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融合与发展,跨境投资已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月20日,中国证监会修订发布《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一重磅消息无疑为内地与香港的资本市场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25年起,我们将见证一系列新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将进一步放宽对香港互认基金的限制,还将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选择和便利。
一、修订的内容
此次《管理规定》的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第一,将香港互认基金客地销售比例限制由 50% 放宽至 80%。
这意味着什么呢?
以内地销售的香港互认基金为例,新的规模上限是原先的四倍,也就是说,同一只基金在内地的可销售规模增长了三倍。
这一举措无疑大大增加了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市场的销售额度,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接触优质香港基金的机会。
第二,适当放松香港互认基金投资管理职能的转授权限制,允许香港互认基金投资管理职能转授予集团内海外关联机构。
这一调整将有望进一步增加可纳入香港互认基金候选名单的基金数量,或涵盖更多地区和资产类别,为境内投资者提供更广泛的投资策略和产品选择,满足投资者日益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以前,投资管理职能的限制可能导致一些优质的海外基金无法进入香港互认基金的范畴,现在限制放宽,更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将有望出现在投资者的视野中。
第三,为未来更多常规类型产品纳入香港互认基金范围预留空间。
香港互认基金类型中增加了“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基金类型”,这就像是为未来的投资产品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能够更好地满足两地投资者跨境理财需求。
此外,修订还涉及对相关资金管理操作指引的适应性修订,以与《管理规定》做好配套衔接。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内地与中国香港证券投资基金跨境发行销售资金管理操作指引》进行了适应性修订,
将香港(内地)基金内地(香港)发行募集资金规模的限制从不超过基金总资产的50%修改为遵守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关于互认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此次修订对内地与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合作有何长远影响?
01
市场开放性增强
通过提高互认基金销售比例限制,从50%放宽至80%,内地与中国香港的基金市场将更加开放,有助于资本流动和市场融合。
02
监管合作深化
修订规定要求互认基金投资管理职能的转授权机构必须位于与中国证监会签署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保持有效监管合作关系的国家或地区。
这一措施有助于加强两地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确保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同时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通过这种方式,监管机构能够更有效地监控和管理跨境投资活动,确保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如中国证监会所述,“促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03
国际竞争力提升
通过吸引更多海外优质资管机构进入内地市场,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满足内地投资者多元配置需求,新规有助于巩固中国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同时,这些措施也将提升两地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资金能够更自由地流动到效益最高的领域。
如新华网所述,这一政策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利好”,意味着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将更具吸引力,能够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04
长期稳健增值支持
新规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长期稳健增值提供了支持,增加了多元配置机会,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全球多资产分散配置的机会。
三、面对即将到来的“抢额度”大战,
投资者该如何布局呢?
密切关注基金公司的动态:
新规出台后,各大基金公司肯定会积极行动起来,调整产品策略、推出新的基金产品或者重新开放之前暂停申购的基金。
投资者可以通过基金公司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或者手机 APP 等渠道,及时获取这些信息。
比如,订阅基金公司的资讯推送,加入他们的投资者交流群,或者定期查看基金公司的公告栏,这样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基金的发售时间、申购额度等关键信息,不错过任何一个投资机会。
合理规划投资组合:
可以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香港互认基金,如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等,以及不同的地域和行业主题基金。
这样既能降低单一基金的风险,又能通过多元化投资,捕捉到不同市场和行业的投资机会。
例如,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股票型香港互认基金的配置比例,但同时也要搭配一些债券型基金,以平衡投资组合的风险;
而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则可以以债券型基金为主,辅以少量的股票型基金或者混合型基金,在保证资产稳健性的前提下,追求一定的收益增长。
把握好投资时机:
投资者可以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变化以及市场估值水平等因素,在市场相对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
此外,还可以利用基金定投的方式,分散投资风险,平滑投资成本。
定期定额投资基金,无论市场涨跌,都按照固定的金额进行申购,这样可以避免因市场波动而导致的投资失误,长期坚持下来,往往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