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理2024书单|徐忠明:作为一种计时工具的读书

文摘   2025-01-18 08:28   美国  

(明)吴伟《树下读书图》


作为一种计时工具的读书

文 / 徐忠明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感觉时间过得老快老快,眨眼间又到了年尾岁末。可慨可叹!


对于以教书谋食者来说,读书,既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早晨起来,沏上一杯茶,打开一本书,工作和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天读了几页书,一月读了几本书,一年读了哪些书,就变得可以计算了。在这个意义上,读书,可以作为一种计时的工具,考量生活意义的方式。


盘点今年读过的书,多数是与研究直接相关的资料,耗时不少,收获不多,有种大海捞针的感觉;一小部分是与拓展视野相关的著作,比较杂乱。略选几种,分享如下:


01




道德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芬] 爱德华·韦斯特马克 著

张敦福、罗力群 译

商务印书馆2023年


首先,我特别想推荐的乃是,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的《道德观念的起源与发展》(张敦福、罗力群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一书。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巨著,不只篇幅约2千页,而且视野极开阔、内容极宏富、包罗极广泛,讨论涉及的各种例证,琳琅满目。从道德判断的情感起源、道德情感的本性、道德评价和自由意志,到真与信、洁净与污秽;从婚姻到财产等,从伤害、通奸、杀人到决斗、复仇、献祭与死刑。如果从该书题目看,似乎是一部讨论道德情感、道德观念的起源与发展的论著,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法律人类学的作品。此书虽厚,问题也杂,但读起来颇有酣畅淋漓的愉悦感。


02




剑桥世界暴力史:公元1500-1800年

 [美] 安乐博等 主编

陈新儒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

03




躁动的亡魂:太平天国战争的暴力、失序与死亡

[美]梅尔清 著

萧琪、蔡松颖 译

卫城出版2020年


因为之前写过晚清上海司法暴力的论文,颇留意收集相关的论著。美国学者安乐博、英国学者卡罗尔、彭诺克主编的《剑桥世界暴力史:公元1500-1800年》(陈新儒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一书,对于那一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暴力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其中,石康《中国的战争方式》,安乐博《明清中国社会的暴力现象》两章,给读者提供了在全球视野中评估和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暴力现象的契机。美国历史学家梅尔清《躁动的亡魂:太平天国战争的暴力、失序与死亡》(萧琪、蔡松颖译,卫城出版,2020年)一书,从底层的、微观的视角切入,细腻地描述了当时发生的暴力现象。就我所知,基于私人视角、立足基层社会,晚清日记中有大量这类记载,可惜该书似未留意。


04




疼痛的故事

[新西兰] 乔安娜·伯克 著

王宸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光启书局2023年

05




施暴者心理

[以] 亚尔·阿普特 著

余莉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


暴力,不啻会产生肉体上的疼痛,而且会导致精神上的痛苦;不啻会令被施暴者产生肉体疼痛和精神痛苦,还会造成旁观者的精神痛苦。比如,公开实施的司法暴力——刑讯逼供和死刑执行,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新西兰学者乔安娜·伯克《疼痛的故事》(王宸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一书,对于“疼痛”的历史、表达、感受以及治疗,进行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梳理和解释。该书既可视为疼痛的社会史论著,亦可看作疼痛的情感史研究。既然说到了暴力和疼痛,不妨再推荐一本研究“施暴者”的著作。以色列学者亚尔·艾普特所著的《施暴者心理》(余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一书,除了分析施暴者的心理和行为,还涉及暴力的发生与升级,以及治疗暴力的方法和环境。


06




论犯罪与刑罚

[意] 切萨雷·贝卡利亚 著

黄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07




大陆刑法史:从古罗马到十九世纪

[德] 卡尔·路德维格·冯·巴尔 著

周振杰 译

法律出版社2016年

08




欧陆刑事诉讼史

[法] 阿德玛·艾斯梅因 著

郭烁 译

法律出版社2023年


近年来,关于“法律东方主义”话题,引起了国内法律学者的关注。通说认为18世纪中期之后,欧洲国家的“中国热”变冷了,可能不完全是变冷,而是关注点发生了转移,从原来的赞美和推崇,变成了贬低和批评。实际上,批评之声一直存在,只不过是局部的、微弱的,或是被遮蔽了;也就是说,整体上赞美中国,局部问题上仍不乏批评的声音。比如,对于传统中国的酷刑,批评之声不绝如缕,只是比较微弱而已。至于严厉的批评,全盘的否定,确实要到18世纪中期之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境变了。意大利思想家切萨雷·贝卡利亚的影响广泛的《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可谓例证。其中,对于刑讯、死刑与程序问题的深刻论述和改革建议,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欧洲各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改革的方向。不过严格来说,在《论犯罪与刑罚》出版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改革。与此相关,德国学者卡尔·路德维格·冯·巴尔的《大陆刑法史:从古罗马到十九世纪》(周振杰译,法律出版社,2016年)一书,为读者勾勒了欧洲各国刑事法律变迁的轮廓。至于法国学者阿德玛·艾斯梅因《欧陆刑事诉讼史》(郭烁等译,法律出版社,2023年)这部长达750页的鸿篇巨著,则为读者详尽地论述了及至18世纪中期及其之后的欧洲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历程。若将这三本书结合起来阅读,我们即可大致把握为什么到18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19世纪来华的欧洲人,对于清代中国的刑法与刑罚(包括刑讯)均持激烈的批判态度。换言之,正是在这个节点,欧洲法律变得人道了,刑罚缓和了,程序合理了,而清代传统中国法律还是那副老样子、老面孔。不过无论赞美抑或批评,皆有复杂的原因,这里不是讨论此一问题的场合,就按下不表了。


09




耻辱柱的历史

[意] 亚历山德罗·曼佐尼 著

刘玥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3年

10




约婚夫妇

[意] 曼佐尼 著

王永年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11




从瘟疫中幸存的佛罗伦萨:1630-1631

[英] 约翰·亨德森 著

刘谦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光启书局2023年


仅举一个西方国家的例子。贝卡利亚的外孙,颇受德国文豪歌德赏识的著名作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耻辱柱的历史》(刘玥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3年),是一本不足10万字的小书。该书以司法档案为基础,详尽地描述了发生于1630年的意大利米兰大瘟疫期间的一起冤案,两名被告是如何被告发、被拘捕、被严刑逼供、被轮刑处死之后挫骨扬灰的故事。关于这场瘟疫,曼佐尼在《约婚夫妇》(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这部小说中也有详细的描写,可以参阅。这场瘟疫不局限于米兰,其传播颇为广泛,读者可以参阅英国学者约翰·亨德森的《从瘟疫中幸存的佛罗伦萨:1630-1631》(刘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一书。


12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美] 马士 著

张汇文等 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13




中国的奋斗:1600-2000

[美] 徐中约 著

朱庆葆、计秋枫 译

茅家琦、钱乘旦 校

当代世界出版社2024年

14




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澳] 王赓武 著

金明、王之光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


以往研究清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主要阅读律例典章、正史实录、为官指南及其他拉拉杂杂的史料,它们提供了一种官方或制度设定的视野。这几年,则专意阅读清人日记——集中在19世纪中期及其之后,之前的日记保留下来的极少,它们提供了私人的观察角度和记述方式。那么19世纪的清代中国,究竟具有怎样的面貌?另外,为了更全面地考察那个时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庙堂与江湖,进一步将阅读范围拓展到来华西方人的著述。其中,美国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一书,值得一提。1874年,马士从哈佛大学毕业,同年进入中国海关,1909年退休,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也因此,该书之著述,既融汇了作者长达30余年的亲身经历,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观察,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部150万字的著作,除了第一章中国政府、第二章中国租税概述相关制度,其他各章以时间和事件为线索,从“西方海洋国家最初同中国发生直接关系的是葡萄牙”起,一直到“帝国的覆亡”止,进行了全方位的叙述和评论,内容极丰富,线索很清晰,但也必须指出,此书的议论存在这样那样的偏颇。可资比较阅读的是以下两书,一是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朱庆葆、计秋枫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24年),讲述了现代中国兴起的故事。二是王赓武《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金明、王之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该书除了导论和余论,共有“去打仗”“去贸易”“去传教”“去统治”四章,构成了“中国和英语民族关系史的核心内容”。这两本书,都堪称体大思精,言简意赅。


15




不确定性与社会

[美] 拉塞尔·哈丁 著

段海燕 译

格致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

16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著

雨珂 译

中信出版社2020年


研究法律的学者,对于“确定性”可能会有一种专业上的执着。此乃因为,无论是源于社会互动自发形成的礼俗习惯,抑或是来自国家制定的法律典章,无非是为了给人们的行动提供具有确定性功能的准则和规范。尽管确定性是值得追求的,但却是相对的。美国政治学家拉塞尔·哈丁《不确定性与社会》(段海燕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一书,针对社会理论普遍存在的回避和隐去不确定性的做法,从策略互动切入,讨论了这种互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著《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雨珂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一书,可以与哈丁的著作结合起来阅读。塔勒布在前言中写道:“我们的使命是驯化、主宰,甚至征服那些看不见的、不透明的和难以解释的事物。”接着又问:“那么,该怎么做呢?”这是塔勒布的问题,这本书就提供了相关的阐述。其要点是,社会秩序是脆弱的,也是不确定的,然而它们并非不能善加利用的,由此获益的。如果人们执着于社会秩序的确定性,反而会使秩序变得非常脆弱,甚或崩溃。在这里,我们体味到了“脆弱性”与“反脆弱性”之间的辩证法。


读书,固然可以获取新知,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也每每暴露自己的无知。读得越多,这种无知的感受也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发现很多知识上的盲点,产生理解上的难点。我的心态是,阅读是一种状态,如此而已。

END


更多阅读

瞿同祖专题︱徐忠明:一人政府——清代州县政府的功能与困境
韦伯专题·韦伯在东亚|徐忠明:清代中国司法类型的再思与重构-以韦伯“卡迪司法”为进路
法与交叉学科|法律与社会科学的历史转向和实证转向(苏力 何勤华 徐忠明 王志强 侯猛 尤陈俊 张剑源 左卫民 刘昕杰)

【全球研究论坛】·【跨界·书单】


全球政经图景的中国观照|郑戈:关于法律与发展的英文书单-2024新鲜版


跨界·邱澎生札记|影响我学术的书:看政经制度的创造性转换,辨识文化的盎然生机(附书单)

跨界·邱澎生札记|邱澎生教授最近关注了哪些书

跨界·邱澎生札记(二) | 邱澎生教授最近关注了哪些书


耶鲁教授张泰苏书单|现实越令人彷徨无措,学术就越要从根本做起

康州的红叶与耶鲁教授的自省书单|张泰苏:顶住压力,做真正要做的事

秋日爬山,打开耶鲁教授这份理性而昂扬的书单 | 张泰苏:不要过度沉迷于短期的局势起伏
冬日看棋,跟耶鲁教授书单探寻人生宽广境界|张泰苏:世界必然是交织在一起的


陈丹丹 | 明月照积雪,犹读(法)哲学:用诗意与勇气熬过人生吧

陈丹丹 | 青椒读什么可不乏味地入睡


保马书单 | 爱与心碎:“情感现代性”

【保马最近推了什么书】 | 早期中国研究书单专题


【文艺批评】最近推了什么书


全球研究·跨界书单|翁壮壮:2024年卢曼系统论冷门书单(闲侃版)


全球研究·PUP书单丨开启新年灵感之旅|普林斯顿节日书单特辑

全球研究·PUP书单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获奖书单


全球研究·PUP书单·年终盘点 |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文学与哲学书单:但丁《神曲》英译本、启蒙运动巨著、焦虑的哲学指南……

全球研究·PUP书单·终极盘点 | 2024年度最佳:全球顶尖高校和知名媒体今年都在读什么?


全球研究·PUP书单丨古典智慧的新年献礼:塞涅卡、柏拉图和西塞罗的生活指南


全球研究·普大出版社书单|“文科倒闭潮”中的反思与行动:高等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全球研究·跨界书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0月人文社科书单:诺奖得主再思不平等、中国电子商务经济背后、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生意义


全球研究·信睿书单丨情感研究:情感史、情感人类学、认知神经科学



转载编辑:蒋中麒



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forum.com; 跨学科和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