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研究·普大出版社书单|“文科倒闭潮”中的反思与行动:高等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文摘   2025-01-17 21:57   美国  


Editor's Note


近年来,“文科倒闭潮”的讨论引发了对高等教育功能的深刻反思。在这一热点背后,高等教育的角色正在经历转型。在“文理之辨”看似二元对立的讨论之下,更为关键的问题浮现:以文科为依托的反思力,是否仍然能够为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可能?在教育价值日益被质疑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才能面对快速变化的未来?教育体系究竟是阶层再生产的助推器,还是能突破阶层壁垒的利器?

本期书单通过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重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如何应对这些深刻挑战。从追溯现代大学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根基,到揭示当下高等教育在阶层再生产与公平竞争中的复杂角色,再到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教育模式的革新与无限可能,本期书单希望为读者提供对教育本质及其未来方向的更深理解。

*2025年1月6日至1月30日期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京东旗舰店按需印刷(POD)书目低至8.5折,1-2周即可到货,并叠加PUP限量文创礼赠,详情请见文末。

*本文内容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国办公室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PUP小书童(PUPChina_Official)获取授权许可,并注明来源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普林斯顿读书汇”】

01

回溯历史



当中世纪出现大学时,教皇格雷戈里九世将其描述为“智慧的特殊工坊”,但他未能预见到这些机构会走多远、发展多远。Wisdom's Workshop: The Rise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将精英研究型大学置于全面的历史视野中,追踪其从中世纪欧洲的根源到今天的八百年演变。威廉玛丽学院荣休教授 James Axtell 尤其关注的是,顶尖美国大学如何受到欧陆的影响,发展成为现代的形式。尽管有负面的声音,但古老的大学不断提升自我,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诞生于欧洲,直到19世纪末才在美国成熟起来,它们在国家中的地位在二战和冷战期间大大上升。在本书中,Axtell 深入研究了在德国的大学学习的美国人如何塑造美国大学、以及如何将他们的经验应用于美国。比如,研究生院和博士制度得以保留,至今仍然是美国大学系统和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标志。
其他关注高等教育历史的著作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发展史。The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Learning and Culture from the Founding to World War II 回顾了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追溯了学院和大学是如何受文化变化的影响、新职业机会是如何出现的、以及知识是如何不断进步的。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ince World War II:A History 记录了二战之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最新发展,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如今的学院和大学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丰厚的历史阐释。College:What It Was, Is, and Should Be (Second Edition) 一书对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的商业化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它正在成为富人获取特权的路径。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Revised Edition) 将美国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对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对综合性大学与文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在线教育等广受关注的议题进行了回应。An Academic Life:A Memoir 的作者 Hanna Holborn Gray 是第一位担任耶鲁大学教务长的女性,1978年成为芝加哥大学的第一位女校长。她的自传讲述了自己在难民家庭背景下的成长经历,反思了女性学术地位的演变过程,追溯了纳粹统治下欧洲知识分子的逃亡运动及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变革性作用,揭示了美国大学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和管理模式,并探讨了“学术自由”等美国高等教育界的热议话题。

02

审视现状

教育与阶层再生产

在本书中,哥伦比亚社会学副教授 Shamus Rahman Khan 回到了他的中学母校 St. Paul —— 这所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的学校是美国最负盛名的高中之一。在田野调查中,作者发现精英是被社会制度所创造出来的。而在创造精英的过程中,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育机构的组织逻辑决定了什么是勤奋应该有的样子、什么样的努力会被承认、学生们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在 St. Paul ,人们学会了一套新的思维方式、交往模式以及自我理解的角度,在反复的交互与内化中,学生养成了特定的品位、性情与喜好。学生们被教导要将自己与世界万物联系起来,从而在各种社交场合都能游刃有余。St. Paul 的学生学会了在更加多样化的环境中取得成功,他们将自己定位为世界的未来领导者,既可以淡定地欣赏高雅文化,也能将大众文化兼容并包。阶层分野不是他们成功的阻碍,反而是他们建立优势地位的助力。

与80年代相比,21世纪初美国高校的学费上涨了三倍。大学为了吸引富人,在设施上花了更多的钱,行政人员的扩招也使得大学支出增长。而在高昂的学费面前,教育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美国的家庭、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宁愿担负债务也要让孩子上大学?在 Indebted: How Families Make College Work at Any Cost 一书中,纽约大学社会与文化分析教授 Caitlin Zaloom 对美国“负债上学”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美国,人们很少公开讨论收入和资产。但在本书中,Zaloom 将目光投射在家庭支出这个“私领域”,利用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债务作为社会权力的形式,论证了负债上学蕴含深刻的道义、情感和经济内涵。努力支付大学费用是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一个典型特征,也从根本上重塑了作为中产的经验

美国的中产阶级普遍认为教育能帮助子女获取独立、打开未来的可能性,高等教育意味着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由于上学的费用过于高昂,因而家庭在择校、选择专业的时候,会仔细权衡投入性价比。中产父母们为让孩子背上学费贷款还是牺牲自己的退休储蓄而倍感苦恼,他们一方面想要尽到父母责任,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为自己的经济情况作出考量。家长和学生做出这些决定,不仅仅是一个公共政策与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体现着人们对于教育的内在思想和心态。

Can College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一书中,两位当今顶尖的经济学家 Sandy Baum 和 Michael McPherson 聚焦不平等问题,指出仅靠高等教育无法克服社会不平等的持久影响,也无法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提供明智的解决方案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过分偏向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尤其是毕业于顶尖院校的人群,而弱势群体进入这些高校的机会,又远远小于经济社会条件本就更为优越的人群。

因此,两位经济学家强调,从改善不平等的角度考虑,除了让少数优秀“寒门子弟”进入顶尖高校的比例增加,更有效的是增加对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的投资,因为后者才是惠及大部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教育机构

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副教授 Lauren A. Rivera 在其获奖著作 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 中揭示了精英特权的继承机制。就读名校并非精英生产的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这些名校毕业、出身优越的学生还将跻身知名投资银行、管理咨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斩获收入最为丰厚的精英工作(EPS, Elite Professional Service)。换言之,招聘与就业同样是精英再生产的重要环节。

为什么名校学生无论就读什么专业,毕业季都纷纷进入屈指可数的“大厂”公司?顶级公司繁琐的招人流程,从简历初筛到“一面”“二面”,看重的到底是什么?出身不利的“小镇做题家”,需要掌握怎样的文化和社会资本,才能挤进上流社会的职业圈?Lauren 详尽的调查发现,精英雇主招聘的选拔标准往往青睐拥有社会经济特权的孩子,而出身不利的学生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和运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由此,本书挑战了我们固有的信念,即大学是一个平衡器,就业市场的竞争环境完全公平。事实上,对优秀的评价背后隐含着阶级偏见,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谁才能最终抵达经济阶梯的顶端。

除了职业、经济地位以外,精英的自我定义与塑造还与其他因素相关。Uneasy Street: The Anxieties of Affluence 是精英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本书作者对美国纽约的50位富人进行了深度采访,研究这些“既得利益者”的消费行为,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拥有的庞大资源,从而为读者展示了顶级富豪们的真实人生和观念。The Sum of Small Things: A Theory of the Aspirational Class 将当今的新精英——受过高等教育,通过文化资本而不是收入等级进行自我定义的阶层——称为“有抱负的阶层”,他们通过对教育、健康、育儿和退休等领域的巧妙决策,改变生活方式,获取财富和实现向上流动,积累文化资本,并不断扩大阶层鸿沟。

大学教育效果的另一面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 Bryan Caplan 在 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 一书中尖锐地指出,目前的高等教育系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他用大量数据证明,美国教育投入大、产出低,并没有提高学生的生产率或丰富他们的人生。文凭通胀贬值,反而增加了全社会的成本。他认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而只是为了证明学生具有成为一个好员工的品质。

在实证基础上,前哈佛大学校长 Derek Bok 审视了大学生在人们普遍设想的本科教育目标方面的实际所得,得出了引人深思的结论。尽管大多数学生取得了许多进步,但在写作、批判性思维、定量技能和道德推理等重要领域的收获却远不及预期。大多数大四学生并不认为自己在掌握外语、培养文化和审美趣味、收获作为积极公民所需的知识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总体而言,尽管资源大幅增加、技术更加强大、新课程层出不穷,但大学不能确保学生比五十年前收获更多。Bok 还发现许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经验较少的教师负责,而大多数教授仍然采用缺乏足够有效性的教学方式。然而,这一点却往往被忽视。在最后一章中,作者提出了教职员工和领导层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多成就。

03

展望未来

本书荣获2014年《时代》高等教育增刊年度图书。

当今高等教育中最显著的两个趋势是教育成本激增和在线教育的迅速扩张。在线课程的开设能否缓解大学学费的上涨,并为学生们提供可负担的教育?在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Updated Edition)一书中,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教育经济学专家 William G. Bowen 基于对在线教育成本及收益的分析,重新思考了高等教育管理中开放与公平的理念。

作者调查了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和学习情况,包括备受瞩目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认为这些技术很可能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通过提高生产力来抑制上涨的成本,同时保证质量并维护核心价值。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艰巨的挑战。例如,我们是否能获得在线教育在各种环境中具有成本效益的确凿证据,又应如何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治理和决策结构。不过整体来说,作者仍对潜在的回报持乐观态度。
本世纪之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同理心、适应力、责任心等人格特质主要是由幼儿时期确定的。今天的研究人员则发现,上述品质在成年早期和成年后能够继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如今的大学教育有极大潜力能够为学生们提供锻炼技能和培养素质的机会。在 Higher Expectations: Can Colleges Teach Students What They Need to Know in the 21st Century? 一书中,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 Derek Bok 讨论了未来大学在上述方面所能做出的改进。

教育工作者在培养这些思想和行为品质方面准备得如何?他们需要学习什么才能利用这些可能性?大学教师是否会抓住这些机会,并对他们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变?可以做些什么来加快创新和应用的进程?在回答这些问题时,Bok 明确了制度变革的阻碍,提出了明智的改革方案,并展示了大学如何能帮助学生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The University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Society 从几个看似简单的现象入手:为什么“大学”的英文名是象征普遍性的“university”?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大众化——从20世纪初全球只有50万左右的大学生到如今的2亿多?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里科系设置的拓展,从19世纪末只有神学等为数不多的院系到今天能和社会主要议题一一对应的各学科?作为“世界文化”(world culture)这一流派的开创者,John Meyer 及合作者指出,我们不应只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动力和人口结构角度理解大学的兴起,而是要认识到大学已经成为全球知识社会的塑造者甚至仲裁者,甚至取代了衰落的宗教,成为一种“准宗教”。大学院系的全面性意味着,没有一种社会与自然问题是大学不能负责分析与仲裁的;而大学规模与学生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则使大学将其知识拓展成社会的普遍标准。在这样的制度性压力下,如果一个国家不设置综合大学、拒绝推进教育普及化,甚至都可能失去其文化合法性。

The New Global Universities: Reinventing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一书中,两位作者选取了亚洲、非洲、中东和北美的八所创新型高校,关注其发展和启动的过程,描述了在当今社会重塑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勇气、创业胆识和领导力,为世界各地的教育创新者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见解和实践经验。他们向读者展示了高等教育机构如何转型,以应对特殊教育的愿景和使命,包括新高校创始人如何在一个由百年老校主导的行业中实现新鲜理念、获得资金来源、吸引优秀教师和学生、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课程,以及如何解决本地需求和全球抱负之间的冲突。

在讨论“文科倒闭潮”以及高等教育的未来时,我们不仅要反思教育的社会功能,还应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核心意义。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ducable 从这一维度切入,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教育能力——人类吸收和应用知识的非凡天赋——不仅是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更是确保人类文明延续的关键。
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数学教授 Leslie Valiant 在书中探讨了人类大脑的“教育性”(educability)。他指出,这种能力是人类独一无二的信息处理方式,使我们能够建立复杂的社会和文化体系。然而,这一优势并非毫无缺陷。正如本书揭示的,人类容易盲目吸收超越自身经验的思想体系,却往往难以判断哪些信息值得信任。
Valiant 结合人类、动物及人工智能系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对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行了深刻解析。他进一步提出,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应成为人类社会的核心关切。高等教育在塑造人类反思力和适应力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要充分释放这一潜力,必须更好地理解教育性为何重要,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它。
本书的洞察与前文关于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讨论形成了呼应: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ducable 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将教育能力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它提醒我们,高等教育不仅关乎社会流动性或职业发展,更关乎人类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时的整体韧性。正如书中所言,理解并优先考虑教育性的核心地位,是确保人类文明走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

   礼遇季

PUP 平价按需印刷 x 新年礼遇季

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 POD)是出版行业一种特殊的印刷方式,可以实现进口图书的本地化生产。由于极大减少了物流成本,POD 能给读者提供更为优惠的购书价格,且从下单到送货上门,仅需3-14天左右。目前,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在京东旗舰店已推出近900种POD版本书目,均为均为近年来畅销全球的经典和前沿好书。

值此新年之际,为了回馈读者,我们推出了此次特惠活动(1月6日-1月30日),活动期间POD书目到手价格低至85折,并叠加PUP限量文创礼赠:

全场POD书目满200减30

购书满500,赠PUP定制帆布袋

购书满1000,赠PUP经典礼盒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活动专区进行选购。

PUP 新版定制帆布袋

PUP 经典礼盒


*注:礼赠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END -

旗舰店更详细介绍

欢迎点击视频了解

点击下图关注“普林斯顿读书汇”

获取更多优质内容与学术信息

版权说明

本文为“普林斯顿读书汇”公众号原创文章

未获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全球研究论坛】·【跨界·书单】


全球政经图景的中国观照|郑戈:关于法律与发展的英文书单-2024新鲜版


跨界·邱澎生札记|影响我学术的书:看政经制度的创造性转换,辨识文化的盎然生机(附书单)

跨界·邱澎生札记|邱澎生教授最近关注了哪些书

跨界·邱澎生札记(二) | 邱澎生教授最近关注了哪些书


耶鲁教授张泰苏书单|现实越令人彷徨无措,学术就越要从根本做起

康州的红叶与耶鲁教授的自省书单|张泰苏:顶住压力,做真正要做的事

秋日爬山,打开耶鲁教授这份理性而昂扬的书单 | 张泰苏:不要过度沉迷于短期的局势起伏
冬日看棋,跟耶鲁教授书单探寻人生宽广境界|张泰苏:世界必然是交织在一起的


陈丹丹 | 明月照积雪,犹读(法)哲学:用诗意与勇气熬过人生吧

陈丹丹 | 青椒读什么可不乏味地入睡


保马书单 | 爱与心碎:“情感现代性”

【保马最近推了什么书】 | 早期中国研究书单专题


【文艺批评】最近推了什么书


全球研究·跨界书单|翁壮壮:2024年卢曼系统论冷门书单(闲侃版)


全球研究·PUP书单丨开启新年灵感之旅|普林斯顿节日书单特辑

全球研究·PUP书单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获奖书单


全球研究·PUP书单·年终盘点 |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文学与哲学书单:但丁《神曲》英译本、启蒙运动巨著、焦虑的哲学指南……

全球研究·PUP书单·终极盘点 | 2024年度最佳:全球顶尖高校和知名媒体今年都在读什么?


全球研究·PUP书单丨古典智慧的新年献礼:塞涅卡、柏拉图和西塞罗的生活指南


全球研究·跨界书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0月人文社科书单:诺奖得主再思不平等、中国电子商务经济背后、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生意义


全球研究·信睿书单丨情感研究:情感史、情感人类学、认知神经科学



转载编辑:蒋中麒


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forum.com; 跨学科和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