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3)

2024-11-13 11:23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1907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13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全部7篇评论文章

01   凝聚行走的先锋力量
作者:艾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都市圈作为承载发展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有效促进了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有序流动。随着都市圈流动党员的不断增多和大量集聚,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教育管理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构建都市圈流动党员协同共管机制,同样要从构建和助力区域圈层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出发,从织密组织体系着手,激活“共治圈”,画好共促都市圈建设这个同心圆。要着力构建起纵横贯通的流动党员组织体系,通过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协作、明晰职责,更好实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织密扎牢组织保障网,确保流动党员“组织在线、关系不掉线”。
从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学习时间不固定、学习条件不完善的问题,到形成“支部建到网上、党员联在线上”的管理模式,数字技术赋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断提质增效。着眼推动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流动党员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成长支持,要跳出传统思维,创新工作模式,全力推动优势资源共享,通过数字赋能持续优化教育培训方式,“线上学+线下学”齐头并进,“流入地+流出地”共同培育,更好地实现都市圈党员教育培养一体化。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旗帜。都市圈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增长极,为城市发展带来新机遇,更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流动党员的作用不仅限于本职岗位,更在于其面向都市圈的整体带动和辐射作用。要发挥好流动党员“流动”优势,积极拓展流动党员在流入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渠道,展现担当作为,同步为流出地发展牵线搭桥,促进各类要素资源跨越行政区界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高效整合,为推动都市圈建设迈入更高层级贡献力量。
02   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为
作者:王大鹏 梁艳 白清泉
确保流动党员日常联系不断线、作用发挥不短路,让党员在流动中时刻知责、晰责、尽责,就要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党性教育,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让流动党员在外也感受到家的存在、家的温暖,流而有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分别从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党组织管理责任界定和流动党员责任要求、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必将有力推动流动党员管理质效提升。
(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批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流动性大、分布广、流动时间长,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把精准有效、关爱服务体现到流动党员管理全过程各方面,才能达到“流得出管得住用得好”的效果。
创新管理方式,破解“身份难显现”。一些在外流动党员受时间、工作、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愿意亮明身份,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特别是一些在外党员相关信息登记不全,与党组织联系断裂,无法进行有效对接和正常参加组织活动。要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分类登记,统一制作流动党员登记表,摸清党员工作单位、从事职业、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精准摸排流动党员情况。按照党员分布及从业特点,绘好流动党员分布图,做到流动党员情况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创造必要条件。
创新联络载体,破解“作用难发挥”。要通过手机、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了解流动党员在外经营和生活情况,帮助其家乡亲人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并引导有条件的流动党员为家乡“提供一条招商信息、帮扶一户困难群众、带领一名富余人员外出就业、兴办一件为民实事”。经常性通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征求他们对家乡各项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浓厚情感。
创新组织设置,破解“活动难开展”。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点子不多”“方法不活”,出现工作上的“死角”和“盲点”。要根据党员流动分布情况,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功能型党组织,配备流动党员指导员。对流动党员较少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小组,并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保持联系,让流动党员正常开展组织活动,增强党员意识,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
“似家不是家”是许多在外流动党员内心的真实想法,要让流动党员在外也感受到家的存在、家的温暖,流而有家。
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服务、教育和管理就延伸到哪里。要精准摸排、探明底数,建立流出及流入党员台账及党员流动信息共享体制,经常性了解、动态化更新,做到分类管理、多重联动、流而有策。要创新组织设置,针对流出地、行业、区域等要素集中的,可成立驻外流动党支部,与流入地党支部实施双重管理,实现流动党员有家有管,实现从“被融入”到“想融入”的转变。要建立党员干部与流动党员常态联系制度,结对子、谈思想、晰职责,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家乡和组织的关心关怀。
当前,一些流动党员存在“知责未尽责”现象,缺少家乡归属感、内生源动力。要确保流动党员日常联系不断线、作用发挥不短路,让党员在流动中时刻知责、晰责、尽责,就要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党性教育,牢记使命职责、忠诚履职担当,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线下送学,利用返乡潮开设“春节班次”或协同流入地进行线下培训,实现党员“异地不失学”。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关心关爱、搭建载体平台,引导流动党员想为、能为、善为,随时亮身份、异地显担当、家乡做贡献。
(三)
《意见》突出强调压实流动党员本人责任,找准了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流动党员要自觉强化“三种意识”。
强化身份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党员身份,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按时交纳党费,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要亮明党员身份,带头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强化组织意识。流出前应主动向流出地党组织报告外出原因、去向、时间等基本信息,定期与流出地党组织沟通联系,汇报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参加党组织组织的线上学习和活动,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确保“风筝”不断线。到流入地后,应及时向流入地党组织报到,自觉接受流入地党组织教育管理,积极参加组织生活,融入当地党员群众,确保“鱼儿”不离水。
强化奉献意识。要关心家乡和流入地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两地的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关心关爱身边的群众,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和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要勇于担当、挺身而出,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03   下好基层治理“绣花功”
作者:文晓东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做到“不松手”“不甩手”“不缩手”,在服务一线、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练就破解难题的过硬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绣花功夫”是一种态度和能力,反映对事业、对群众的感情,体现把控细节、打造精品的追求。基层治理要在用情、贵在精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下好“绣花功”,穿起基层治理的“千根线”,绣出服务群众的“幸福图”。
炼好基层治理“金针”,绣牢组织引领之基。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拓展延伸党的组织体系,是推动基层善治的核心关键。要以“绣花功夫”精准聚焦基层治理的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大力推动小区党组织建设,完善楼栋、小区等网格化管理单元,建强党员中心户微阵地,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全方位融入基层治理。要紧紧抓住物业服务、商务楼宇、各类园区、行业协会等新兴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各领域党建深度融合,构建起横向到边、多元协同的严密组织体系,使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为基层治理筑牢坚实的组织根基。
觅好民呼我应“针目”,绣细民生服务之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精细入微的服务是衡量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推进治理创新的明确方向。基层事务纷繁复杂,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公式”。要坚持传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包户、包楼、包铺,把“网眼”细密地织到每家每户,织密织牢民情收集、矛盾调处、平安和谐的“三张网”。对于基层干部来说,“遭遇挫折”并非耻辱,而是宝贵的经验积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做到“不松手”“不甩手”“不缩手”,在服务一线、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练就破解难题的过硬功夫。要坚持“瘦身”与“强体”双管齐下,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难题,将基层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从源头上为基层减负松绑,为治理提能增效,以精细贴心的服务织就基层治理的美好画卷。
施好党群沟通“针法”,绣美共建共享之景。基层治理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要以“绣花功夫”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精心搭建“相约六点半”“居民恳谈日”“有事好商量”等议事平台,深入推进“红色物业”“双报到、双服务”等民生实践活动,聚焦居民关注的停车、物业、违建等治理难题,确保群众问题在小区内、网格中得到妥善解决。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率,打造全域覆盖的基层信息平台,及时收集民情民意,高效处理“民情工单”,变“低效管理”为“高效治理”,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为“心贴心的零距离”,以共建共享的合力描绘基层治理的美丽图景。
04   莫把“中年”当“终点”
在基层工作中,经常听到一些中年干部以“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我们老了,现在世界是年轻人的”等为借口,对待工作缺乏动力和热情,遇事左推右挡,把“中年”当成干事创业的“终点”,“坐等”退休交岗。
一些人把“中年”当成“终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存在本领不足,干事创业能力差,无法适应新要求,破罐子破摔,想“躺平”吃资历饭。还有的是思想上有偏差,感觉在年龄上没有优势,提拔晋升空间被压缩,就产生懈怠心理。
中年干部普遍性格沉稳内敛,做事严谨细致,工作脉络清晰,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工作经验,是干事创业的主力军。要制定分层分类的干部培养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和中年干部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让积极干事、成绩突出的中年干部脱颖而出,树立能者上、劣者下的鲜明导向,让自以为端上“铁饭碗”的“躺平式”干部无处容身。(张海妙/文 张晗/绘)
05   撑好劳动者“安薪伞”
作者:韦宁
【新闻回放】
10月25日,人社部举行2024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提出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从11月到明年春节前,开展治理欠薪冬季行动,突出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大欠薪治理力度。
当前临近岁末年初,工资结算进入高峰期,欠薪问题易发高发,既是劳动者讨薪维权的关键期,也是欠薪治理的攻坚期。守护“民薪”就是守护“民心”。确保付出辛勤劳动的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应有的报酬,体现的是民生关切,呵护的是劳动尊严,衡量的是社会公平。要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落实落细根治欠薪各项举措,用心用情撑好劳动者“安薪伞”,保障劳动者拿到辛苦钱、过好放心年。
突出源头控欠,健全工程建设领域欠薪治理体系。工程建设领域是保障劳动者工资支付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抓住工程建设领域,就抓住了根治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牛鼻子”。要把工程建设领域根治欠薪工作摆在最为突出位置,加强建设资金监管,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明确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创新源头治理载体,深入开展“安薪项目”建设,打造集协同落实制度、普法宣传培训、多元调处纠纷为一体的联动治理综合平台,推动欠薪风险早监管、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提升工程建设领域治欠效能。
强化依法治欠,形成欠薪治理震慑效应。法律是保障劳动者工资支付的有力武器。要坚持法治思维,加大执法力度,共同严厉打击欠薪犯罪行为,不断强化不敢欠的震慑效应,让劳动者在每一起欠薪治理中感受法治力量和温度。要对拖欠工资企业和个人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曝光典型案件,架起治欠“高压线”。要推动线上宣传引导,制作推出“安薪行动小课堂”“开工第一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漫网络课堂,助推劳动者提升依法维权意识。要统筹开展好送法进企等普法活动,组织政策宣传骨干深入建筑工地一线,帮助劳动者算好经济账、权益账,引导劳动者理性维权。
落实快速清欠,提升欠薪治理工作效能。能否快速实现维权诉求,衡量着政府部门的能力和水平。要想劳动者之所想、急劳动者之所急、办劳动者之所需,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劳动者工资争议“快调、快裁、快结”机制,对涉嫌欠薪案件繁简分流,充分发挥先行裁决、先予执行等制度优势,让广大劳动者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要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建设,用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劳动者工资发放实行全流程线上监管、动态监控、实时预警,提升欠薪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加强制度防欠,推动欠薪治理常态长效。虽然近年不断完善治欠制度体系,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欠薪高发多发的现象得到明显遏制,但也衍生出了许多新形态和新特点,欠薪现象仍时有发生,折射出当前制度机制方面还存在短板和漏洞。治理欠薪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要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闭环,推动欠薪治理从清欠向防欠转变。要紧盯重点领域和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整治,更要抓常抓长,推动欠薪治理常态化长效化。要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等领域出现的欠薪问题新特点,深化探索创新,积极引入商业保险等机制,织密扎牢欠薪治理制度网。
06   交接之间见责任担当
作者:谢志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实行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是促进广大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现实需要,是确保党的事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的有力举措。要突出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坚持从“交”、“接”两个层面进行细化和规范,推动这项创新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从“交”的一方来说,关键要有“放心不下”的使命感,真正“盘实情、交实底”。要坚持从党的事业出发,着力纠正思想偏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交成绩、也交问题,既交经验、也交教训,切实防止遮遮掩掩、搞选择性交接。要站在接任者的角度,主动换位思考,全面梳理所任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或所任职单位核心业务推进情况,让接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实情、进入角色。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到“五个交接”:交接总体规划,让接任者在既定的跑道上接续前进而不是另辟赛道;交接存量家底,让接任者对工作基础一目了然,对发展潜力心中有数;交接中心工作,确保重大工程、重点任务不受影响、正常推进;交接问题风险,提醒接任者增强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致力破解难题;交接党建情况,帮助接任者更好地履行第一责任,自觉抓好管党治党工作。
从“接”的一方来说,既要“接下来”,更要“扛起来”,努力做到“新官理旧账”。做好交接工作,交的一方,功夫主要下在事前;接的一方,功夫主要下在事后,下在抓落实、抓提升上。作为接任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觉把交接工作作为谋划思路、创新举措、破解难题、推进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交接的总体规划,要认真分析、反复研究,该延续的思路要坚持延续下去,不能简单另起炉灶、推倒重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对交接的存量家底,要深入盘点、科学调配,进一步用好资源、挖掘潜力、优化工作;对交接的中心工作,要摆在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调度、抓推进,切实做到工作不断、力度不减;对交接的问题风险,要迎难而上、主动化解,不能绕道走、当甩手掌柜、搞“新官不理旧账”;对交接的党建情况,要深入调研,专题研究,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交接是一项庄严的政治仪式,必须强化政治性、体现承继性。实行交接制度,交接是党的事业、是政治使命、是沉甸甸的担子、是奋斗的接力棒,需要有规范的政治仪式来承载。关于交接的时间节点,既可以在宣布任职大会上一并开展交接工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专门举办交接仪式。关于交接的程序内容,要做到“四个有”,即有上级领导出席、有交接双方发言、有干部代表见证、有书面材料传递。通过严肃规范的政治仪式,增强领导干部接续奋斗的政治自觉、政治担当。当然,交接工作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使命传承、责任托付和政治承诺。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新任“一把手”的跟踪管理,督促其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既做显功、也做潜功,既重当下、又利长远,既接好上一棒、又跑好下一棒,在一棒一棒的接力中跑出加速度,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07   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
作者:王兴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也是一场考验我们利益观念的大考。对共产党员来说,看重什么、看轻什么,坚守什么、舍弃什么,是一个关乎共产党人得失观、名利观的大问题。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回首40多年的改革历程,涌现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于敏、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邹碧华......他们始终坚守正确的得失观、名利观,以赤子情怀守初心,以忘我精神担使命,争当改革先锋,树立起共产党员克己奉公的群像。
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信仰。不可否认,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位的升迁、权力的增强,为名所累、为利所缚、为欲所惑,改革没来盼改革,改革来了怕改革。归根结底,还是把个人名利看得太重,担心改革动自己的“奶酪”、割自己的“肉”,没有清醒地认识党和人民的事业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关系。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要从改革大局出发,一心为公,秉大义舍小利,坚决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单位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事业、正确看待组织、正确看待自己,服从大局、服从组织、服从安排,把全部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以改革成效回答好得失名利之问。要正确处理好个人成就发展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贡献的关系,想问题时,多考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做决策时多考虑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而不是为个人的仕途升迁,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看职位时多考虑调整能不能助推党的事业发展,而不是因为去的地方不好,就“佛系”“躺平”。要知不足、改不足,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常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心。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