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不应该让我「好受」一点吗?

情感   情感   2024-10-08 20:10   河北  



糖丸儿:小绿,上次做完咨询以后,我感觉不太舒服。可是,心理咨询不是应该让我感觉「好受」一点吗?为什么做完会感觉不舒服呢?

小绿: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很多糖丸儿都有这样的疑惑,这里面涉及到蛮多专业的知识,小绿邀请了一位安慰记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叶信子来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

小绿:信子咨询师,非常感谢你接受小绿的采访。

信子咨询师:不客气,非常开心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近距离地和糖丸儿们科普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





小绿:小绿收到了糖丸儿们这样的疑惑——做完咨询后,感觉不舒服,这正常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我猜,好像是大家认为心理咨询应当是一件舒服、享受的事情,所以对于咨询后出现不舒服的感觉会感觉到有些迷茫。

信子咨询师:是的小绿。在很多人的理解里,咨询师的工作是当好一个情绪垃圾桶,专门用来容纳那些生活中不被允许的负面情绪。所以,很自然地会把「放松心情」和「心理咨询」联系起来。以至于在咨询过程中感觉难受,乍一听会感到诧异: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吗?

小绿:对,我刚开始做咨询的时候也想不明白——如果做咨询让我不舒服,那么我为什么要做咨询?

信子咨询师:哈哈,是的。这样的迷思是很常见的。除此之外,正在做咨询的糖丸儿也可能在咨询室里遇到过一些让人落空的瞬间:

l 明明解释了很多次,咨询师还是没能理解到我,让我感觉很无力;
l 咨询师的解释很离谱,像高高在上的权威,让我觉得浑身不舒服;
l 期待获得想象中的回应,但咨询师的反应却不如所愿,让人感觉失望;

小绿:对对对,有的时候真的很想让咨询师知道,我感觉到不舒服了。但我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有问题,没有表达清楚?还是咨询师不够厉害,猜不透我的心思?有的时候甚至觉得,会不会心理咨询其实并不能帮到我,我应该想想别的办法?

信子咨询师:是呀,当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感受到不舒服时,除了不适本身,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迷茫、不安甚至自我怀疑的感受。不仅仅是提问的这位糖丸儿,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到困扰。其实,这样的困扰是非常正常、也很常见的。




小绿: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对心理咨询咨询有这样的困惑。但是,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信子咨询师:要想知道怎么办,我们可能首先需要退一步,去理解「在咨询中感到不适」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当我们把咨询师理解为「情绪垃圾桶」时,可能意味着,有些糖丸儿并不足够了解心理咨询起效和改变的机制,亦或者咨询师并未对如何展开治疗和治疗目标与来访者进行确认——这是一个认知层面的问题。

而在咨询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落空,往往会导致糖丸儿对咨询师或者自己产生怀疑,无法再信任地投入治疗中。这可能是一个警铃,提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信任有待修复——这是一个关系层面的问题。

所以呢,我们需要理解咨询起效和改变的机制,再结合咨访关系去判断,这些不适的感受是必要的还是非必要的。对应的,接下来我会分两个部分给大家详细阐述。

1 心理咨询如何起效:在关系中曲折进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一段专业的助人关系。咨询师通过与来访互动,为来访者提供与过往经历不同的、修正性的体验。由此,让来访纳入新经验,以撬动日常生活中的改变。

这听上去很玄乎,但经过科学研究证明,咨询起效是具有一些共同因素的。在各类因子中,占比最高的是「治疗同盟」因子。简单来说,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以及二者是否达成一致愿意为目标进行努力,是咨询是否起效的最关键因素

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咨询师给我提建议」,抑或是「找咨询师诉苦、发泄情绪」,其核心本质是在一段安全的关系中,获得新的关系经验。


在这段关系中,咨询师会尽可能地托住你的感受,帮助你渡过困难的时期;也会和你讨论在困扰面前,我们有可以做些什么;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段专业关系,我们得以在咨询师身上照见自己、理解自己,并逐渐学会自我关照。

然而,心理咨询的过程并不是总是令人愉悦的。既然咨询本质上是一段关系,那么,同时它也和所有关系一样,有可能存在双方偶尔不能完全步调一致的情况。就像跳双人舞那样,再熟练的舞者,也可能在练习的过程中踩到舞伴的鞋。

所以,在咨询中感觉到不适,是确实有可能发生的。在更加长程一些的咨询中,因涉及更深层次的议题,偶尔的不适甚至难以避免。这个过程往往是先退一步,再进两步——改变其实是一个曲折中前进的过程

2 区别「有必要的不适」和「非必要的不适」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不适」都将导向改变。它既有可能是深入的契机,也有可能是遇见胜任力不足咨询师后的正常反应。总的来说,当我们在咨询过程中感受到不适,意味着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 咨询师胜任力不足。胜任力不足的咨询师,就像人见人怕的马路杀手。遇到不符合咨询伦理的咨询师,三十六计,跑为上计。

② 咨询师胜任力过关,但双方不够匹配。就像并非任何一个「好人」都适合谈恋爱一样,咨询师具有胜任力只是及格线的要求。咨询师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工作方法、个人特质等也可能影响我们在咨询过程中的体验。

比如,比起非常有名的外国咨询师耐心、仔细地用非母语和你确认你所表达的「东亚父母」背后的涵义,你的感受可能不如一位中文咨询师听到时的会心一笑所来得亲切。并非前者不够好,而是后者可能可以更大程度减少工作同盟的阻力。

③ 来访个人议题的浮现。在咨询师合格、匹配的前提下,当我们在咨询中感受到不适,往往是咨询进一步深入的契机。

比如,当我们为咨询师无法完全理解到自己而感到极度失望时,这背后可能存在一个核心信念:我希望有人可以完全理解我——如果连咨询师都无法理解我,我好像便失去了立足的依靠。这是一次对咨询师的理想化破灭。

对于Ta人适当程度的理想化是符合关系发展规律的。但如果这样信念和模式也时常出现在生活中,或许意味着这是我们过往模式的强迫性重复。然而,如果失望的感受有机会被讨论,我们则有机会进一步理解不适感受背后的原因,以此成为推动改变的重要契机。

在以上三种感觉到不适的情况中,越往后,越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非必要的不适」,充分利用好「有必要的不适」,以获得改变。




小绿:听信子这么说,我好像清楚多了!可是,我们如何去进一步辨别我们自己的情况属于哪一类呢?

信子咨询师:作为来访者,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只需两步:

1 真诚是必杀技:主动和咨询师表达不适
大胆、直接地和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一些在关系中比较被动的糖丸儿来说,确实不太容易。你可能会有很多顾虑:这是可以说的吗?如果我说了,咨询师接受不了怎么办?我会不会受到咨询师的指责和攻击?咨询师的反应是否会对我造成二次创伤?

有这样的顾虑是很正常的,许多糖丸儿在日常生活中就习惯替Ta人着想。但我依然鼓励你去勇敢表达。因为咨询本质是一段「专业」的关系,而非日常关系。如果出于各种限制,在亲人、爱人、朋友、同事的关系中,我们难以把握主动,那么试试先从专业的关系上开始吧。

毕竟,咨询是你花了钱的、以你为主导的关系。拖着不说,才是真正的「花钱买罪受」。

2 观察咨询师的回应和调整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观察咨询师的反应,以此来判断咨询师是否具有胜任力了。


如果是胜任力并不过关的咨询师,你可能会收到一些负面的反馈。比如,否认你的感受,对你的反馈感到生气,或者尝试转移话题,亦或者通过引用理论展示权威的方式说服你接受等等。这个时候,千万别把对方的话往心里去。你甚至可以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被我发现咯,你这个咨询师,不太行——然后考虑停止关系。

而在适合你的咨询师面前,你一定会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认真地倾听、理解了。有的咨询师也会反馈自身视角的体验和感受。最重要的是,一名好的咨询师,一定会在你提出困扰后,协助你探索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并调整步伐,探索未来工作的更多可能性。

小绿:听上去,好像我们只需要勇敢表达,然后观察咨询师的反应,觉察我们的感受,就能判断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这段咨访关系。

信子咨询师:是的~ 总的来说,我们在咨询中感受到不适是很正常的,这甚至可以成为重要的契机:向前一步,获得人际模式的觉察领悟;向后一步,学会识别怎样的咨询师适合自己,进而学会自主选择有益的关系。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即刻的感受和反应,勇敢表达,同时保留随时回撤的权力。

小绿:哇,感谢信子咨询师今天的分享。

尽管「不好受」可能会是咨询里出现的正常体验,但是,不意味着这样的感受就不值得被关注和探讨。相反,安慰记自提供咨询服务以来,都很看重来访者们对于咨询的感受,也专门设置了一个首次咨询体验的反馈通道,让每位来访者都有机会表达出对于咨询的首次感受和后续建议,让咨询师后续更好地与你开展工作。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心理服务,如果你有咨询的需要,可以使用下方二维码预约。安慰记一直在大后方Zhào着你!

 




策划:心理咨询师吴思淇
监制:安慰记店长王瑞
编辑:tianQ





后台私信回复「指南」
可以获得一份心理咨询使用指南~

糖丸儿们及时星标🌟安慰记哦
不然就和安慰记失联啦!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安慰记咨询小程序

安慰记心理
一个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