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825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6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全部10篇评论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党组织担负着领导社区治理的重要职责,要把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好,把社区居民和单位组织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作为基层党建的实体支撑,党群服务中心不仅要完善事务办理、矛盾化解等便民功能,更要增强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底气实力。四川省攀枝花市在党建阵地建设方面的创新做法,为各地提供了有益借鉴。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党群服务中心扎根于基层,办公环境、窗口设置、人员配备等功能布局细节,直接关系到办事效率和党员群众满意度,不能搞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下足阵地塑形“实”功夫,在做实党员教育、党组织活动等政治功能的基础上,突出服务功能,充分征集群众需求和发展需要,精简整合工作事务、机制牌子,科学设置“四点半学堂”“老年食堂”等便民场所,差异化补充旅游服务、非遗传承等特色功能,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回归服务本位。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基础在软硬件建设,关键在作用发挥。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政治引领作用,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活动为总揽,系统开展思想宣传活动,全力打造思想铸魂红色阵地。下足结合功夫,将各类群体教育任务结合,统筹各级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形式、做实注解说明,通过党员干部讲党课等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将理论学习与倡树新风结合,发挥广播、公示栏等设施优势,健全红色电影下乡等制度,推动群众思想认识和文明素养“双提升”。为党群服务中心减负赋能,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坚持人民至上,定期梳理养老、就医、住房等群众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持续做好专业人员配备、信息平台建设、服务事项整合等工作,高质高效解决关键小事。着眼共同富裕等宏伟目标,继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依托阵地建设招商引资、劳务洽谈等平台,兴办示范性、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增收,让红色阵地成为解难题、谋发展、开新局的主战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重要举措。随着对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调整力度的持续加大,干部“下”的标尺更加清晰、方式更加丰富、警醒效果更加显著。“能下”只是手段,“促上”才是目的。组织部门要坚决扛起“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政治担当,持续做好干部“下”后关心帮扶、跟踪管理工作,推动形成“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良好局面,建设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谈心谈话常态化,卸掉“下”后包袱。一些“下”的干部对待组织调整存在抵触情绪、沉重压力,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谈心谈话的目的是让“下”后干部消除隔阂、缓解压力、增强干劲。要找准“症结疙瘩”,用好谈心谈话这个“传家宝”,通过组织部部长专门谈、分管领导重点谈、党组织书记日常谈等方式倾听干部心声、了解思想动态,积极帮助“下”的干部找准工作不足、困难症结。要涤清“思想杂质”,引导“下”的干部勤掸“思想尘”,瞄准“下”的原因精准分类施策,正确看待进退留转,自觉接受安排、汲取教训,树立“鼓足干劲勇担当,重振旗鼓再出发”的勇气,重新焕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要消除后顾之忧,当好干部“娘家人”,通过常态化谈心谈话了解干部内心诉求、思想顾虑,及时落实好调整后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主动帮助干部解决实际困难,推动“下”的干部轻装上阵再出发。培训锻炼精准化,锤炼“上”的本领。针对部分“下”的干部担当精神不强、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锻炼。坚持凝心聚魂,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好党校、网络课堂、现场教学点等资源,以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奋进力量,引导“下”的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持续增强奋进新征程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对症下药,精准化开展专题培训,根据干部能力短板不同,分类开展经济发展、应急处突、群众工作、城市建设等培训,以精准的专题培训持续为“下”的干部强筋壮骨、充电赋能。坚持实战练兵,注重给“下”的干部提供锤炼担当本领的舞台,常态化组织一线岗位锻炼,把重点项目、信访维稳、经济金融、营商环境“四个一线”作为培养锻炼“下”的干部的主战场,推动他们在一线锻炼中大展拳脚、积攒信心。考核评价规范化,找到“上”的新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难点在“下”,重点在“下”后再“上”,要公正客观对待“下”的干部,不能戴“有色眼镜”,不能搞不教而诛。标准要明,制定“下”后干部管理细则,坚持与同级干部同样管理、同等要求、同步考核,健全一线考察、专题调研、平时考核等在内的多角度跟踪管理体系,做到全方位了解、多方面印证,全面考准考实“下”后干部综合表现。管理要细,建立“一人一档”纪实档案,不断丰富拓展“下”后干部跟踪管理内容,做细做实“正面实绩+负面评价”两张清单,多渠道、多层次记录干部真实表现,有理有据推进“下”后干部再“上”。渠道要通,针对知错能改、表现突出的干部,科学细致开展综合分析研判,大胆破除不敢“上”的顾虑包袱,及时推进干部再“上”工作,让“下”的干部知警醒、有奔头、肯奋进,切实推进能上能下常态化。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做好新时代干部监督工作,着力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干部监督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工作,要进一步细化工作“颗粒度”,推动监督更加精准有力。提高认知“颗粒度”。认知的“颗粒度”深刻影响着对待工作的格局和境界,决定了工作开展的成效。从近些年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例看,从“好干部”到“阶下囚”,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小节到大错的过程,如果监督严格及时一点、约束有效到位一点,很多人不至于犯大错误、出大问题。从这个层面来看,加强干部监督是阻止干部越轨的“刹车器”,是防止干部蜕变的“防腐剂”,对于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要站在“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的认知高度,主动把监督视为对干部最大的关心、最好的保护、最真诚的帮助,破解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问题,推动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让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自觉行动。细化目标“颗粒度”。目标任务越明确,任务执行方案就能越详尽,实现目标的清晰度就越高,成功概率就越大。要将干部监督的目标任务“可视化”,避免雾里看花,陷入不痛不痒、大而化之的境地。聚焦深入推进干部监督配套制度改革这一目标任务,围绕增强监督质量和实效这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找准拆解目标的“小切口”,绘就达成目标的“大图景”,切实将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聚焦建强现代化建设的骨干队伍,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相统一,推动遵规守纪与强化履职尽责同向发力,激励更多党员领导干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增强举措“颗粒度”。干部监督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不能“撒胡椒粉”、简单搞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推动干部监督有形更有效。坚决摒弃“差不多”心态、坚决不当“马大哈”先生,针对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瞄准管不到、管不紧、管不实等“宽松软”问题,在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重点、监督方式以及监督贯通、监督体系等方面探索创新,在监督的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功夫、求实效,把监督“探头”擦亮,做到不留“死角”、不开“暗门”。要做好监督后半篇文章,对发现的各类问题综合施策,既善于治病救人,更敢于强化震慑,做到执纪必严、失职必究,让违法违纪的干部无处遁形,使干部真切感到组织就在身边、监督就在眼前。(作者系云南省安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本应扎实开展的调查研究,有时却变成了坐在办公室里远程指挥、电话遥控,让基层自行上报情况、分析问题的“调度”。等出来的汇报,情况是否属实、数据是否准确、能否反映真实问题,最后完全取决于笔杆子们的“纸面”工程、基层同志的“台账式”工程。从“调研”到“调度”,仅一字之差,却改变了责任主体,改变了工作方式,这样的“转嫁”,有违调查研究的初衷,更是在给基层增加负担。要切实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做到真下去,扑下身子、不摆架子、直奔“第一现场”;直面真问题,直击痛点、难点、堵点、盲点问题,啃最难啃的“骨头”,接好“烫手的山芋”;勇于真解决,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把评价权交给人民群众,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形式主义,防止装腔作势、颐指气使的官僚主义,真正做扎实可靠的调查研究,助推改革发展难题有效破解。从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到出台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重点群体专项权益保障政策、合理界定企业劳动保护责任,再到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两个指引和一个指南……近年来,人社部等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强化服务保障,努力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有8400万,已达全国职工总数五分之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方式灵活,群体流动性大,许多人难以与企业直接确认劳动关系,存在用工关系复杂、职业风险高、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为其撑起“保护伞”。以优化社会保险顶层设计为基石,打造牢固“伞柄”。要推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面临工伤、疾病、失业等风险时,能够获得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援助。根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模式的灵活性、流动性特点,逐步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灵活社会保险体系。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根据自身需求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适当降低他们的缴费比例,给予一定政策优惠,降低参保门槛,缓解缴费压力。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一单一结”的工资结算方式,探索将缴费款额分摊到每一笔收入,进一步优化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社保缴费方式,提高其参保积极性。以完善的劳动监察机制为防护,构筑坚固“伞骨”。要以完善的劳动监察机制规范新业态市场的竞争秩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建立由政府主导,平台企业、协会、工会多方参与的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外部监督,以专项检查为抓手,加大对平台企业、外包企业的监察监管力度,确保企业依法合规用工,严厉打击侵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普法宣传,不断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和自身劳动权益保护意识,畅通新就业形态监督举报渠道,确保劳动监察工作落到实处。以优质服务保障为支撑,撑起宽厚“伞面”。畅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渠道,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区域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便捷可靠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多发的职业伤害、工作时长等劳动争议,进一步建立人民调解与劳动仲裁分流的纠纷化解模式,实现法律援助对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案件从咨询、申请、调解、仲裁、诉讼的全流程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网络时代,处处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互联网发展大势与群众工作变化趋势,把学网、懂网、用网作为基本功、必修课,成为运用互联网的行家里手,在网上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摆正“不畏网”的姿态。网络时代庞杂喧嚣,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多元多样价值观念冲突,也有不实言论、舆情危机。党员干部在网上发声,言谈举止稍有偏颇,一个小火星就可能引发大危机,因此不免有干部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只潜水不冒泡,唯恐一言不慎惹祸上身。殊不知,越是居心叵测的言论,越需要正义的声音去斗争,越是普遍高频的呼声,越需要正面的声音去引导,“不畏网”这一关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尤其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要义不容辞挺身而出,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拿出自信从容姿态勇敢发声,汇聚昂扬向上的正气。涵养“能容网”的心态。“已阅”“请读三遍”……近年来,一些官员“牛回复”频现网络,这种受到批评的傲慢和冷漠态度,归根结底还是“官本位”思想作祟,把网络的格调看得太低,把自己看得太高。还有少数干部习惯于“灌输式”信息发布,与网民沟通时不自觉地流露出训诫口气,也容易令群众生厌。网络舆论生态本就是有话直说的生态,很多批评看似毫不留情、充满辣味,实则朴素真实、一针见血。党员干部触网,关键要放平位置,对网友的“吐槽”和“拍砖”多一些包容和耐心。要转变思维、放低姿态,开诚布公地接受善意的批评,吸纳建设性意见,真正把网络空间作为听取社情民意、汲取群众智慧的绝佳“土壤”。打磨“善用网”的技巧。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畏网”是前提,“能容网”是保障,“善用网”是手段。在网络时代如何更好地听民声、解民难、聚民心,关键要学会触网的本领、掌握触网的技能,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回应关切、解疑释惑。要自觉树立互联网思维、底线思维,学习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要提升说“网言网语”的“软实力”,善用群众的语言阐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多跟群众说掏心窝子的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把好声音传到群众的心中,真正让网络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平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发展是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中不断向前推进的。检视整改是发现解决改革问题的关键,检视是否到位,整改是否彻底,都直接影响改革落实的成效。现实中,一些地方推进改革容易陷入“蒙眼拉磨”的状态,自我感觉是在前进,实际上一直原地打转。有的观念思路老化,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看似动作不少,实则瞎忙徒劳;有的沉于案牍劳形,忙于流程形式,把心思和精力浪费在细枝末节上,与改革目标渐行渐远却浑然不知。这些表现脱离实际,往往只是隔靴搔痒空转虚耗,由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检视与整改,最终导致空对空干、偏离靶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改革越深化,矛盾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需要攥紧拳头,防止蒙着眼睛转圈圈的“拉磨工程”,避免看错了向、挂错了挡,顾左右而忙其他,在一些皮毛上打转转、画圈圈。要躬身反省“破于易”,克服思想上的轻视、态度上的懈怠、认知上的不足,切实将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时刻检视当前的改革举措是否沿着正确方向前行。要追根溯源“作于细”,自觉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瞄准久拖未决的痼疾、制约发展的难题、群众关心的热点深查细照,多沿信访线索挖情况,多从群众言谈找根源,深入“庖丁解牛”,能马上整改的,立行立改、不拖延虚应,一时无法解决的,步步紧盯、压茬推进。要盯住关键人、关键事限时解决,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项项有回应。要强化全过程跟踪管理,健全回头问效机制,既盯老问题,又查新情况,持续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把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一个一个抓到位、改到底,绝不绕弯空转磨洋工,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任务的落实成效。“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就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谋划了崭新蓝图。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强队伍、育精兵,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能工巧匠。要大力弘扬“技术工人撑起制造强国半边天”价值导向,摒弃“兜底教育”“差生教育”思想,激励更多劳动者学习技能、投身技能,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鼓励青年技能人才到生产一线、技改一线、研发一线成长历练,将精益求精的品质融入传道授业过程中,让技能人才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精雕细琢的乐趣,主动将技术握在手中、将责任扛在肩上。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体现技能价值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树立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鲜明导向,让有一技之长者有“一席之地”、技高一筹者能“薪高一档”,真正把“C位”留给大国工匠,将聚光灯打向技能人才。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搭好淬炼技能技艺的“练兵场”,给青年技能人才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避免抱着老工种目录“炒冷饭”,积极对标先进前沿科技,提升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建立就业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探索引入龙头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有效衔接。聚焦实战比武竞技,组织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支持依据竞赛成绩直接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让“技术能手”“技能状元”“金牌蓝领”等技能人才竞相涌现。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之中,要不负党和人民期望与重托,切实履行好为民之责、担当之责、创新之责,脚踏实地投入新一轮改革伟大实践。无论是抓改革还是促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年轻干部尤其是基层年轻干部,身处直面群众最前沿、为民服务第一线。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立足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落实改革举措,为人民群众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要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让改革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年轻干部是时代的先锋,是未来的希望。要挺起担当作为的硬肩膀,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勇于前往急难险重第一线,把定下的改革任务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一项接着一项干,一年接着一年抓,用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改革举措从“最先一公里”快速起步,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了压力、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了磨难,敢啃“最坚硬的骨头”、能接“最烫手的山芋”,推动各项工作一抓到底、善作善成。年轻干部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干事创业有激情有闯劲。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保持“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争做改革“弄潮儿”。要敢于在新领域接受新挑战,面对困难,勇于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敢闯敢试、敢作敢为,努力寻求破解之道;面对风险,勇于摆脱畏惧恐慌心理,善分析、敢创新,努力寻求化解之道,真正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大显身手、尽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