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906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全部4篇评论文章
01 【光明论坛】简牍载春秋 文脉传千古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来到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深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有典有册,郁郁其文;代代相续,从未中断。然而,毋庸讳言,在现代学术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对于自己的文明不够自信,甚至对我国不少典籍的真实性心生疑虑。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考古手段的进步,简牍等地下文物的出土改变了这一现状。王国维根据出土文献材料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证明历史记载的“纸上之材料”,肯定了《史记·殷本纪》对殷商帝王谱系记载的准确性,得出多数古籍有其渊源、不可简单否定的清醒结论。
简牍载春秋,文脉传千古。持续出土的文物器件和文献典籍,逐渐强化我们的历史意识,唤醒我们将传统文化还原为生动的先祖生活的实践智慧,连接上我们自身的血脉生命,实现古与今的生命贯通。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不仅肯定了作为地域中心的实体意义的中国,也塑造了作为精神向往的文明意义的中国。殷墟甲骨文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根脉载体——成熟的汉字,而且依托这些文字保存了中华先民的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解决了孙武、孙膑是不是同一个人的历史困惑。《马王堆帛书》文献证明了“思孟学派”的存在,明确了千年来古人已经语焉不详的思孟五行的内涵。郭店楚简肯定了老子《道德经》的较早版本,海昏侯墓出土了失传的《齐论语》。云梦简牍不仅有古代战士的家书,还有为官之道的总结,环境保护的法律《田律》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历久弥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支撑传统文明的生态环境至今仍然能够支撑现代文明。其中,环境保护的政治机制建设和法律的约束作用厥功至伟。出土简牍补充了历史记载中遗失的文献,复原了文化文明的历史图景。思想史的细节越来越精确,社会史的生命力越来越鲜活,文化史的底蕴越来越丰厚,文明史的连续性越来越突出,古人与今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如果说简牍文献的研究属于古典学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典学有几个鲜明特点。第一,中国的简牍文献的丰富性、可信度为任何其他文明所罕见。地上与地下,文字与实物都能相互印证,许多地名甚至沿用了三千年未曾改变,这为我们建立中国古典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中国古典学所依托的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这使古典文明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中国古典学不是学者对一些已死的语言、文化、文明的客观性、对象性、知识性的研究;恰恰相反,文脉一贯、道统为一使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生命的连接。研究者就是被研究者,我们就是他们。研究不是研究研究者之外的对象,而是研究者的自我认知和主体意识觉醒。研究不是求知,而是文明生命的自觉赓续与复生。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不是寻找逝去的古,而是接续当代的今,让古和今在当代时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场景中——相互映照、交相辉映。由古,感知当代的历史纵深;由今,洞察文明的演进走向。
读懂简牍,我们就能够看见民族来时的路,能够抵达远方牵挂的家。《礼记》记载的婚丧嫁娶礼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尚书》记载的“虞”官所对应的正是今天的政府环保职务,《庄子》记载的“监河侯”恰如今天的“河长”……述往思来,文脉悠悠,透过简牍文献,我们探究中国古典学的深妙,继而加深对一种文明类型的研究,研究结果能够为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可信的学术学理支撑,丰富人类文明的百花园。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简牍文献贯通古今文脉的特点,奠定了中国古典学接续文脉、塑造文明的学术特点。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着眼未来,我们一定要保护、研究、传承好秦汉简牍,在继承中推陈出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在新起点上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作者:乔清举,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02 【光明时评】进博七年,中国市场常青
11月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落下帷幕。进博会已走过七年,每一年都在扩容升级,每一届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新气象。进博会的“朋友圈”越扩越大,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
本届进博会企业展继续保持36万多平方米的超大规模,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加,国别(地区)数和企业数都超过了上届,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创历史新高。它是中国政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的最佳注解。展会,是展现国家政策的最佳窗口,也能为全球经济贸易搭建共享平台。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动能不足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仍是各国企业的最佳选择之一。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18.62万亿元,增长6.2%;进口13.71万亿元,增长4.1%。进出口总值创出新高,各季度都在10万亿元以上。前三季度历史同期首次突破32万亿元。最新的经济数据,是世界各国和外资企业、机构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抱有乐观态度的有力支撑,是我们有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市场不断扩容提质的具体体现。中国市场始终在为推动外贸质升量稳而努力,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为各国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贸易拓展、投资兴业、创新应用的发展空间,本就是以开放合作增强国际经贸活力,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局面。
外资企业的选择也在彰显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和广阔前景。回顾过去几年来与进博会相关的媒体报道,很多参展商被赋予了一个贴切又形象的标签——全勤生。顾名思义,“全勤生”就是每届进博会都能看到这些参展商的身影。进博会上的“全勤生”,是中国开放市场的助力者,也必将在中国大市场中不断受益。
可以看出,外资企业选择中国,除了中国足够广阔的市场需求,还包括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对世界高端制造业带来的贡献。伴随中国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世界产业循环的效率也得到相应提升。
“中国真诚向各国开放市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向世界作出了郑重承诺。走过七年的进博会,已向世界展现出大国开放、包容的气度,向世界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进博会还将继续举办,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作者:陈 城)
03 【光明时评】从“双11”看数字消费活力
又到一年“双11”。今年“双11”电商购物节提前开启以来,人们的消费热情持续升温,各平台销售数据亮眼。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当天发布的中国电商物流指数显示,受“双11”预售期、“抢先购”等活动及各地出台家电消费补贴等多重因素推动,10月的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创近5年新高……
今年以来,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传统消费稳步扩大,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数字消费逐渐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今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日益深化。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线上消费市场规模、最大产业数字化规模、最强数字基础设施等发展数字消费的有利条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超9亿人;71.2%的用户因观看短视频或直播而买过商品,53.7%的用户经常收看直播带货。数字消费呈现全年龄段、全地域覆盖的特点:90后、00后是数字消费比例最高的群体,60岁及以上的“银发族”网络购物使用率也达到了69.8%。农村网民线上购物比例达76.7%,甚至高于城镇网民1.2个百分点,充分彰显数字消费的蓬勃之势。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等文件,均提出加快供给侧和消费侧数字化赋能,为促进数字消费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和引导。未来,创新数字消费新场景、增加数字消费新体验、打造数字消费新产品、优化数字消费新环境,有利于充分释放数字消费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
创新打造科技潮流消费场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动消费场景升级、赋能传统实物和服务消费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也将助力优化“软环境”,进一步激发潜在服务消费需求,拓展和改善购物消费体验,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品质型升级。无人超市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助购物和结算,虚拟试衣间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让消费者可以在线试穿衣服……智能语音助手、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智能终端的规模化普及,让消费者能通过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的多模态交互技术完成下单购物,提高了消费的便捷性。大量智能算法,如智能搜索、智能推荐、智能定价在电商平台上的大规模应用,使用户需求能被更好理解和预测,实现了更精确的人货匹配。此外,农户直播、“数字人”直播等数字化业态,也正成为打通城市与农村、连接买家与卖家的桥梁,让农产品真正“出村进城”,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领域企业意识到数字赋能、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智能手环厂商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学习用户行为,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等新服务。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分析驾驶行为大数据,尝试根据用户的驾驶习惯优化驾驶体验和能耗表现。数字文创企业则运用区块链技术保护知识产权,催生“数字藏品”等新品类。电商平台商家通过监测和深挖数据要素,分析研判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偏好,及时推出适应当前市场竞争形势的新产品、新设计,实现销量的持续提升……释放数据、算法在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升级等方面的潜能,为数字消费繁荣发展不断增添动力。
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离不开良好消费环境的营造。一方面,持续完善数字支付和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进数字支付和快递服务覆盖。另一方面,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健全数字消费领域信用体系。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收集和使用标准,保障数字消费中的用户隐私安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数字消费市场秩序,为数字消费营造安全、可信的市场环境。
(作者:孙辰朔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孙亚程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04 【新闻随笔】“慢火车”铺筑“幸福路”
“大夫,最近下地干活总感觉腰使不上劲,这样的情况都有两个月了,您给我看看是咋回事?”在被誉为“秦岭最美小慢车”的6063次公益慢火车上,一场义务诊疗活动正在进行。近日,来自陕西省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宝鸡市中医院眼科、神经内科、胸外科、中医科等科室的9名专家主任走进火车车厢,为山区老乡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和初步检查服务,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用药建议。
作为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我国至今仍保留开行81对公益性火车,它们进高山、穿林海、跨高原,途经22个省(区、市),经停600多个车站。票价低、站站停,是这些“慢火车”的独有属性,它们的运行,不仅连接了乡村与城市,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人民群众搭建起追求幸福的道路。
一趟趟公益“慢火车”,铺筑人民的“幸福路”。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对于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而言,能够搭乘列车来到外面的城市,售卖自己种植的新鲜瓜果和养殖的鸡鸭等活禽,获得学习、工作、就医的机会,这便是幸福。公益列车行驶在沿线群众的心田里,为沿线群众追求自己的幸福搭建了桥梁,铺筑了道路,带来了幸福。
一趟趟公益“慢火车”,勾勒铁路的“民生情”。高铁彰显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而“慢火车”则体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温暖举措。对于生活在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而言,“慢火车”成为他们出行、求学、务工、求医,以及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慢火车”最大限度为满足沿线群众所需提供优质服务。有的列车增设学生车厢、学生专座、学生读书角;有的列车开辟母婴专属空间;有的列车专门进行拆改,为家禽牲畜设置专门车厢,为老乡们堆放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腾出空间。这些列车让大山、林海、高原不再是阻碍,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几十年如一日,“慢火车”穿行在崇山峻岭间,成为“便民车”“民生车”。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慢火车”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同时,“慢火车+旅游”“慢火车+游学”等服务的涌现,也助力了相关地区群众奋斗致富的梦想。
(作者:古 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