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左上老李趣说金融资讯设置星标
每天为你推送精彩资讯
1月10日早间,央行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受此影响,国债期货开盘全线下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89%,10年及5年期主力合约均跌0.27%,2年期主力合约跌0.13%。
一、为什么要在此时暂停?
市场供求失衡
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现“资产荒”,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难以有效投放。
而市场信用风险有所上升,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压力较大,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部分商业银行扩大债券投资,“大行放贷,小行买债”,债券投资收益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
政府债券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成为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导致对国债的需求大幅增加,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现象。
债券收益率过低
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近期更是屡创新低。
如2024年全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月初的2.6%附近下行至1.6%附近,全年回落幅度近100个基点。
过低的收益率不仅压缩了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风险,如低利率给保险机构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稳定市场预期
在近期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充裕,岁末年初政府债券供给力度小,机构提前配置2025年行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2024年11月下旬以来国债收益率呈现快速下行走势,处于历史低位水平。
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有助于遏制近期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的“抢跑”势头,稳定市场预期。
市场对政府债券需求的过度旺盛,可能导致债券价格被过度推高,进而引发市场投机行为,增加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暂停买入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过度投机行为,维护债券市场的稳定。
协调财政货币政策
央行自2024年8月起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相关要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与财政部门加强协同,不断优化国债发行和交易制度安排。
而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暂停买入操作也是央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以更好地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保持汇率稳定
短端利率的快速下行加剧了汇率压力,随着美债利率连日走升,中美两年期国债、十年期国债利差均达到310BP以上。
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有助于缓解因债券收益率过低带来的汇率贬值压力,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二、央行暂停国债买入
对市场流动性有何影响?
短期影响
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堪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主力军”。
以往,央行通过频繁开展国债买入操作,大量资金如涓涓细流般精准流入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
例如,在过去几个月间,央行每月通过国债买入操作投放的资金量平均可达数百亿元,这些资金成为众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企业获取融资的关键支撑。
然而,一旦暂停买入,犹如水龙头突然拧紧,短期内市场上来自央行这一“超级钱袋子”的新增资金流入瞬间“断流”。
使得原本依靠这部分资金维系业务扩张、资金周转的机构与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资金安排,市场流动性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后续资金池的扩充速度也随之放缓。
央行作为国债的“大买家”,其一举一动对国债市场的风向有着极强的引领作用。
中期影响
在暂停买入国债的这段时间里,国债市场进入“自我修复”与“重新洗牌”的调整期。
这种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间的“腾挪转移”,使得市场流动性的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各资产市场的资金占比重新调整,趋于新的平衡。
长期影响
从长远视角审视,央行对国债买入操作的调整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宏伟蓝图紧密契合。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新兴产业亟待蓬勃发展。
央行此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从房地产、过剩产能等领域逐步撤离,转而流向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不仅优化了资金的流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还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使得市场流动性在长期格局上呈现出向关键领域、核心产业汇聚的良性态势,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综上所述,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是在当前复杂经济金融形势下的一次关键政策调整,其影响深远且波及市场的方方面面。
尽管短期内市场流动性面临一定冲击,资金流向出现波动,
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一举措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
↓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老李趣说金融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