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碎片化是现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宿命。我们日常要做的事情多,往往一件事情没做完,又要做另外一件,这就导致我们没有时间专注于做一件事情,缺乏整块的时间。时间的碎片化,导致我们没有整块的时间,无法用较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我们要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这恰恰客观上满足了我们追求生活丰富多彩的愿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极端情况,就是除了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都是整块的,都用来做一件事情。例如,苦行僧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念经,我们会觉得这种生活非常美好吗?如果我们吃饭睡觉之外,所有时间都用来写论文,这会不会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状态呢?实际上大部分人可能对这种单调的生活都心怀恐惧。如此看来,时间碎片化的原因是我们要做不同的事情,这客观上满足了我们希望生活相对丰富多彩的愿望。
时间碎片化是一个程度问题,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光谱。其中一个极端是苦行僧的生活,他只有一件事情要做,时间一点都没有被碎片化;另外一个极端则是时间的极度碎变化,每一个时刻都做做不同的事情。
最理想的是在这个光谱上找到一个这样的适当区域:时间会有一定的碎片化,但又不过于碎片化;生活具有多彩的一面,但又不至于过于杂乱,无所适从。
如果我们感觉时间已经过于碎片化了,我们就要看看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是不是可以减少时间的碎片化。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时间碎片化也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所导致。
人类从心底里渴望兴奋,然而,日常生活往往单调乏味,于是就在自觉不自觉中想尽办法去寻求刺激,以避免无聊,并在这条路上乐此不疲。于是,在应该静下心来阅读写作的时候,我们会时不时拿起手机去看看各个群里有没有新消息,翻翻小红书,看看朋友圈,或者做其他别的并不必须马上要做的事情。这都导致了时间的碎片化。一旦刺激引起的兴奋过去了,则又会觉得更加无聊,对无聊的“耐受能力”也就相应下降。如此一来,则我们就更难做到专注了,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我们要培养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得自己能够克制自己寻求刺激的冲动,避免在应当专注的时候,通过开小差转移注意力,来寻求刺激。如果一件事情并不是必须要做的,就不去做这件事情;如果突然想到的一件事情是应当要做的,但并不紧急,就可以把它们记下来,与其他事情合并在一个整块的时间合并处理。
另外一方面,如果时间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可以采取把任务化整为零的做法,在每一个碎片化的时间安排一个相应的任务。例如坐飞机的时候,三个小时的航程分成起飞爬升阶段,巡航阶段,降落阶段。其中,巡航阶段通常还有会用餐食的时间。如此一来,三个小时的航程就被分成了几块,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任务进行相应的分解。例如,到达巡航阶段之前,可以用降噪耳机听外语节目和一些网上课程;巡航阶段用完餐食之后,可以将相对整块的时间进行阅读,或者通过在纸上写写画画的方式,辅助自己思考,把一些想法记录下来;下降阶段,又可以用耳机听一听新闻或者课程。如此看来,虽然三个小时的航程被分成了几个阶段,时间被碎片化了,但通过安排自己在不同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每一段时间都匹配一个相应的任务,这就使得时间整体上得到了充分利用。事实上,将任务化整为零、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是一些时间管理高手的日常做法。吉大秋果就在直播中说过,她很多书稿的构思,都是在高铁和飞机上完成的。她之所以能够高产,跟她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