲取接续前行的力量。

07   为基层减负要下足绣花功夫(金台潮声)

赵 成

  “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持续为基层减负”……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就为基层减负提出明确要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把上级的政策和要求比作“千条线”,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下足绣花功夫,把为基层减负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才能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把好政策绵绵密密扎实落实到群众中去。
  下足绣花功夫,必须下真功夫、硬功夫,容不得半点花架子。为基层减负工作有考核排名吗?一名地方干部的回答值得思考:我们不设任何考核,衡量减负的实效,最终看干部队伍是否更具活力,看改革发展稳定的各方面工作是否更有成效。为基层减负贵在实,要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力,以实干求实效。发文开会少了,抓落实时间就多了;工作留痕少了,服务百姓时间就多了……减负工作的成效是百姓脸上的笑脸,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是各项改革任务不断落实落地的生动实践。
  下足绣花功夫,就要有决心、有恒心,一针一针刺、一线一线绣。曾有基层干部以为,减负是一阵风,抓的时候紧一紧,避避风头又弹回来了。如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一条条铁规矩、硬杠杠化作基层可感可及的政策举措,既让上级部门给基层派单子时有了“紧箍咒”,也给基层干部吃下了“定心丸”,切实感受到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心里更踏实了,干劲更足了。
  下足绣花功夫,还须磨好“绣花针”、用好“穿针法”,实干善为绣出“锦绣图”。如何更好发挥“以考促干”的效能?一些地方通过提高“群众满意”在考核中的权重,更好引导基层干部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如何防止“指尖”之负反弹回潮?一些地方推行政务应用程序“凡建必审”,从制度机制层面倒逼部门间打通数据共享通道。得其法者事半功倍。勇于改革创新,多出实招硬招,着力破解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就能不断健全。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靠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下足绣花功夫,把为基层减负工作抓出习惯、抓出长效,让基层干部有劲头、有奔头,有更多时间抓好各项改革措施落实见效。

08   以友为桥 以心相交(观点)

彭 城


  金秋十月,世界各国友好人士来华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回首过往,一大批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共同奋斗,为数众多的外国企业、机构、个人积极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实现了各方互利共赢,也为促进中外友好交流合作作出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愿同各国朋友加强友好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久前,人民日报社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举办“我和中国的故事”征文活动,该栏目刊载的第一篇投稿,写的就是美国飞虎队老兵与中国朋友的深厚情谊。一位冀中平原游击队老战士向回访中国的美国飞虎队老兵展示当年与飞虎队队员的合影,并讲述了中国老百姓保护飞虎队飞行员的感人往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铭记外国友人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他们同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并以真情和行动帮助朋友,浇灌友谊。

  朋友珍视友谊,世界需要和平。“友谊可是件大事,一个友谊的世界才可能是和平的世界。”“友谊的核心是理解、尊重与信任,友谊能给世界带来和平。”外国朋友对于友谊的这些理解与中国朋友所追求和奋斗的事业,诠释着共同的意义——人民友好是国际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础,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

  以友为桥、以心相交。中国正创造各种机会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交朋友。了解彼此的关键,就是常来常往,让更多人来到中国,感受中国,这是成为朋友的最好方式。无论是同窗好友,还是合作伙伴,无论是世代传承,还是初次见面,无论是工作相交,还是生活相遇,延续、开启、珍视每一段友谊,才能搭建起更多民间交往的桥梁、务实合作的桥梁、人文交流的桥梁、青少年友好的桥梁。期待人民友好的涓涓细流,不断汇聚起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09   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大使随笔)

何 炜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出现下降,全球极端贫困率20年来首次上升,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贡献了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天下为公”的道义情怀,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为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世界各国系上了“安全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汇“和衷共济”的精神内涵,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为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世界各国画出了“同心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立己达人”的鲜明取向,揭示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的做法走不远,更行不通。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入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中方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主张各国通力合作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为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世界各国加装了“提速器”。

  循大道,至万里。时至今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世界情怀、汇聚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重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实施,再到构建双边和地区层面命运共同体的稳步推进,无不昭示着这一理念的思想伟力和光明前景,将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越是山水相连的社会主义邻邦,在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战略引领下,双方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两党两国关系迈上新高度。中越都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同有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为人类谋进步的远大抱负。回望历史,双方并肩走过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峥嵘岁月,携手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展望未来,中越将携手做改革道路上的同行者、现代化道路上的好伙伴,走在深化高水平互利合作的前列、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前列、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前列,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不断赋予两党两国关系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为中国驻越南大使)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