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抖动与遮蔽:构建撒尿传播学行动研究的路径探赜

文摘   2025-01-23 07:50   美国  


摘要:作为传播学研究的灰色地带,厕所作为媒介场域长期以来被广大学者们所忽略,而厕所所承载的排泄功能更应成为传播学当下所关注的重要视点。本文聚焦厕所中的撒尿行为,力图构建起撒尿传播学行动研究的理论大厦。所谓“撒尿传播学”,是通过触发、抖动与遮蔽三重行径进行尿液释放的行为研究,三者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成为了撒尿传播学行动研究的三部曲,实现了对撒尿行动者的自身身份确认。此外,本文也力图进一步撒尿传播学的理论范畴和价值取向,以期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撒尿传播学,媒介场域,自主知识体系

基金项目:本成果受到自我鼓励资金支持(项目编号:LASHI2025123)


一、问题的提出


       自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以来,不少学者奔波于批判福山的道路上,从而忽视了与西方民主几乎一点也不沾边的撒尿行为。之所以在开篇提出“历史终结论”这一概念,原因就在于很多理论研究都会将自身范畴无限扩大进而延展到权力民主的议题上,并以批判西式民主来确立自我存在的合法性。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撒尿作为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自觉行为,其背后所隐藏的传播逻辑与权力关系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然而,当前传播学研究往往局限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分析,而忽视了微观个体行为中的私密与生理现象。撒尿行为,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主体对自我身体的控制与认知,更在无形中传递着社会规范、性别角色以及权力关系等复杂信息。因此,本文试图从撒尿行为出发,分析撒尿传播学研究路径与价值取向,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理论溯源与文献综述


        从词源上来看,“撒尿”自诞生之际就同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拉丁文中,撒尿译为“ūrīna”,常见于医学和解剖学书籍之中,着重分析液体在人身体中的流动行为。随着中世纪病毒鼠疫的大规模爆发,尿液同样承载了一种传播病毒的媒介属性,撒尿者成为了同时构建起体内循环与体外传播两套系统的始作俑者。汉语中最早关于尿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说文》小篆中,其强调人的液体排泄。系统性强调尿的产生,则到了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膀胱腑》中所提及的“导尿术”,由此可见,撒尿传播学同健康传播在历史上有着同源之意义。

      二战后,撒尿传播学的研究理路逐渐明晰,以Kohn.S为首的美国学者形成了对撒尿传播研究的模型构建。Kohn.S认为,所谓“撒尿传播”,就是对撒尿这一行为进行传播学分析,旨在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及权力关系(Kohn.S,1955:56)。他将撒尿行为视为一种非言语的交流方式,通过这一行为,个体不仅在进行生理排泄,同时也在传递身份、地位、性别角色等信息。Kohn.S的研究为撒尿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启发了后续学者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惯习”与“场域”理论也为撒尿传播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布尔迪厄认为,撒尿行为不仅仅是生理性的,它还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和文化惯习之中(布尔迪厄,1987)。在特定的场域内,撒尿行为可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意义,如公共空间的权力展示、性别角色的体现等。布尔迪厄的理论强调了撒尿行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进一步丰富了撒尿传播学的理论内涵。此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符号学等理论的兴起,撒尿传播学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研究方法也更加丰富,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自改革开放后,撒尿传播学迎来了在华的理论旅行。在美华裔学者小小孙曾在施拉姆访华期间向其请教了撒尿传播学的概念阐释,但被保安以捣乱为由架出会场,撒尿传播学在华研究一度陷入低谷。但随着网络的普及,撒尿传播学逐渐走出学术边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些中国学者开始从本土视角出发,探索撒尿行为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意义和文化内涵(孙小小,2012:189)。他们指出,在中国文化中撒尿行为往往与羞耻、隐私等概念紧密相连,这与西方社会的开放态度存在较大差异(甄梅溜,2016),因此,撒尿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需要结合本土文化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梅史干,2019)。此外,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撒尿行为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为撒尿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撒尿传播学成为一门显学的同时,也在昭告着自身研究观点的混合性。上面谈到,受中西文化差异影响,撒尿传播学行动研究一直面临着边界不清问题,中西异质语境下均存在了随地大小便的情况,这让羞耻与开放的二元判断价值濒临式微。故而,台湾学者梅正星提出了“转撒尿传播学”的概念来调和二者文化差异的矛盾(梅正星,2020),他认为,撒尿传播学不是主体间绝对的价值对立,也不存在着明确的主体性隔阂,尤其在公共场域内集体撒尿还存在了他者模仿和自我认同的种种情况,这需要人们对撒尿传播学的概念进行升维讨论。

       撒尿传播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研究困境上,还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个维度的交织。其中,心理学视角下,撒尿行为背后隐藏着个体的心理动机与情感需求,如对隐私的保护、对自由的渴望等;社会学则更多地关注撒尿行为的社会功能,如作为社交信号、领地标记或是权力展示的手段;而文化研究则倾向于探讨撒尿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意义与价值判断。这些多元的理论视角共同构成了撒尿传播学研究的丰富内涵,也为进一步探索撒尿行为的深层逻辑提供了可能。但遗憾的是,至今在华传播学研究未能对撒尿传播学的研究路径进行系统性反思,仅仅对概念进行表层阐意。为此,本文所要力图解决的问题则有两点:

A. 何为撒尿传播学?

B. 撒尿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路径是什么?


三、触发:主体性刺激与感官联觉


       触发是撒尿传播学行为研究的首要一步,包括了我们对主体性刺激和感官联觉两个方面的探讨。主体性刺激这一概念,涉及的是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所接收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刺激。这些刺激可能源自于个体的生理需求,比如当一个人感受到膀胱充盈,产生强烈的排尿冲动时,这便是最直接的生理刺激。除此之外,环境的变化,例如公共厕所的卫生状况、隐私保护程度等,也会成为影响个体撒尿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互动方面,他人的目光、声音或是行为都可能成为触发撒尿行为的间接刺激。这些社会因素可能在无形中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模式。巴普洛夫的实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通过训练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撒尿行为研究中仍可以发现类似机制,当个体在多次经历某种情境与撒尿行为的关联后,即便在没有生理需求的情况下,也可能因为情境的刺激而产生撒尿的冲动。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正是主体性刺激在撒尿行为中的体现。

       感官联觉的概念在探讨撒尿行为时显得尤为重要,它涵盖了个体在进行这一生理活动时,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所经历的丰富感觉体验。当一个人置身于一个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不愉快气味的公共厕所时,他可能会因为视觉和嗅觉上的不适感而感到不愿意进行撒尿,即便他的膀胱已经达到了需要释放的程度。这种不愉快的感官体验,无疑会降低个体完成撒尿行为的意愿。相反,如果个体处于一个明亮、干净、并且能够提供良好隐私保护的环境中,他可能会感到更加放松和舒适,从而使得撒尿行为进行得更加顺畅,并且可能会伴随着愉悦的感觉。这种通过感官体验所获得的感受,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撒尿行为,还可能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个体对于厕所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因此,在撒尿传播学的研究中应重视主体性刺激和感官联觉这两个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撒尿行为,来揭示撒尿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


四、抖动:具身性摇摆与排泄离场


       抖动是撒尿及其结束后的重要一环,通过身体摇摆使其液体脱离主体性管控,成为自在的事物。值得一提的是,抖动行为不仅仅发生在对尿的去依附行径,更发生在撒尿进行的过程本身。比如人们可以在撒尿过程中转动身体形成大水法式的浪漫,或通过摇摆身体来抵抗他者的攻击。当然,这种抖动行为不仅是一个生理过程,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诸多文化中,撒尿后的抖动被视为一种对身体的尊重和清洁,是对排泄行为完成的一种仪式化表达。通过抖动,个体不仅将尿液彻底排出,还象征着将身体的不洁之物去除,恢复身体的纯净和平衡。抖动行为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还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寓意。上世纪初,英美学者在对非民俗研究中发现,原住民在撒尿后的抖动被赋予了祈福或驱邪的意涵,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动作可以带来好运或驱散不吉之气(Lee,1923)。而在一些社交场合,抖动则可能被视为一种幽默或调侃的行为,通过夸张的动作来引发他人的笑声和注意。这些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解读,进一步丰富了抖动行为的意义和内涵,使其成为一个跨越生理、文化和社会的多维现象。因此,在撒尿传播学的研究中,对抖动行为的深入探讨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揭示撒尿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能为我们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五、遮蔽:物质性掩盖与精神补偿


       遮蔽是对撒尿传播行为的一种物质性掩盖,与此同时也发挥了对主体性的精神补偿功能。在公共空间中,撒尿这一行为由于其私密性和生理性特点,通常被视为不雅或禁忌,因此人们常常采取各种措施来遮蔽这一行为,以避免造成尴尬或冒犯到他人。这种遮蔽行为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层面,例如使用各种遮挡物或选择较为隐蔽的角落来解决生理需求,它还广泛地体现在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之中。美国学者凯尔曼曾对1023名群众进行撒尿跟踪统计,他发现,一些社区族群会规定特定的撒尿时间和地点,以及通过特定的服饰或礼仪来掩盖撒尿行为的痕迹。当然,由于第1023位追踪者是大力士,被发现其观看自己撒尿后对其大打出手并住院治疗,迫使调查陷入困境(凯尔曼,2022)。凯尔曼被揍事件能够反映出遮蔽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压力和道德规范。然而,我们能够发现遮蔽行为并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措施,它还具有积极的精神补偿功能。通过遮蔽,个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隐私,从而减轻因撒尿行为可能带来的羞耻感和焦虑情绪,这种遮蔽也可以被认为是“尿裤”。遮蔽行为也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文化习俗的传承,确保撒尿行为能够在符合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因此,遮蔽作为撒尿传播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物质性掩盖的需求,还蕴含了对主体性的精神补偿以及对社会文化和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六、总结与讨论


        综上来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撒尿传播学的概念意涵,所谓“撒尿传播学”是通过触发、抖动与遮蔽三重行径进行尿液释放的行为研究,它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或生理学的视角,而是深入到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层面。通过这一研究,行动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当然本文仍存在诸多理论不足,比如在抖动研究时忽略了女性排泄的诸多可能,这一点可以作为日后进一步阐释的一个重点,同时,本文缺少一定量的数据观察以及关联概念分析,比如撒尿传播学与健康传播的外延与内涵确认之类。未来,撒尿传播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比研究,以及探讨技术革新(如智能厕所、远程监控等)对人类撒尿行为及其传播方式的影响。此外,对于特殊群体(如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的撒尿行为研究也将为这一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和深度。通过这些研究,业界或许能够更好地设计符合人性需求和社会规范的环境与设施,学界可以进一步完善健康传播研究架构,为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已省略)

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forum.com; 跨学科和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