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思想|如何有更多的女思想大师?

文摘   2025-01-23 00:09   美国  

大缸第880期

文/孙宇凡

编辑/刘文科、董雨昕

來自: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畅想共产主义社会: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这是我们从中学思想政治课上就读过的一段话。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马克思打完猎、捕完鱼,谁给他做饭?


这就是思想大师里没有女性的理论后果。马克思只考虑生产与思考,但没有想过谁来给他做家务劳动。


为什么思想大师里只有男性、没有女性?


*思想大师群像:都是男的!


不信?你举几个女性思想大师出来试试?不管你是来自社会学还是管理学,拿出你手上的《理论教材》,看看有没有女性思想大师?


你可能会说:这是女性不擅长做思想写作。又或者,你可能会说:这是历史原因导致的,因为女性受教育水平一直不太高。


这都错了!


女性思想大师,本来应该有,本来也一直有,但是被男性霸权的、父权制的学界狠狠地压制了。


在准备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三个主题: 


  1. 哲学史:萨特压制了波伏娃?

  2. 社会学史:男学者发明理论、女学者做经验应用的性别分工

  3. 概念史:男性霸权如何导致理论发展的过度自信与盲点?


最终决定先写第一个主题。如果你有兴趣追更其它两篇,欢迎留言,我会继续写出。



波伏娃被萨特PUA了?


在性别议题领域,无人不知波伏娃。毕竟,她的《第二性》一书,实在太出名了。


人们也总是对她和萨特的关系充满好奇。毕竟在二战前后,像他们这样的开放式关系还不多见,而且他们还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爱情神话。波伏娃曾这样评价:和萨特在一起是最幸福的”。


大名鼎鼎的萨特,是二战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教父”。他的《存在与虚无》等作品令人惊叹,关于“他人即地狱”等探讨,即使你不完全理解其中意涵,光是表面文字也让你感到存在意义上的穿透力。甚至,萨特还凭借《恶心》(又译《呕吐》)这本存在主义思想包装的文学作品,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无疑是思想大师。


*波伏娃与萨特的合照


波伏娃,则这样形容她对萨特的态度:“只有那些能在一片玫瑰花瓣中看到千丝万缕的凄凉的疯子,才会激发我如此的谦逊。”而这种“谦逊”,到底是真的谦逊,还是被PUA之后的谦逊?


我只举一例,你就知道了。波伏娃在她的回忆录中说:


“我整天都在跟萨特较劲。当我们讨论时,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有一天早上,在卢森堡花园附近的梅迪奇喷泉旁边,我向他概述我所打造的“多元化道德性”这一概念,来解释为什么虽然我欣赏某些人但我却不想要变得跟他们一样。


萨特猛烈抨击我的观念。我则认为我的观念很重要,因为它让我用我的心来作为善恶的仲裁。我跟他拼搏了三个小时,最后我不得不被打败了。


此外,在我们的讨论过程中,我意识到我的许多观点仅仅只是基于偏见、恶意或粗心,我的推理站不住脚,我的观念也很混乱。


‘我不再确定 我思考了什么。又甚至,我真的有思考过吗?’我写下这句话。我完全没有能力回应了。”


如何理解这段话?


当代著名的女性主义哲学家弗里克(Miranda Fricker)在解读时,颇为心痛地指出:这件事最让人同情之处,在于与萨特争论时候波伏娃已经相当成熟,而当她写下回忆录时候波伏娃也更为成熟了。但是不管是什么时候,波伏娃仍然以相当天真的口吻以出奇的自责态度去面对萨特的贬低与批评。


*《波伏娃回忆录》书籍封面


最后,波伏娃常常觉得自己更适合作为“作家”,只是适合写些短文,而非像哲学家一样,能够写系统思考的哲学“大部头”著作。


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女性思想大师的原因:知识可信度的不正义。女性的思考被认为是“不可信的”、或者可信度更低的,因此可以任由男性随意批评。


我们常常以为,思想就是思想本身,无需考虑互动、情绪甚至刻板印象。实则不然,思想,永远在关系中发生。思想不止讲逻辑,而且讲情感。长期处在信心失落、自我怀疑、甚至侮辱的情况下,女性难以成长为思想大师。即使波伏娃是非常出色的哲学系学生,也要面对萨特等人的贬低和批评。


正如弗里克指出:我们常常以为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只是在没有情绪波动里的“思想”而已。其实不对。你必须对“我思”有所笃定和自信,才能觉得自己真的“我在”。然而,在思想史上,女性缺少的就是这种笃定。


更要命的是,像波伏娃一样的女性思想家,不仅质疑自己,更渴望得到男性大师的认同。实在令人唏嘘。



同样被贬低的Rose Rand


萨特和波伏娃来自欧陆哲学的传统。那么英美的分析哲学呢?


不管是哪种传统,女性学者的待遇都不佳。波伏娃已经非常知名了,仍然遭此待遇。更不用提一般的女性学者了。


我曾经在朋友圈也分享过之前读过的另一本书《分析哲学史上的女性》(Women in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谈过一位被忽视的女性哲学家Rose Rand的故事。


*罗斯•兰德(Rose Rand)


分析哲学界开端于著名的“维也纳学派”。这一派讲究逻辑分析和经验检验。你肯定听过的“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就和这一派密不可分。大多人知道这一派的男性大师:维特根斯坦、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但却不知道这一派中的唯一女性:Rose Rand。


你更不知道的是,她后来到英国待了将近 16 年,始终无法获得任何学术职位以至于她一直以来都不得不在一家机械厂工作,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维持最低收入。


但是,她没有放弃哲学思考。Rose Rand很有才华,甚至是大名鼎鼎的。另一位逻辑实证主义大师波普尔都给她写过推荐信。1957年,她觉得自己在“厌女”的英国哲学界实在没法找到工作了,于是想到美国去工作。然而,我们却看到她在一封私人信件里,这样讲述自己在美国的遭遇:


“我确实是美国哲学学会的成员,学会正在努力为我找一份工作,但他们说,女性在哲学领域的就业比男性更困难。”


当时,美国分析哲学前辈如亨普尔(Carl Hempel)和蒯因等人,以“性格不好”为由否定Rose Rand,甚至认为她从事贫困的体力工作正好说明她根本没有能力当哲学家。


这种批评真是非常奇怪!在他们这一派中,更为古怪的维特根斯坦(男)一直是大家的偶像,而Rand之所以没法摆脱体力劳动,不正是因为他们不愿给她教职吗?这种职业贬低和性格贬低,显然都不是基于学术的理由。




女性不适合哲学思想写作吗?


所以,女性真的不适合哲学思想写作吗?


我挺喜欢一本半通俗半学术的哲学小杂志《思考》(Think)。前两年,这本期刊发表一篇文章,《是谁限制了我们的风格?性别与哲学写作》。这篇文章指出,哲学写作是并非是靠天才的直觉,而是有固定的风格和体例,而这种风格的背后,是男性文化。


*《思考》杂志发封面


也就是说,男性写作风格被默认为标准的哲学写作风格,所以女性的写作风格被边缘化。什么是标准的哲学写作风格?


  • 使用简短有力的句子

  • 不要使用复杂华丽的语言

  • 总是在一开始就说明你要争论什么

  • 使用数字序号来帮助清晰地阐述结构(如第1点第2点第3点)

  • 表达客观中立,避免说出你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于是,女性被认为不符合这种写作风格。


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女性和男性的阅读来源与体验往往有不同之处。很多家人会在女孩子还小的时候,培养她们阅读美学作品的习惯,如言情小说,也希望女孩子去写小说、书信、日记等文体的文章。所以,你肯定听过《安妮日记》之类女孩子作品,但肯定没听过《大卫日记》之类的男孩子作品。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我”、“你”或具体人名),而男性写论文则喜欢回避这一点,希望显得自己更客观。也有统计发现,在哲学写作中,男性使用数字的频率远远高于女性。


这意味着,女性在写作时更强调人与人的关系来解释她们所谈论的事情,例如“我的观点是……”; “他的困境是……”,而男性更有可能采用非个人化的措辞,例如“第1点”;“存在某些倾向……”。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在写作时也更突出她们作为作者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她们想象中的读者进行对话,所以会增加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



不再忽视女性思想家!


老实地讲,我每年暑期开课讲理论,都会面临一个困境:讲哪些理论家呢?


讲授内容总要结合学生们的需求。比如,学生们可能出于考研申博需求,要学习主流或教材的理论人物。学生们也可能出于论文发表需求,要和现有的理论传统对话。结果可想而知,我只能带大家精读一些“老白男”的作品:马克思、韦伯、布迪厄、吉登斯等。



>>想系统学习理论的伙伴,可以点击了解👇🏻

全网唯一《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开放报名!全年只开暑期1班!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体系化学习社科理论;手把手教你精读方法;吃透社科11大最重要思想家。


其实,我在公众号文章里经常解读女性主义研究,也有很多来自女性学者的作品。比如,我非常喜欢几位女性思想家,像玛莎·努斯鲍姆和米兰达·弗里克。这让我感到一种割裂:一方面,我经常分享女性思想家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很少有机会带学生读女性思想家的作品。


因此,这两年我通过公开读书会的方式,组织大家一起阅读女性主义的作品。比如:


读书会纪要丨一文读懂上野千鹤子:现代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从去年开始,我也在课程中增加了女性理论家的比重。比如,去年我专门开设了一讲《女性主义科学哲学》,讨论女性主义经验论(feminism empiricism)的观点。在精读“老白男”的作品时,我也会更多带来女性思想家对“老白男”作品批评、应用与思考。今年,我也会有单独一讲,精读女性主义思想家帕特里夏·希尔·柯林斯(Patricia Hill Collins)“交叉性作为批判社会理论”(Intersectionality as Critical Social Theory)


其实,学界已经有很多厉害的女性学者——柯林斯就是其中一位。她曾拿过文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博古奖哲学与文化奖。资金高达800万人民币!!她的交叉性思想,对于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法学等领域,影响都非常大!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中的多重身份与实践,也能帮我们理解每个人都既依赖他人又被他人依赖,以及让我们不断去发现和关怀被边缘化的群体。


*柯林斯(Patricia Hill Collins)


其实,在西方学界早有系统性努力,希望让女性学者有更多的发声。只是中文学界从不重视这种性别平等的努力。我曾经分析过。东亚社会学是性别不平等的重灾区,男性学者可能占80%以上,但欧洲等地高校性别比例较为平衡,见下:

中国社会学真的被美国殖民了?来自3325位社会学家数据的分析


就拿上面说的哲学界为例,西方早已建立“国际女性哲学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men Philosophers)英国也建立了“哲学界女性学会”(The Society for Women in Philosophy, United Kingdom)同时,Springer出版社也出版了系列丛书《科学与哲学史上的女性》(Women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Sciences)等等。


反思一下:我们中文学界,究竟又做了哪些制度性“矫正”努力了呢


当然,你可能还是会发现,有时很多女性学者只是“应用”男性学者的思想或框架。好像她们没有开宗立派的思想?这是女性学者没有原创能力吗?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在下一篇文章,会再分享:男学者发明理论、女学者只能做经验应用,到底这种有偏见的性别分工是怎么形成的 



文献来源:

  • Peijnenburg, Jeanne, and Sander Verhaegh, eds. 2022. Women in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 Selected Papers of the Tilburg – Groningen Conference, 2019. Vol. 15. Cham: Springer.

  • Steward, Helen. 2021. “Craming Our Style? Gender and Philosophical Writing.” Think 20(59):77–93. 

  • Fricker, Miranda. 2009. Epistemic Injustice: Power and the Ethics of Know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西蒙·波娃回忆录》


相关理论课程


>>想系统学习理论的伙伴,可以点击了解👇🏻

全网唯一《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暑期报名!全年只开1班!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全年只开1班报满即止!

*《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精读班》体系化学习社科理论;手把手教你精读方法;吃透社科11大最重要思想家。


相关推送

一文读懂上野千鹤子:现代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社会理论大师M.Archer去世:曾是国际社会学学会首位女性会长

杨紫琼代表亚裔女性夺得奥斯卡影后?! 女性主义社会学怎么看?

没钱不要做学术?这些思想大师都是富二代

996工作制的男性化,如何将职场女性逐回家庭?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880期推送

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forum.com; 跨学科和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