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936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全部4篇评论文章
01 【光明论坛】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更璀璨光芒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76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出版机构携3500多种图书惊艳亮相,以书为媒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英文版新书发布会、《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法对照)推介会、“墨韵中华——感受中国书法之美”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国际出版同行和书展观众的关注。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大国的发展兴盛,离不开文化影响力的大幅提升,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相得益彰。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更需要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更清晰地看到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中国,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文化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为国际社会破解人类发展难题、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文化启示。这提醒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正义、和合、大同等精神标识提炼好、传播好,让中国理念说得出、传得开、唱得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深厚的文化力量。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新时代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国传统戏剧、工艺品、美食等走出国门,形成“文化出海”的强大动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共建国家合作开展艺术节、电影节、文物展、联合考古行动等特色文化活动,搭建起相知、相通、相惜的友谊桥梁。厚植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同时进一步擦亮中国“文化名片”,让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被看见和认同。 讲好中国故事,让“我们的故事”成为“世界的故事”。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因为好故事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以最平实也最动人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让中国红色革命的故事走向世界;电视剧《山海情》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让海外观众看到中国脱贫攻坚真实故事。今天,我们更应做好中国故事的挖掘与传播,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把更多充满“中国味”的故事讲出“国际范”。比如借助大型赛事等国际活动,传播中国理念、展现发展成就;做好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工作,讲好“文化中的中国”;用心打造国际文旅,把中国故事融入其中,增进中外交流。 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善用新范式、新技术、新载体,构建融合互通的国际传播体系。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既要“深化”也要“活化”,打造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多元传播方式。大力拓展国际传播渠道,一方面加快建设外文传播平台、推动国产社交媒体平台“出海”;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国外平台,实现“借船出海”。同时,推动更广泛的民间交流与合作,助力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总之,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更璀璨光芒。 (作者:郑元凯,系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02 【光明时评】期待更多“小叶子”共成长勇担当
近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在为期6天的展会中,一群笑脸相迎、奔波忙碌、热情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国际展览中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被全球来宾亲切地称为“小叶子”。 从上海43所学校数万名报名者中选拔出的近3500名会期志愿者,有的已经服务过四五届进博会,有的从中学时代就梦想成为“小叶子”……在进博会的舞台上,他们用各自的专业所学和个人所长,服务于引导、咨询、翻译、新闻、医疗等165种岗位,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和阳光自信的形象,展现着当代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小叶子”们的故事,正是当代青年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缩影。 城市的建设、国家的发展呼唤青年力量,也只有投身其中,青年才能实现拔节成长。 参与“人民城市”建设,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有利于青年在实践中锻炼真本领、掌握硬技能。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乡村支教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可以使青年们更好了解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厚植心系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怀担当。当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广大青年要抓住个人学习成长的黄金期、用好高校丰富的知识库,潜心学习、刻苦钻研。见贤思齐,多向群体中的榜样和楷模学习,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像海绵一样尽可能汲取各种有益的文化和知识,为未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做好多方面的储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大青年可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等机会,更好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国家发展、城乡建设结合起来。每到假期,总有不少大学生带着课题去找答案,如上海财经大学连续17年开展“千村调查”,让学生们深入乡村田野,在走地头、访农家的过程中求解具体的问题;同济大学的学生们前往江浙沪等地社区乡村,运用自己所学,帮助居民村民规划美丽家园;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们走进自贸区,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定会让青春绽放更闪耀光彩。 “人民城市”建设需要凝聚更多社会力量。新时代的青年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更高的网络素养,可以充分运用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手段,讲述“人民城市”的故事,吸引、凝聚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人民城市”建设中来。今年暑假,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们联合所在地街道举办青少年普法夏令营,通过漫画、视频、剧本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起到了“朋辈”教育的良好效果。此外,还可借助国际研讨、海外留学、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让中国故事抵达更多人的心灵深处。 第七届进博会虽然告一段落,但不断扩容的“小叶子”不散场,他们所凝聚的力量和产生的影响还将继续发酵,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人民城市”建设,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绽放精彩,续写人生新篇。03 【光明时评】多措并举释放消费潜能
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8.2%,较上月提升2.9个百分点,线下消费热度显著回暖。特别是,生活服务消费领域呈现出较强增长势头,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2.7%,增速较9月上升1.7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休闲娱乐业、餐饮业分别同比增长17.9%、14.5%、12.2%。多个消费领域恢复性增长,为推动整体消费回升向好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消费,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对经济工作的研究部署中也强调,“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紧随其后,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多个领域提出针对性举措,促进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相信随着消费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拓展消费增长新空间。 线下零售消费额稳健增长,居民消费潜力充分激发。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终极目标与动力源泉,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356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3%。从消费类型来看,商品零售额314149亿元,同比增长3.0%;餐饮收入39415亿元,同比增长6.2%。在零售业态方面,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便利店、专业店、超市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7%、4.0%、2.4%。多类型、多业态的居民消费额增长,彰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韧性,积极释放消费潜能,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线下消费场景不断升级,推动零售行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线下消费场景的创新与升级步伐显著加快。今年1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3%和33.9%。此外,前三季度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达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今年国庆假期,全国重点培育步行街和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2.5%。消费新场景的不断涌现与线下消费市场的持续向好,共同促进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化,更好满足大众的新型消费需求。 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促进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今年以来,“两新”政策对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中旬,1013.4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产品共计1462.4万台,享受中央补贴131.7亿元,带动销售690.9亿元。这一政策还间接拉动了相关行业的投资与效益增长。8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较7月份继续加快。在细分领域中,涉及以旧换新政策的家用产品产量均实现了环比增长,政策成效逐步显现。 当前,全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不过客观来看,服务消费占比偏低、整体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居民消费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依然存在,保持消费市场增长势头,仍需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支持力度,提振消费者信心,激发居民的消费意愿。其次,推动传统零售业加速数字化转型,鼓励零售企业积极探索“新零售”模式,提升线上线下融合度,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营造线下消费生态。此外,可持续扩大以旧换新政策的覆盖范围,增加环保产品的补贴力度,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品。同时,鼓励购物中心和商圈加速智慧化改造,提升线下消费场景的吸引力,推动线下消费全面复苏。04 【光明时评】用好评价指挥棒 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提供了有力牵引和制度支撑。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系列“组合拳”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多地改革创新教育评价制度,将国家层面的改革“蓝图”细化为精准的“施工图”。 近年来,《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对人才称号、优秀科技成果奖励、论文评价与使用作出明确规定。教育部先后在6个省份和10所高校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着力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作用。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在中高考的关键节点加强引导纠偏,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升学倾向,山东、宁夏等地还设立举报投诉渠道。此外,还发布《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估指南》等文件,健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通过紧锣密鼓的改革,破“五唯”达成广泛共识,多维评价理念得到确立,多样化评价标准得以落地和实施。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必须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首要任务,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宏观上,有赖于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中观上,有赖于推进学校评价和社会用人评价改革,落实各级各类教育评价标准;微观上,则离不开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改革。比如,山东持续推进“项目+试点”重点改革模式,将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督导评价和考核,通过落实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机制,多措并举促进系列改革措施落实落地,持续构建良好的教育评价生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突出评价重点,改进评价方法,统筹整合评价。更加强调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相辅相成,不断丰富和发展原有评价体系、评价制度和评价模式。以高校教师评价为例,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中,更看重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鼓励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上下大功夫。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专家评议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审和科研评价的方式。这些改革有利于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教育生态,让更多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总之,我们要以破“五唯”为导向,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断走向纵深,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教育强国建设增动力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