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师生相处的三种模式
文摘
2025-01-24 07:50
比利时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特别提示:所有事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雷同。所谓相互成就,是指师生和谐相处,双方都从中受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之下,研究能力增长,最终成才。对导师而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学相长,特别是在与学生相互讨论的时候,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导师没有想到的问题,导师可能得到启发。此外,随着能力的增长,学生可能参与导师的科研并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从而成为导师的得力科研助手。在研究生期间,如果师生相处融洽,则双方能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相互提供情绪价值。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成为双方终生的财富。无疑,这种相处模式是最理想的,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前述模式相比较,在第二种模式中,师生互动较少。当然,互动应当达到何种频率不能一概而论,没有一定之规。一方面,研究生本来就应当自主的开展研究,不应当期待导师提供全天候、保姆式的指导。另外一方面,研究生也没法一开始就独立自主开展研究,而是需要在导师指导下才能学习研究能力,否则也就不用安排导师了。综合这两个方面的考虑,最低限度上,导师应当与学生就研究方向、选题、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而不能一开始就对学生放任不管,进行放养、散养。随着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增长,导师可以降低对其进行指导的强度。 如果师生双方之间的联系明显低于正常的水平,则师生关系就可以概括为相敬如宾,甚至是形同陌路。在这种相处模式中,双方之间保持距离,相互不太联系。说得好听,就是相互尊重对方的自主权,相互不打扰,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说得不客气,就是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不相往来。在这种关系模式之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低于正常水平。师生当中,任何一方与对方保持距离,都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些导师没有把心思放在学生培养上,往往不回应学生的请求,甚至都不留意自己指导的学生是谁。有的导师可能长期不在学校,或者将一年的课程集中到一两个月吭哧吭哧上完以完成授课工作量,其他时间都不在学校所在的城市或者国家,也懒得与学生线上线下见面。在师生联系很少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某大学的课堂上,一个学生请求授课教授指导自己的论文,教授说你应该找自己的导师啊,结果学生说,您就是我的导师啊!一个大学的西门门口(注:法大没有西门哦)有两人抢出租车,都说是自己拦下来的,吵的不可开交,直到最后双方发现,原来他们是师生! 当然,也有学生选择与导师保持距离,对导师的信息不回应,对导师单独或者集体见面的邀请不积极响应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导致师生之间联系会非常少,这也可能导致导师抓狂。为了避免在大街上师生不认识、甚至还打起来,笔者的做法是学期中每个月邀请学生一起进餐,进行交流,同时也应学生请求提供(在食堂)陪吃、陪聊、陪锻炼(如打羽毛球、跑步、快走)等三陪服务。媒体上报道较多的,有如下三种伤害。一是心理伤害。如果导师对学生过于严苛,提出不合理要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则学生会处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因为导师联系自己产生巨大心理压力而发生恶心颤抖等消极生理反应。有鉴于此,导师特别需要注意避免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导致其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导师应当提高对自己和学生情绪的觉察能力。与学生沟通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分类处理。对于天性乐观承受能力强的乐天派学生,可以随便一些,较直接地指出其不足。对于天生敏感的学生,则要多一份觉察,多肯定其长处,鼓励其继续取得进步。与敏感学生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察言观色,应当尽可能进行面对面而不是线上沟通,以便察言观色,根据其情绪变化掌握话语的尺度。二是生理伤害。如果导师安排学生从事危险的活动,可能导致人身伤亡。媒体报道之后引起较多关注的,有如下两起:2018年12月26日15时,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学校东校区2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实验现场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2021年10月2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燃,造成2死9伤。三是心理和生理伤害兼而有之。比较典型的是导师对学生进行的性骚扰。根据《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教师应当“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实践中,媒体曝光的此类事件,往往是男导师对女生的骚扰,但理论上也不能排除女导师对男学生、男同性恋导师对男生、女同性恋导致对女生进行的性骚扰。理想的师生关系要看缘分,更取决于自己付出努力的大小。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认真地对待这一特别的人际关系,相互真诚以待,则更有可能收获理想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