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匠曰:可以不读报,但不要不读书。
报纸上的内容具有时效性,是人们了解当下事实的主要渠道。如果不读报,自然就难以掌握最新的时事动态。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在理想状态下,阅读报纸似乎是必要的。当然,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接触新媒体而获取以前只有读报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因此,此处的“读报”是指获取时事新闻的意思。但是,对于时事的关注如果没有连续性便有可能获取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被错误信息所蒙蔽。
现如今,自媒体广泛普及,其“去中心化”特征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其内容的可信度和自身的权威性自然比不上传统媒体,新闻监管也相对宽松。因此,新闻报道中出现“反转”现象变得屡见不鲜。针对此现象,北大的一位哲学教授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于新闻,要么保持距离,要么持续关注,要以连续性去承载真实性。”
而我们进一步主张“可以不读报,但是要读书”。新闻报道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并非所有新闻都具有长远的价值。某一新闻究竟有没有价值,需要具体分析。大多数新闻如同一次性消费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后便消失无踪。当然,确实有一部分新闻能够深刻影响历史,甚至载入史册。因此了解这些新闻,特别是如果能参与其中,则相当于自己在亲历历史、创造历史,自然十分有意义。但是对普通人而言,99%以上的新闻与自己并无直接关联,了解这些新闻对自己也没有太多直接的帮助,不了解这些新闻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因此,若在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在读报与读书之间抉择,我们应当坚定地选择后者。
书籍和报纸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书籍是对某些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阐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事件的深刻反思。书籍传承着人类知识的精华,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分析和判断这个世界的认识工具。书籍中的知识往往具有持久价值,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对读者产生长远影响。读书就是与历史上的智者先贤进行对话。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接触他们的思想和见解,从而获得启发和智慧。因此,即便我们不读报纸、不关注新闻,成为一个消息不灵通人士,但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就可以在根本上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结。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一位秦始皇兵马俑摄影师在拍摄时看到兵马俑脸上有一枚小小的指纹,那是两千两百年前兵马俑制作工匠的指纹。在看到那枚指纹时,他怔愣在原地,那一刻时间似乎已经消失了,在同一个位置上,那位两千两百年前的兵马俑工匠刚刚离去,而这位摄影师就踩在了他还带有温度的脚印上。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时,又何尝不是触到作者笔下未干的墨迹……
(感谢张舒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