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5)

2024-11-15 11:39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1937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1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全部16篇评论文章


01   让流动党员心有暖流

作者:马登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少数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成为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做好流动党员管理,要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让流动党员在异地感受到“家乡暖”。

对于流动党员而言,找到组织,才能心有归处。应在兜底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实施党员外出管理基础上,主动适应数字化管理趋势,创新探索流动党员智慧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党员流动情况,帮助联系对接流入地党组织,由以往“单边作战”变为“联动服务”。同时,鼓励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区域建立在外党组织,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与“口袋党员”“隐身党员”“挂名党员”等取得联系,为流动党员找到组织、异地“安家”。

找准需求,方能靶向发力。流动党员外出谋求更大发展,党组织要贴近流动党员的工作生活实际,优化资源要素供给,真正为其赋能助力。通过开设流动党员云课堂,依托党校、职业院校、行业达人等各类资源,大力开展新媒体运营、直播电商、家政服务等实用技能培训,让流动党员在就业创业中占据主动。组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整合人社、金融、民政等部门资源,通过开通求助热线等形式,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为流动党员提供便利。对有能力、有意愿反哺家乡的流动党员,要优化创业环境,通过恳谈会、家乡行等形式推介家乡,在税费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予以扶持,帮助他们选准优势项目,当好创业参谋,开拓内外市场。

后方无忧,前方无畏。流动党员长期在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庭,须为他们守护好“大后方”,让他们心无旁骛干事业。按照“年龄相仿、居住相近、关系相亲”的原则,组织村“两委”干部与流出党员结成对子,及时告知村内重要情况,帮助解决农业生产等方面实际困难。开展“家庭关怀”暖心服务,将党员流出家庭急难愁盼纳入志愿服务项目,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提供子女看护、老人赡养等服务,切实消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

02   擦亮担当作为鲜明底色

作者:田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赋予“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定位,这既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对干部队伍精气神的更高要求。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吏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躬身入局、挺膺担当,引导干部在推动改革攻坚中真抓实干、勇当先锋,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解决乱作为问题,推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深化标本兼治,坚持正向引导与反向约束相结合,探索构建政绩观全链条管理机制,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加强常态长效教育。坚持把党性教育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用好用活赣州丰富、厚重、独特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五红”活动,深入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计划,教育引导干部站稳人民立场、锻造坚强党性,增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江西瑞金干部学院的主课必修课,推动干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校正理念偏差、思维偏差、方法偏差。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坚持定性与定量兼顾、平时与年终对接、考事与考人结合,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平时一贯又看关键时刻,推动领导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立足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差异,实施差异化考核,坚持共性指标“一把尺子量到底”,个性指标区分赛道比长短,提升考核精准性,引导围绕本地特色错位发展、各展所长,防止盲目铺摊子、低水平无序竞争。强化监督约束纠偏。把干部政绩观错位问题作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的重要内容,常态化开展“半拉子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及统计造假搞“虚假政绩”等问题专项整治,建立负面典型案件通报机制。探索领导干部离任交接清单管理制度,细化“具体交接什么”“怎么交接”,既防止政绩冲动、短期行为,又防止“新官不理旧账”。

聚焦解决不作为问题,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干部能上能下是促进干部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重要保障。要鲜明亮出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大力选拔担当实干的干部。坚持事业为上,围绕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需要针对性选干部、搭班子,建立在一线培养、发现、推优、选拔机制,注重在改革攻坚、项目推进、乡村振兴一线选用干部,切实让吃苦者吃香、能干者能上。及时调整懒政怠政的干部。聚焦领导干部“下”的难题,进一步明确标准依据,细化“下”的具体情形,用好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责办法和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负面清单,常态化发现、识别、调整能力较弱、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让干部下之有据、下得服气。做好跟踪管理后半篇文章,畅通“下后再上”通道,对调整后表现突出符合有关规定的合理使用,让下的干部有盼头、有干劲。

聚焦解决不敢为问题,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干部敢为离不开组织作为,要坚持正向激励主基调,落实落细“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营造合心合力合拍的创业生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正确看待干部在履职中的失误和错误,健全容错免责的具体情形、把握原则、界定标准、工作程序,对干部的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区分清楚干部是出于公心还是缘于私利,是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过,是履行程序还是破坏规则,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该容错的大胆容错,让敢担当的干部心无旁骛、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做好澄清正名工作。坚持激浊扬清,严肃查处恶意中伤、诬告陷害、打击报复等行为,及时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探索受问责处分干部关爱教育和评估任用机制,全程跟进关心帮扶,对问责处理影响期满、符合条件的干部重新安排使用,激励“跌倒者”站起来。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完善和落实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的各项措施,发挥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激励作用,落实谈心谈话、走访慰问、体检休假、待遇保障等制度,深化乡镇干部夫妻跨县分居“团圆机制”,定期从“五方面人员”选拔乡镇(街道)机关领导干部,做好有关表彰奖励工作,让干部安心安身安业。

聚焦解决不善为问题,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健全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机制,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干部能力素质与岗位职责相匹配。扎实开展专业训练。深化干部培训课程“供给侧改革”,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准确把握不同岗位干部实际需求,精准开展差异化、个性化能力培训,每年开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双碳”等专题班次,帮助干部提升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紧贴实战要求,加大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教学等比重,让干部在实战操练、解决问题中补齐短板弱项。突出强化岗位历练。注重墩苗育苗和搭台压担并进,抓好市直单位与乡镇科级干部上下交流,持续选派一批有潜力的干部到重点项目建设、双招双引、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锻炼成长,有针对性选派干部到巡视巡察、信访维稳、应急处突等一线岗位历练,让他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一线、艰苦复杂环境、关键吃劲岗位中扛硬活、打硬仗。持续拓宽发展视野。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用好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深赣对口合作政策,加大力度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有关单位和上海浦东、宁波、杭州、深圳、厦门等沿海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多层次分类别赴江浙沪、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异地培训,帮助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阅历。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03   爱才如养花

作者:许炳壮

爱花之人种花,会精心选种、用心施肥、细心呵护,静待百花齐放之时,花姿绰约、花香四溢。养花如此,育才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尚稚嫩、有潜力的人才只有悉心培育、静候成长,才能姹紫嫣红,为现代化建设“大花园”增香增色。

识才如选种,重在匹配。养花的第一步是选种,而要选好花种就要充分了解花性。每种花都有其独特的生长习性和开花条件,有的喜阳,有的耐阴,有的耐旱,有的喜湿。每个人也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能力优势,有的善创新,有的精执行;有的擅长沟通,有的专于技术。要在人才使用上做到“适才适所”,既要深入了解人才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特质,也要全面考量岗位需求和发展方向,确保人岗相适。要注重特质识别,将识才的“探针”深入到工作第一线、岗位最前沿,建立健全人才能力档案和反馈机制;建立人才发现储备机制,打破“用时方恨少”的被动局面,以关键岗位人才、专业人才和待提升人才为重点,进行定期、专项、即时的综合分析研判,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方式,持续跟进了解,全面精准描绘人才画像,真正做到以事察人、依事鉴人,为组织选拔合适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育人如施肥,贵在用心。给花施肥的关键在于熟知花的养护要点,什么时候要施肥、施多少肥、施什么样的肥,都有讲究。培育人才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育方式,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要注重因材施教,深入了解人才的发展阶段和成长需求,建立健全人才需求档案和反馈机制,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人才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要注重实践育才,有计划地选派各类人才到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信访维稳、征地拆迁、涉农管理等基层一线和重大任务前沿阵地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要注重联合育才、结对养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点,与高校、企业等合作完善人才培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针对不同领域精准施策,培育专业型、技术型、管理型等各类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强化“传帮带”,挖掘各行各业“行家里手”,带动“干中学、学中干”,让优秀人才带动新人快速成长。

留人如护花,静待花开。养花需要肥沃土壤,人才则需要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待其百花齐放。留住人才关键在服务,重点在真诚,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对人才政策宣传,让人才了解地方发展的战略定位、产业布局和政策优势,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态环境,增强人才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通过设立人才奖励基金、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待等措施,让人才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回报。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加大对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投入,为人才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成长路径,鼓励支持参与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升级,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之间的合理流动,助人才全方位锻炼、精准化定岗,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04   把牢政绩观“总开关”

作者:李荣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政绩观是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总开关”,是影响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新疆伊犁州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深入推进选育管用全链条体系建设,激励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着力抓好培养培训这一基础。将党性、人民性贯穿干部培养培育全过程,靶向强化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意识、思维、能力,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抓实“三项”内容。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课、首课、必修课”,把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党规党纪、优良传统作风作为政绩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把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为开学动员“第一讲”,推动正确政绩观教育入脑入心。拓展“两方”载体。构建“1校1府6馆7线”干部教育培训矩阵,开发政绩观教育精品课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与疆外党校建立互动学习机制,与内地高校深化战略合作,在梁家河村、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组织现场教学,让干部“走出去”锤炼党性、启迪思维、见贤思齐。增强“一种”模式。坚持“互动与互补”“实践与实效”相结合,设置成体系、菜单式、特色化的政绩观教育实践课程,引导干部坚定信念、勤政为民。

突出抓好选拔任用这一根本。干部选用导向是干部政绩观的“风向标”,要破除思维定式,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选干部,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用制度创新“破局”。着眼干部人事制度建设,探索推行州直部门内设机构副县级领导职务任免权限下放等一系列“深水区”改革,着力打破隐形台阶,组织实施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七八九”培养工程,以制度改革打破干部错误政绩观藩篱。用实践锻炼“通路”。坚持在经济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培养、识别、使用干部,采取“基层历练一批、经济发达省市淬炼一批、重点部门训练一批、开发区(园区)锤炼一批、国有企业锻炼一批”五个一批方式,让践行正确政绩观的生动实践成为干部成长的必经路。用选用导向“树旗”。坚持在“赛马场”上选“千里马”、在实战实践中选实干家,大力选拔政治坚定、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群众公认、清正廉洁的干部。深入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让“实干家”上位、“老黄牛”有位、“躺平者”挪位,激励干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深入抓好管理监督这一关键。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培养真抓的作风、会抓的本领,又要健全履职用权风险提示机制,及时纠偏、形成震慑。以科学考核促担当。围绕高质量发展改进考核办法,建立“国评”“区评”项目“直通”、州直部门和县市“上下互评”和进位退位加减分等制度,深度融合考人与考事,开展“干事创业好班子”“担当作为好干部”研判评选,促使干部站起来、跑起来,主动践行正确政绩观。以从严管理纠偏差。对工作不够聚焦、作风不够扎实、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运用提醒、函询、诫勉等方式“叫醒”;对因政绩观偏差损害群众利益、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干部实行另册管理,通过调整职务、免职、降职等组织处理方式“叫停”。以容错纠错鼓士气。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细化容错纠错适用情形,规范启动认定程序,明确免责内容和容错申请条件,完善澄清保护和“纠错”回访机制,降低干部“试错”风险,为肯担当、敢担当、勇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保驾护航。

(作者系新疆伊犁州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05   推动党建与科研双擎共鸣

作者:杜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和高校党的建设,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近年来,滨州医学院坚持党建与业务两手抓两促进,创新探索“党建联建”赋能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双擎共鸣、相得益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堡垒互融,凝聚有组织合力。以提质增效为导向,拧紧组织制度链。坚持把党组织建在科研一线,推动组织形态与业务形态深度耦合,建立活动轮值、定期汇报、年度述职、闭环落实机制,推动科研团队党支部、临时党组织、党员先锋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常态化党建科研联建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科研团队为载体,建强组织业务链。打破院系限制和组织隶属关系,依托高层次人才科研团队建立功能型党支部,科学设立科研党小组、科研先锋岗,构建先锋引领、支部融合、点面结合的基层组织建设体系,打造业务团队党组织建设集群,为科学研究的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畅通组织流动链。建立重大科研项目临时党组织,由党员学术带头人领衔,以党员科研骨干力量为支撑,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激扬科研工作者家国情怀,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

资源联动,增强有组织科研。联合探索科技创新模式。注重外部资源与内部力量有机结合,与知名科研院所进行党支部共建,深化党建资源共享、组织建设互促、科学发展共赢,探索党组织结对共建引领科技合作,有效推动党建工作、科研工作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近年来,科学技术处党支部与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党支部,研究生处党支部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生党支部先行先试,成功实现以党组织联合共建赋能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统战智汇增强同心向党新效能。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功能的发挥,以“同心向党”为基本点,以党组织引导为着力点,绘制统一战线志愿服务的精彩图景。学院党组织选拔统战系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的业务先锋,组建“同心向党”统战志愿服务队,与驻地基层党组织联合为群众健康福祉保驾护航。近年来,服务队结合业务所长,先后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开展医疗服务近百次,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结对帮扶提升服务发展新高度。把服务第一书记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学校教育医疗优势,建立科研任务组织机制,针对帮扶地区广泛存在的中医药种植、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特殊群体心理康复等问题,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开展专项科研攻关,有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医疗卫生等资源协同发展。

关爱助力,推进有组织服务。精细服务科研人员。实施“精准暖心行动计划”,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开展科研关爱日活动,为重大项目攻关团队送上鲜花、贺卡,让科研人员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开展暖心餐供应服务,量身定制营养餐食,为加班加点科技攻关的团队送餐上门,确保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定期进行实验设备安全检修和维护,最大限度解决科研人员硬件使用的后顾之忧。精准服务项目管理。遴选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科研项目,配备“科研管家”,从立项到研究过程再到结项,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全周期管理服务,协助项目顺利结项。精心扶持团队成长。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以党组织为牵引,以高层次人才为依托,科学设置科研团队梯次培育机制,建立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科研团队专项培育库,安排党员服务专员,跟踪服务团队成长,为团队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和荣誉提供精致化服务,持续释放创新活力。

(作者系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06   以组织振兴释放产业活力

作者:赵彗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富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组织部门要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聚力谋创新、赋新能、提质效,切实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动力、发展优势。

打造人才雁阵优活力。推进产业振兴,要把人才作为助推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抓好实施“头雁提升”工程,采取“培训提业绩、台下比实绩、台上晒成绩”的方式,分专题开展党建论坛、“擂台比武”等活动,促使村党组织书记想明白、干起来、说出来。实施村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建立“导师帮带”机制,手把手传授群众工作方法、产业发展技能等,帮助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力量到乡镇或县区信访、农业农村、先发地区跟班实训,帮助开阔眼界、增强本领。积极培育“新农人”队伍,聚焦发展、政企联动和企业升级需要,成立新农人协会,整合有情怀、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三农”战线生力军,打造新农人交流沟通平台,提高人才集聚力。积极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申报工作,鼓励长期扎根基层、从事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企业经营主体人员等人才申报;对获得职称的农民,建立专门档案,纳入乡土专家库管理,组织到高校、先发地区研修培训,并在技术服务、项目合作、产品推介、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聚焦组织联动强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汇聚富民兴村合力的组织力量。推广实施区、镇、村三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运营体系,建立区级牵头、镇级联合、村级发力的三级合作社运行工作机制。对确有规模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成立区级合作社,有效整合镇村资源,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做好镇级合作社主导产业规划,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探索区域内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发展路径。鼓励强村公司与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协同推进、互为补充,促进发展统一规划、资源联动开发、项目共同建设。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动特色产业品牌化经营及共富工厂建设,在土特产品精深加工业上下功夫。积极拓展产销渠道,开展“村书记带货”等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组织本地特色农产品在京东、拼多多等销售平台线上销售;线下由合作社牵头,将本地特色农产品送入当地大型商超。开展评星定级、示范社评选,培育壮大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合作社;对于评定不合格,长期没有发挥作用、没有收益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行取缔,退还村民入股资金。建立激励考核制度,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成效作为镇、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立足利益互享促共富。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最终目的是让广大群众共享全产业链发展增值收益,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整合闲散劳动力和志愿者力量,推动村集体与群众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共同体,形成认同“我们的事业”、建设“共同的家园”的凝聚力。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打破过去农民土地、房屋“一转让了之”的发展局面,采取“保底租金+分红”的模式让村民共同参与资本进农村项目,使农民持续共享土地和资源产生的红利。将防致贫监测户吸收加入联合社,通过物业服务、集体企业代加工、农产品销售等工作,建设“共富工坊”,为困难群众和周边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把为群众分红作为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区、镇、村三级合作社以“地里藏金、田间分红”大会等形式,向群众现金分红、福利分红,切实把更多发展红利装进百姓腰包。探索实施“信用分红”,将评议积分折算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股份,促进文明乡风的弘扬和普及。创新实践“共享养老”模式,建设“长者食堂”,动员空巢老人以闲置房屋和土地入社,建设不出村的养老院,让老年人不离本土实现居有良屋、食有好宴、安享晚年。

(作者系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07   在改革大潮中激荡青春力量

作者:贺春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改革攻坚能力。青年所多的是生力,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大舞台、历练的热熔炉。年轻干部要主动扛起全面深化改革之责,争当改革促进派实干家,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提升政治能力,强化改革定力。“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政治过硬才能在改革路上坚定不移、竭尽全力。要善谋大局,吃透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形势、推动工作,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决策部署,紧跟政策形势走,把眼界和格局打开,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作决策、求实效,始终锚定方向标。要善讲政治,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讲政治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练就政治慧眼,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不断提升前瞻远眺、审时度势、洞幽察微的眼力;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要善把大势,从政治上观察和思考问题,对政治方向要有科学而清醒的认识,始终站稳政治立场。

厚植为民情怀,增强改革动力。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要心中有民,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永恒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要亲民敬民,把被群众需要当作一种幸福,多去基层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发自内心地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实现民情在一线收集、矛盾在一线化解、政策在一线宣讲、作风在一线转变。要造福于民,办好利民惠民的实事,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家门口和心坎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增强斗争本领,锤炼改革毅力。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碰到各种风险挑战,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矛盾困难是养成斗争精神的磨刀石。年轻干部处于强筋壮骨成长期,要多“墩墩苗”,多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历练,敢啃“硬骨头”、愿坐“冷板凳”、能接“烫手山芋”。“好好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奉行好人主义的人,没有公心、只有私心,没有正气、只有俗气。年轻干部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坚决抵制“好人主义”,敢于摘刺、敢于批评,坚决不做“老好人”“太平官”。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格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定力。要始终保持青年的蓬勃朝气,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原则问题上不含糊、不退让,任何时候都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

崇尚实干担当,确保改革效力。社会最需要、最欢迎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最不欢迎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客里空”。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年轻干部要多观察、多调研,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坚持问题导向,多收集了解情况,抓好党的创新理论与日常工作的有机结合,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坚持重实干求实效,沉下心来,戒骄戒躁,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坚持不懈干好每件事情,锤炼求真务实作风,用实干谋位、用口碑服众、用能力建功、用实绩立业。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要争做改革创新“弄潮儿”,带头破除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升新本领。

追求高强本领,提升改革能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要讲求方式方法。要主动克服“本领恐慌”,让能力素质跟上时代、跟上改革步伐。要勤于学习,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做到读万卷书、听万人言、行万里路,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刻不停地提高。要忠于使命,练就“铁肩膀”,在其位谋其政,在其职尽其责,不因事难而怕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要精于业务,不断增强实干本领,努力成为熟悉业务的“政策通”、来之能战的“多面手”。

(作者系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08   聚起流动的旗帜

作者:王迪

流动党员是流动的先锋力量,管好了、用好了,就是一面面流动的旗帜。要在流动党员的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作用发挥上下足功夫,让流动党员身安家、心归巢、有作为,真正实现流动党员一面旗帜“两地红”。

人行千里外,组织一线牵。流动党员人数大、流动强、分布广,要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不让任何一名流动党员在他乡流失掉队。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摸底排查,通过微信发布、网格员摸排、宣传单印发等方式建立流动党员数据库,及时掌握党员外出流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引导流动党员通过属地党群服务中心、流动党员报到站等渠道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确定专人定期联系,形成“一对一”结对模式,督促落实党员学习和组织生活等制度,确保党员流动不失联、“回家不迷路”。

异乡漂泊的流动党员容易缺乏情感上的归属感。要寓教育管理于主动服务,让流动党员时时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党组织的关怀。关注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充分利用社区大党委、爱心驿站、商圈党建联盟等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子女教育、老人看护等服务,解决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需求,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结合流动党员工作时间不统一、工作场所不固定等特点,创新优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供给链”,利用网络打造“指尖课堂”,让流动党员享受与其他党员一样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务工就业,眼界开阔、信息灵通,有的掌握专业技术,有的打通致富门路,有的积淀丰富经验,是流动的“红色资源”,不仅要将他们聚集在党旗下,更要推动他们在流动中为党旗增光。要根据流动党员的工作岗位、个人特长和兴趣意向,搭建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作用发挥平台,引导流动党员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等舞台大展拳脚。要对表现优秀的流动党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引导更多流动党员主动作为,真正发挥一面旗帜服务两地的先锋模范作用。

09   职业“上新”更需保障上心

作者:余猛

今年7月,人社部向社会发布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等19个新职业,把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为新职业“赋名”“正名”。当前,新职业百花齐放,但也仍存在职业发展稳定性不够、维权机制不够健全、职业前景缺少长远规划、教育培训有所欠缺等问题,需要更有力的支持和规范,真正呵护保障新职业发展行稳致远。

让新职业成长有依靠。许多新职业呈现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方式弹性化等新特征,需要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加快构建适应新职业形态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为新就业形态厚植发展土壤。要持续增强对新职业的规范引导、政策帮扶,及时出台新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动态发布新职业人才薪酬信息,增强新职业岗位吸引力,让新职业有干头、发展有看头。要加强新职业从业者规范化培养、职业标准制定、技能等级认定、劳动权益保障等制度建设,促使新职业向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为人们提供发展新机遇和就业新选择。

提升新职业人才队伍质量。当前,一些新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链条不全、水平参差不齐。要依托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和院校等开发新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加大新职业基本职业培训包和培训教材开发力度,广泛开展新职业从业人员培养培训。有序开展用人单位自主评价和社会化评价,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设置新职业的竞赛项目,促进形成科学、规范、专业的新职业标准。企业要发挥培养使用人才的主体作用,与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在师资、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助力职业教育革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前瞻性、灵敏性。院校要根据不同产业缺口和社会需要,探索规范化规模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加快扩充急需紧缺人才队伍。新职业从业者要深耕专业领域,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推动自身发展与新职业发展同频共振、共同进步。

激活新职业人才力量。职称评价对激励人才创新创造有着重要作用,要根据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新型职业领域发展和职业分类要求,探索将部分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并围绕特色产业、重点产业链设立特色评审专业。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对行业的贡献,分行业制定评价标准,针对各领域职业特点,合理制定评审范围、学历资历、业绩成果要求。放权让业内龙头企业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让考评更贴近实践,有效解决“评在此岸,用在彼岸”“评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评不上”等问题。加强技能指导和维权服务,保障公平、高效、和谐的就业环境,切实激发新职业从业者的创新创造活力。

10   随意设“长”不是灵丹妙药

近年来,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积极探索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不断压实地方治理责任,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更有力度、发展更高质量。

然而,一些基层治理中存在随意设“长”的现象,街长、巷长、路长、沟长、片长、段长,处处都是“长”。有的有名无实,形式大于内容,几十个住户的楼宇有了“楼长”,还设“层长”,甚至厕所也有“厕长”;有的人身兼数“长”,一“长”一考核,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这类以“抄作业”心态盲目推行的“某长制”,结果将与好初衷南辕北辙。

好经验不能简单抄用。谨防“长”出来的形式主义,要加强对“某长制”的统筹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设“长”实行清单化管理,纳入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不搞千篇一律的一刀切、一招鲜。加强因需设“长”事项的备案管理,落实专家评审、群众评议环节,不随意新增事项,确保程序化、流程化、规范化,杜绝“想当然”设“长”。加强“某长制”清单动态管理,持续跟踪各种“长”的作用发挥情况,有没有解决一批疑难杂症,有没有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群众来监督,让群众来评判。对那些对工作推动无益、流于形式的“长”,及时从清单中剔除,让每个“长”都含金量满满,真正推动“长制”变“长治”。

(何晓/文 李雨娇/绘)

11   从晓华走红看人才观

作者:段官敬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近日,理发师晓华凭借“听劝”的服务与专业的理发水平走红网络。从几年前“汽修女孩”古慧晶靠娴熟技巧得到赏识,到如今理发师晓华靠真诚专业的服务赢得赞誉,足见,勤勉付出、实干劳动、精于专长、真诚服务,也可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更能绽放青春梦想、实现理想价值。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多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才观、价值观与教育观正在被打破。有专业技能傍身立己,恪尽职守、勤劳耕耘,久久为功、沉淀打磨,同样能够开创一片天地、过上美好生活。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可贵”的价值理念,鼓励引导广大人才尤其是身处基层的人才择一业、专一行、精一事,聚焦老百姓日常所需与生活所求,不断锤炼过硬专业技能,做到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用,为增进群众获得感、为城市更加美好持续贡献力量。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人才呼之则有,置之则无。晓华引发全网关注,也侧面反映公众对基层服务型人才的殷殷期盼。要为人才扎根基层厚植沃土,建立健全多元人才评价机制,发现挖掘更多扎根基层、勤恳工作的人才典型,鼓励摘下择业“有色镜”,欢迎更多人才汇聚基层、汇聚一线。

晓华走红后带火了一条街、一座城,当地连夜在道路上铺设沥青,欢迎更多人前来感受体验本地生活,一系列举措背后蕴含着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城市魅力。一座城市要吸引留住人才,既看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更看人文情怀、文化风采、精神文明等底蕴色彩。要打造良好的成才成长环境与营商环境,构建利于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的平台,用真心诚意积极服务人才,保证人才有专心干事、用心创业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12   莫让考核成了“唐僧肉”

作者:邓全生

考核工作不仅关系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工作的成效,还关系着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针对考核机制、指标、评分等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以“讲担当、重实干、促发展”为导向,在源头、过程和结果上精简考核体系,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增效,推动基层干部将主要精力投入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上。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制定考核政策措施和目标,没有处理好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存在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一刀切”“一锅煮”,考人与考事、知事与识人脱节等问题。对这种无序低效的考核,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要消除部门“本位主义”,共同研究确定考核事项、标准,做到考核结果共用,避免“上面千条线”纠缠打结。要针对行业、领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制定针对性强的考核方案,设立“共性要求+个性指标”的考核体系,体现群体共性特点和干部个性特征,把考核内容细化为可感知、可对照、可评价的具体事项。要减少不必要的“过场”,取消数据收集、监测预警、抽查比对、信息上报等做法,降低考核调度会议频次,引导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在平时、把功夫下在平时。

揆诸现实,有些单位把考核视为推动工作的法宝,哪怕某项工作在本区域不是重点也没有特色,仍要依照上级考核事项,在本级考核方案里设置指标,体现对上级工作的重视,也视为对下级工作的抓手。还有少数地方不停“搞创新”,靠“拍脑袋”决策,随意就给基层新增考核指标,导致基层干部手忙脚乱,不得不临时拼凑材料。考核指标不是“唐僧肉”,不能随意“分封”。要结合“属地管理”责任清单,明晰不同层级权责边界,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合并内容相近的考核指标,调整不符合高质量发展和基层减负要求的考核指标。

有的单位存在“亮出成绩单”“争取少失分”“进入光荣榜”的政绩冲动,以“粉饰材料”“装修门面”迎考,甚至找关系打点人情分。有些负责考核工作的同志因不想得罪人,或担心被考核单位质问扣分理由,没有按照细则要求进行打分,只给出笼统分值,打出人情分、平衡分,背离了考核问效、寻根问策的初心。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规范考核评分畸形走样问题,制定评分细则,将考核指标进行量化或设置具体评价要点。坚持化繁为简,采用便于基层理解的计分方法,将年度任务、党的建设集成一张考卷,各占一定分值,构建起“多考合一”的考核模式。担负考核任务的同志应严守考核标准,深挖数据背后的事实、看到成绩背后的实效,做到赋分扣分都有理有据,真实反映被考单位的实绩和问题,确保考核工作提质增效。

13   持之以恒抓落实

作者:冉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要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既勇于开拓创新又持之以恒抓好落实。抓落实既是工作要求,也是工作方法,既体现能力,也体现作风。要涵养抓落实的定力、提升抓落实的能力、强化抓落实的作风,持之以恒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

悟精神、明方向,强化定力抓落实。领会精神、明晰方向,抓落实才能有的放矢、不偏不离。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握抓改革促发展的纲与魂,确保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筑牢抓落实的政治定力。要抓紧抓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全面掌握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使命担当,掌握科学方法,稳扎稳打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强调研、破难题,求真务实抓落实。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破难题、抓落实、促改革发展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到对情况和问题了然于胸,才能提出科学的决策、找到准确的破题方法。要强化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所盼所急所需,摸清楚工作的弱项、短板和矛盾,求真务实搞调研、务求实效找办法,为抓落实寻路径、想办法、作决策。要树立实效导向,运用求解思维,把有没有化解矛盾和问题、有没有改变现状作为抓落实的根本标准,把各项改革和发展任务做在实处、推往深处,创造性解决好前行路上遇到的矛盾和难题。

重实干、砺初心,强化作风抓落实。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抓落实来不得半点虚伪,必须力戒形式主义,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把说了当做了、做了当成了,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在中途“换赛道”,坚持多算大账、多做潜绩,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咬定目标不放松、一锤接着一锤敲。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要聚焦群众关注的焦点、改革的痛点、发展的难点,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芋”,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规律,把各项改革任务抓落地、抓到位、抓出效,真正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14   “长线思维”抓改革

作者:山珊

“高灯照远亮,长线放远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绝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发展无止境,改革亦无止境,必须要有“长线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观全局、见全貌,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前进定力。

坚持成功在久不在速,不求朝种暮获。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剩下的“硬骨头”“中梗阻”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实践反复验证求索,不能唯“快”是图,片面地期望改革朝种夕收。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阶段性规律,坚持导向正确、目标一致,系统分析改革规律的客观性、制度机制的规定性、治理实践的多样性,谋划好立足长远见成效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推进改革举措的每一步路,蹄疾步稳跨越改革进程中的每一道鸿沟,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朝令夕改。改革涉及的领域广泛、措施细致,每项决策对一地发展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加强前瞻性思考、整体性谋划和系统性布局,让决策更符合实际、更科学有效。要将举措谋全、谋实、谋细,从大局思考,从长远分析,从全局定位,提高决策对策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做好改革进程的跟踪调研工作,实时掌握各方意见建议,保证改革措施能够适应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谋一域而带全局,杜绝朝三暮四。抓改革要与本地发展实际高度贴合,不能看到某个地区某个领域搞得好,就盲目跟风。要聚焦发展的目标任务、地区的功能定位、资源的特色优势,找到最适宜本地情形的改革举措精准发力,做到在纷繁复杂的线索情形中明晰抓改革的关键,将资源和力量向着发展的卡点、堵点、断点上聚力聚效,将探索和实践向着问题的深处、痛处、难处上聚力攻坚,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动真格、敢碰硬,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15   为干部考核提供方法论参考

作者:谭安奎

深圳“知事识人、序事辨材”的深化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古代知人善任智慧、现代管理理论的有机结合,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支撑,是组织工作守正创新的鲜明例证。

植根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圳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中提炼出以“事”为主线的核心理念,提出了一整套清晰具体的依事择人方法路径,为干部考核从“由人到事”转变为“由事到人”提供了可见可用的方法论参照,实现了知事识人的创新落地。

传承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序事”引自《中庸》“序事,所以辨贤也”,“辨材”引自白居易诗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材”与“贤”具有细微概念之别,侧重后天努力和雕琢的重要性,拓展了择人的包容度。在条理类分的序事中,辨别干部的资质、能力、适位,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为干部考核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充分汲取现代管理理论的精髓。深圳充分吸收借鉴政府创新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公共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现代先进理论成果,打造多方位、多视角、多维度的理论工具库,为设计出兼具科学性、开放性、透明性、灵活性、效能性、多元性的干部考核工作体系提供了丰富理论参考。

(作者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16   突出“事”在考核中的基础性地位

作者:陈周旺 王帅

深圳创新构建“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工作体系,突出“事”在干部考核中的基础性地位,以事察人、以事见人、以事择人,实现了干部考核理念、路径、方法的全方位转变,也体现了高效率民主与高质量集中的有机统一。

深圳将“十步工作法”作为干部识别的基本方式,通过个人述事、单位序事等方式,丰富和拓展了组织获得干部信息的渠道。同时,将“全面客观”纳入识别机制中,通过亲身经历、现场调研、跟随观察等方式,从对“事”的执行上深度识别干部作风与能力。在干部考核的输入端,一开始就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信息充分交汇、多方相互印证的局面,确保干部识别的高效率民主。

在考核过程中,调研组收集了大量却零散、丰富却庞杂的信息和数据,甚至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人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这就需要调研组成员反复交换意见、综合分析研判,得出真实可靠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深圳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多渠道全流程数据收集平台,一人一档建立干部电子档案,并以此为基础,呈现出“总报告+分报告”“研究规律+提出建议”“析事理事+推优评人”的报告模式,在结果上落实“由事到人”的逻辑。这是在综合各方意见基础上绘制出的干部“全息图像”,确保了干部识别的客观性与高质量集中。

(作者分别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