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3)
2024-11-13 08:13
内蒙古
●
这是我的第1904篇学习笔记
★
来源:2024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全部11篇评论文章
01 “该改的”与“不该改的”(人民论坛)
华 平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准改革方向,坚守重大原则,讲求科学方法。
“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改革不是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不该改的不改,体现的是坚强的政治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标准或看法。实践证明,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
该改的坚决改,展现的是坚定的改革决心。问题是时代声音,也是改革所向。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持续释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来抓。
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城乡养老并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打破“一考定终身”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又如,抓好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保障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的改革举措,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
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引作用,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必须在改革中进一步破除。当前,各地区各部门要着重把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实到位,通过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市场体系,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不断释放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把握好“该改的”和“不该改的”,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既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同时也不能为改而改,不能稀里糊涂地改。在抓好改革落实中,必须谨防混淆改革性质内容的“假改革”,杜绝以不能改为由拖延改革的“不改革”。
改革是要动奶酪的,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党员、干部务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在“该改的”和“不该改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继之以坚决行动,推动改革部署落地见效,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不能改的坚决守住,该改的坚决改,继续打硬仗,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必能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02 抓改革需要有历史眼光(评论员观察)
陈 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更好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学习”。
时针往回拨,10月2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再往前看,10月17日,正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汲古言今,他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
不同的场合,有着相同的一个视角——历史。
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方法论。要求“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强调“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才能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今天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凸显。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需要树立历史眼光。
有了历史眼光,改革的主动性极大增强。
共同的经历是最鲜活、最生动的历史。广东深圳,从“三天一层楼”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多“春天的故事”在这里书写;长江两岸,从“化工围江”到“生态绿廊”,“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山城重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重庆造”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回望历史,正是改革,让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万千气象。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一个个“改革奇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坚定走下去。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坚定改革信心,方能写好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
树立历史眼光,改革的使命感更加强烈。
我们今天在做的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就拿建设雄安新区这个千年大计来说,在新区设立后近两年里,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为什么?就是为了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稳扎稳打、善作善成,让雄安成为新时代改革新地标。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正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应有的担当。
改革是薪火相传的伟大事业,是一场接力赛。只有进一步强化改革担当,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改革才能在接续奋斗中一往无前。
坚持历史眼光,就能找到更多改革智慧。
四川广元剑阁县,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守护,创造了翠云廊“三百里程十万树”的奇观。今天,剑阁县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做法,推出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和“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等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让古树名木保护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历史之中有智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树立历史眼光,不仅有助于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也有利于收获解决问题的经验启迪,更好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从而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今天的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澎湃,我们尤需从历史中汇聚前行力量、收获镜鉴启迪。树立历史眼光,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担当、汲取改革智慧,我们必能以新的作为、新的成就,无愧今天、不负明天。
03 让碳减排有迹可循(新知)
——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进创新⑥
江 静
【现象】在今年举办的中国—东盟榴莲产业研讨会上,经过碳足迹核算,两家榴莲种植企业获得我国首批榴莲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消费者看到标签,就知道一颗榴莲上市前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环保意识的提升,更多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碳足迹、碳标识,以绿色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点评】
碳足迹是量化产品、个人、家庭、机构或企业碳排放的有效工具。以产品碳足迹为例,从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废弃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核算出来,作为衡量产品绿色低碳水平、开展碳排放配额管理的重要指标。
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减排工作实现精细化治理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算明白账,设碳标识,让碳减排有迹可循,才能更好把握工作全局,有条不紊推进这项工作。
当前,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迈向实质操作阶段。根据《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到2025年,国家及省级地区碳排放年报、快报制度全面建立,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发布实施。可以说,当前碳排放相关计量、检测、监测、分析能力水平都在稳步提升,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将碳足迹纳为必要的考核指标。从一开始就注重国内外协同,推动规则体系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有助于让更多中国产品走向国际,提升碳足迹管理的市场认可度。比如,浙江一家企业1平方米面料从原料到出厂仅排放0.76千克二氧化碳,品牌价值大幅提升,拿下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等赛事制服装备的面料订单。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提升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的采信水平,在国际贸易中打开新空间,能为国内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强动力。
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需动员社会主体广泛参与。从产品碳足迹入手,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碳减排,培育低碳消费习惯,可以逐步形成“由点到链再到网”的全社会减碳模式。
长三角绿色认证联盟发布首批11项产品种类规则采信清单,包括钢铁、“新三样”等重点出口产品以及家具、巴氏杀菌乳等民生消费品;江苏省在电池、光伏、钢铁等行业探索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开展风电装备、纺织品等特色产品碳标识认证……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协同推进,碳足迹管理就会成为中国产品竞逐绿色新赛道的助推器。
我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开启降碳进程的,降碳任务之重、时间之紧前所未有。着眼发展全局,做好系统规划,推动精细治理,加强产品碳足迹与贸易、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有机衔接,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我们一定能安全降碳,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04 多措并举改善高校宿舍供给(人民时评)
吴 丹
广东印发实施方案,支持当地高校新建、重建、改造一批学生宿舍,鼓励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补充宿舍资源;山西在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方案中提出,全力补齐现有学生宿舍缺口,动态调整匹配招生扩大需求……近期,多地出台针对性举措,缓解高校学生宿舍供需矛盾,引发社会关注。
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宿舍是在校期间的第二个“家”。提供干净、舒适、功能齐全的住宿条件,事关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也是提升高校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持续推进,学生住宿条件显著改善。空调、洗衣机、热水器、校园网等生活设施逐渐完善。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还建有智能餐吧、学生活动室等场所,能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使然,更是用心改善育人环境的体现。
也要看到,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适龄人口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提高,在校大学生总量将持续增加,高校学生宿舍供需矛盾将更加凸显。
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床位不足已经成为困扰学生和学校的棘手问题。由于一些高校无法安排宿舍,部分专硕生不得不负担高昂的租房和生活费用,相关话题曾冲上热搜。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增加高校学生宿舍资源,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发展所需。
高校宿舍的缺口,是由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以及研究生招生比例扩大的结构性变化所致。从2012年至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由3325万人增至4763.19万人。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住宿条件的期待也不一样了。过去的“八人间”“六人间”,如今已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个人空间的需要。统筹考虑增加数量、提升质量两方面需求,推动宿舍功能从“居住”向“育人”转变,才能更好服务大学生学习成长。
高校宿舍从投入建设到后续使用,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分清轻重缓急,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就当前来说,扩充床位资源有一定紧迫性。但拉长周期看,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经历快增、短平、陡降3个阶段。这意味着,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系统谋划近中远期任务,以更好适应人口阶段性变化,实现动态平衡。
高校宿舍建设投入大,面临土地、资金等多方面限制,要积极创新模式,健全多元筹资机制,多渠道扩大学生宿舍资源,逐步形成与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长效机制。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一份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高校通过新建、改扩建、修缮、装配化改造提升等多种方式,补齐高校学生宿舍短板。更好统筹校内外资源,大力探索灵活多样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相信能把学生的住宿条件和经济负担保持在合理水平。
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成长环境较上一代大有改善。一些高校暂时出现宿舍不足的情况,是高等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立足当下、放眼长远,期待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多措并举,推动高校住宿条件持续改善,让广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中舒展青春梦想、留下美好记忆。
05 亲而有度也要清而有为(纵横)
陈立民
前不久,《广州市政商交往若干场景行为指引及答疑(第一批)》印发实施。该指引通过列举政商交往中的招商引资和涉企服务、接待就餐等6个大类18个高频场景的“安全区”和“红线”,辅以案例解说和执纪者视角论述,力促政商交往有“节”有“度”。
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亲”是服务,“清”是操守。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如今大多数领导干部在与企业家的交往中,能做到洁身自好、清清白白。但也有一些干部对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理解存在偏差,政商关系出现“清而不亲”“背靠着背”的倾向。有企业负责人称“请有关部门洽谈推进项目,对方都以各种理由婉拒”,一些公务人员则坦言“不会主动往企业跑,就怕说不清楚”。这种现象并不是良好政商关系应有的状态,也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建设。
一个地方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免不了要同企业打交道,政商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果领导干部想着避嫌而疏远企业家,如何能够了解企业实际状况,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进而助推发展?为政商关系设定行为指引,具有积极引导意义。
尽管类似的行为指引明确了政商交往的边界,但它毕竟无法覆盖所有的场景和可能性。特别是在复杂多样的现实环境中,有些情况是难以预见的。因此,单靠行为指引来指导政商交往显然是不够的。还应通过制度设计,打消干部服务企业的顾虑,让他们敢于作为、敢于担当。
政商关系,并不“微妙”,兹事体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都是到第一线去的,都是和企业家手拉手交朋友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更加需要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积极与企业和企业家坦荡接触交往,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做好企业的“贴心人”,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摘编自《新华日报》,原题为《“有度”更须“有为”》)
06 把忠诚镌刻在界碑上(中国道路中国梦·与时代一起奔跑)
凌尚前
沿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平孟镇的山路盘旋而上,在海拔1000米处,就能看到一座小小的哨所——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这就是我的“家”。自从18岁来到这里,我已经坚守了43年,站岗、巡逻、执勤,走过7万多公里路、磨坏300多双鞋,只为做好一棵“守边树”。
我的家乡在平孟镇的弄汤村,距离边境不到1公里。守护山河,人人有责,没有国,哪来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保家卫国作贡献。得知乡里招收哨员,我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一名守边民兵。
从上哨开始,捍卫边境就是我最重要的使命。巡边护边,漫长、艰苦、危险。有战友在巡逻时,因踩中地雷而牺牲,年仅23岁。我也曾被毒蛇咬伤,晕过去一天一夜,左手无名指至今无法正常弯曲。为什么没有放弃?不想,不能,更不“敢”!多少战士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多少守边人在巡逻戍边中献出宝贵生命。每念及此,我都告诉自己,轻伤决不下火线,每一寸领土都要用生命去守护,否则就对不起那些牺牲的英雄、前辈和战友,对不起脚下站立的祖国大地。
11块界碑、8公里边境线,无论走过多少次,神圣感始终激荡在心中。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一点不能少,一寸也不能让。有一次,邻国在某号界碑拓宽巡逻路,推倒了一棵界竹,越过我国边界0.5米。发现后,我当即带领哨员处理,依据相关法律条款,让邻国及时回填改造了道路。这更让我坚信,哨所虽小,使命重大,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一时一刻都懈怠不得。到今天,我已妥善处置边情百余起,上报边情信息2000多条,协助查获走私案件、堵截盗伐盗猎上百次。守土尽责的誓言笃行在脚印里,忠诚和大爱镌刻在界碑上。
为国守边疆是有意义的生活,意义源自信仰,使命践行于坚持。不忘初心,平淡也是光荣。记得刚来哨所时,水、电、路“三不通”,每天得步行2公里下山背水。更难熬的是漫漫长夜,山风呼啸、门窗作响。但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就像巡逻的道路本来是没有的,是我们走得多了,硬生生走出来的。缺少补给,就从石头堆里抠出“袖珍菜地”;没有通电,就点着煤油灯看报学习。寒来暑往、昼夜交替,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哨所条件不断变好,我们走出了感情、发现了意义、创造了价值。
守边戍边,更要固边兴边,这离不开广大边疆群众的支持。平日里,我经常带领哨员为村民修建地头水柜、修整房前屋后,帮助建设美好家园,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每到征兵季,我还会挨家挨户作动员,走遍哨所附近4个村40个屯,发动边民踊跃参军、支持国防。真心关爱群众、悉心帮助群众,群众自然会认可你、支持你。如今,哨所附近村镇支持国防、献身国防的氛围愈加浓厚,“一村一连、一户一哨、一民一兵”的传统得以延续传承。
哨所再小也要有人守,边境线再长也要有人走。祖国领土的完整,是我人生最大的“完整”。在这座小小的边疆哨所,我选择坚守,像一棵“守边树”,站好每一班岗,守好每一寸土地。
(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长,本报记者李维俊采访整理)
07 往深处求索 向难处攻关(编辑手记)
吴 凯
根据特定施工条件研发浆固碎石桩施工工艺,立足低碳发展创新微生物加固技术,聚焦前沿领域培养新一代科研中坚力量……刘汉龙院士深耕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和开发利用30余年,向着工程项目的难题、产业建设的难点、科研发展的难关不断前进,用奔忙的脚步助力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建设。
步履不停,动力源自哪里?刘汉龙的答案简单而纯粹:“做好科研工作,离不开全身心投入。”从解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软弱地基施工后沉降控制和复杂施工环境难题,到解决地震等引起地基液化及变形难题,刘汉龙始终从工程需求、社会需要出发,用辛勤的付出浇灌着科研的花朵,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科技创新之路注定不是一条坦途,需要科研工作者坚定向深处求索的勇气,发扬向难处攻关的精神。期待有更多像刘汉龙一样的科研工作者,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取得更多关键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
08 成一事莫留多憾(思想纵横)
李建国
民间有句俗语,叫作“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喻顾此失彼,无法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时有发生。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现象,在现实中还一定程度存在。比如,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捡到筐里都是菜”,铺摊子、上项目,GDP上来了,环境却被污染了。又如,双碳目标提出以后,有的地方曾经搞运动式降碳,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结果影响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诸如此类顾此失彼的做法,虽然完成了某些方面的指标和任务,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导致“旧疾”才去、“新症”又来,甚至就连看似已解决的问题,也会埋下“隐形炸弹”。这显然不是正确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谈道:“修了一道堤,人行车通问题解决了,但水的回流没有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大量使用地热水,疗疾洗浴问题解决了,群众很高兴,但地面建筑下沉了,带来了更为棘手的后果;这类傻事千万干不得!”重温这段话,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深刻启发。党员干部想干事创业、创造业绩是好的,但不能因此留下后遗症。或大或小的后遗症,有的花气力可以弥补,但很多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留下将很难彻底解决,损害不可估量。之所以会留下后遗症,一方面在于有些党员干部认识水平跟不上,导致预见性不够、前瞻性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有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私心杂念作祟,政绩观出现偏差,导致工作作风不实不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那么如何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不留遗憾?关键是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讲究办事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决策前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论证,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1941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指出:“我党现在已是一个担负着伟大革命任务的大政党,必须力戒空疏,力戒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采取具体办法,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只有把调查研究这一“十月怀胎”的工作做实,搞清楚工作的实际需要、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全面掌握推动发展的现实条件,才会有符合实际、遵循规律的决策。
当前,各方面工作关联度越来越高,许多工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现象。要做到解决问题、不留遗憾,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这尤为考验党员干部的系统思维能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员干部推动工作,要想得深入、考虑周延,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观点去分析情况,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才能防止系统目标碎片化,避免出现东扶西倒、顾此失彼的现象,才能让工作不留遗憾。
防止“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还要有长远眼光,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那种不管条件急于求成,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的做法,往往欲速不达、留下后患。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对于长期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紧盯目标、心无旁骛,一锤接着一锤敲,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09 跨越山海 民心相通(快评)
巩育华
秘鲁青年阿尔弗雷多的中国之行,收获满满。交到很多新朋友,解锁了不少高难度的舞狮动作,亲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他的故事,是秘中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缩影,也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秘友好,源远流长。早在400多年前,中秘就开辟了海上航路,两国人民跨越太平洋展开交往,结下了深厚友谊。秘鲁是华人最早到达和聚居人数最多的拉美国家之一,秘鲁社会对华人和中华文化评价颇高。如今,秘鲁已成为吸引中国投资最多的拉美国家之一,多家中国企业在秘鲁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不论是短暂的相逢还是长久的相处,两国人民坦诚相待、互利共赢,留下一段段佳话。
醒狮跨越山海,承载着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舞狮、舞龙、划龙舟、武术等国际交流蓬勃开展,以其独特魅力积累了大量外国粉丝。参与其中,人们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更领悟到拼搏、团结的美好品质。在交流互动中,人们的心贴得更近了,感情更浓了。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期待更多外国朋友来中国走走看看,相信他们一定会像阿尔弗雷多一样感叹“不虚此行”。
10 跨越重洋又聚首 凝心聚力再出发
——展望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
郑宗文
再过几天,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将相继在秘鲁和巴西拉开帷幕。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二十国集团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背景下,国际社会期待两场峰会凝聚共识、促进合作,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更多信心和希望。
校准亚太地区合作航向。宽广的太平洋滋养了亚太的繁荣与活力,也承载着交流与合作的机遇。亚太经合组织自诞生以来,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求同存异的初心,推进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从实现茂物目标到提出布特拉加亚愿景,从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双轮驱动”到聚焦互联互通、绿色转型、维护供应链产业链畅通等新兴议题,亚太经合组织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亚太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入快车道,助力亚太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全球发展稳定之锚。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头30年里,亚太地区平均关税水平从17%下降至5%,人均收入翻两番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七成。但近年来,个别国家推行带有冷战色彩的“印太战略”,在亚太地区大搞“脱钩断链”,拼凑排他性“小圈子”,为亚太合作蒙上阴影。亚太是20多亿人的共同家园,不应沦为地缘博弈的角斗场。本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赋能、包容、增长”为主题,顺应历史大势。我们期待,各方以扩大开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以绿色发展推动可持续增长,为亚太合作下一个“黄金三十年”开好篇、谋好局,推动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
汇聚全球治理改革共识。二十国集团峰会诞生于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有力增进国际合作,避免世界经济重蹈“大萧条”覆辙,开启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平等伙伴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先河。近年来,二十国集团逐渐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从侧重短期政策向短中长期政策并重转型,关注领域扩展到贸易、投资、能源、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全球性议题,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的重要平台。特别是2016年杭州峰会发表28份成果文件,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成为全球治理变革完善的重要里程碑。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巨,国际社会推动治理变革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今年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续的星球”,将全球治理机构改革作为重点议题,契合时代潮流。我们期待,二十国集团继续发扬伙伴精神,重振多边主义,做联合国改革的支持者、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的推动者、全球贸易治理改革的促进者、全球发展领域改革的践行者,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朝着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凝聚全球南方团结力量。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达40%以上,正在深刻改写世界经济版图,在国际事务中也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觉醒的新力量。今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明确了“全球南方”在百年变局中的角色定位,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指明了“全球南方”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金砖国家领导人喀山峰会展现了“全球南方”求团结、谋发展、促变革的共同心声。“全球南方”在时代风浪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自立自信自强的底气不断提升。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相继在“全球南方”国家召开,非盟作为正式成员首次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各方将深入探讨贸易自由化、供应链稳定、消除饥饿贫困和不平等、粮食安全等发展中国家迫切关心的议题。我们期待,两场峰会能够发出更大“南方声音”、体现更多“南方关切”、更有力维护“全球南方”的共同利益,切实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展现大国协调责任担当。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大国要展现大的担当,肩负更重责任、作出更多努力。然而,个别大国出于地缘政治考量,对他国肆意围堵打压,蓄意制造紧张,削弱大国战略互信。一些国家还极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引入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议题,干扰会议议程,阻碍国际合作。大国竞争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底色,国际形势越动荡,大国越要加强协调;风险挑战越突出,大国越要增进合作。今年,亚太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的多个部长级会议发表了联合声明,展现出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合作势头。两场峰会召开在即,我们期待,各国特别是大国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强沟通、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以计利天下的大胸怀打破地缘政治“小圈子”,以立己达人的大格局超越冲突对抗小集团,形成更多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广泛共识,汇聚更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多边合力,共同做世界团结的“推进器”、国际和平的“压舱石”。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我们相信,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能够为各国团结合作带来新希望,为世界共同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新平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为国际问题观察员)
11 深耕好新兴产业市场“蓝海”(观象台)
刘志强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规上工业3.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3%,高于规上工业9.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包括高技术制造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增势良好,成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发展热潮背后,不少地方和企业也在冷静观察、思考:“光伏产业园,东边县有了,西边县也打算建一个。”“这几年,不少其他行业企业纷纷加入风电,利润很快便降了下来。”“应该更多追求‘高质量’,而非‘扩产能’。”总的看,一些新兴产业“内卷式”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如何深耕好这片“蓝海”?笔者认为:既要理性看待,也要认真对待。
之所以理性看待,是因为竞争本就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一方面,供给充足是我们的优势,应当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钢铁、煤炭、玻璃等原材料,到家具、家电、纺织服装等传统消费品,再到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我们都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换言之,如今的中国,各制造业行业都集聚了千千万万的大中小企业,一些领域技术领先、产能充足,国际市场份额也很可观。这是中国制造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底气和优势所在,应当长期坚持并不断巩固。
另一方面,供大于求、适度过剩是市场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忧。某个行业供大于求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撬动该行业的企业和资本涌入成长性更强的“风口行业”。这是经营主体的自然选择。
盈利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我们敬佩那些立足主业、深耕细作的企业,同时,对于那些经过细致研判后从其他行业转战新兴产业的企业,也当予以尊重。只有更多竞争者加入,才会有更多新的“蓝海”不断被开拓出来。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也正是这个逻辑。
说完了“理性看待”,还得说“认真对待”。10多年前,钢铁、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后来,我们“刮骨疗伤”去产能,让行业迎来了良性发展。而从当前阶段看,风电光伏等产业发展依然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毕竟,从国内到国外,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进程还在持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松警惕。特别是对一些企业反映的重复建设、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精准施策。妥善化解,不妨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避免低价竞争,要用好标准这把“尺子”,通过设定合理的准入门槛,压缩低端产品的市场空间,从而抑制住低端产能的无序扩张。同时,也要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举措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创新的积极性。环境好了,秩序顺了,产业就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是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对地方而言,发展新兴产业不是装点门面,不能“一哄而上”。要立足全局、审视自身,找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综合考虑自身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作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决策。
应当相信,真正优秀的企业是不怕竞争的,不少新兴产业“领跑者”已做好应对。像北方一家风电企业,从国内市场转战欧洲发达国家,用技术更高、工艺更精的产品打开新市场,赢得高附加值。只要相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让新兴产业在良性竞争轨道上稳步前行,中国制造就会越发强大,深耕好一片片市场“蓝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NjExMzY4OA==&mid=2247495701&idx=3&sn=c0fcc2415d315ccb4c97f2e1ed7f49cf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
(笔记)习近平: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笔记)习近平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举行会谈
(笔记)习近平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钱凯港开港仪式
《经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5)
《光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5)
《中国组织人事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5)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全国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摘抄(2024.11.15)
《人民日报》每日文摘
《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5)
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夜读(2024.11.14)
2024年11月14日《新闻联播》文字版
(笔记)习近平: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谢春涛: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理论贡献
住建部部长倪虹:牢固树立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奋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扎实推进高质量城市建设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蔡希良: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坚定不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丁薛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上的发言
《经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4)
《光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4)
《中国组织人事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4)
《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摘抄(2024.11.14)
《人民日报》每日文摘
《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4)
人民日报夜读:冬日温暖清单来了!这个冬天,一起打卡!
2024年11月13日《新闻联播》文字版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林贻影: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讲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故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教育部党组成员王承文:突出“两个维护”深化政治监督
《经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3)
《光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3)
《中国组织人事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3)
《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摘抄(2024.11.13)
《人民日报》每日文摘
《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3)
人民日报、新华社每日夜读(2024.11.12)
2024年11月12日《新闻联播》文字版
(笔记)习近平对广东珠海市驾车冲撞行人案件作出重要指示
(笔记)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
《光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2)
《经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2)
习近平向“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致贺信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奋勇争先
《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摘抄(2024.11.12)
《人民日报》每日文摘
《人民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4.11.12)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