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PS 2024抽动“士”谈|杨琳教授:加强关注TD患病,中药有力赋能临床治疗

学术   2024-10-22 18:01   中国  

 

前言


长安儒士雅集,灞河之滨论道。2024年10月10至13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儿科学术大会(NCCPS 2024)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海内外知名儿科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儿科领域前沿热点展开了深入交流。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琳教授就临床重视儿童抽动障碍(TD)的必要性以及中药在儿童TD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展开了深度对话。




Q1
作为曾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及现任发育行为学组委员,您认为我们为何应给予儿童TD以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TD在神经学、发育行为乃至儿童保健领域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儿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感染性疾病患病显著减少的同时,儿童发育神经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TD作为近两年备受瞩目的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但TD的发病率似乎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TD在神经学、发育行为乃至儿童保健领域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儿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感染性疾病患病显著减少的同时,儿童发育神经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TD作为近两年备受瞩目的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但TD的发病率似乎呈上升趋势。

TD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发育性疾病。TD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递质不平衡,从而导致了抽动表现。具体而言,TD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等。运动性抽动表现可能涉及从头到脚的任何部位,患儿可出现眨眼睛、耸鼻子、肢体抽动等表现,有些孩子也会表现为反复吸肚子、长叹气或深吸气(这些症状可能会因为误诊而导致患者在心血管科等相关科室反复就诊),下肢的抽动则可能表现为不停地蹦跳或磨鞋底等。此外,发声性TD的常见症状为清嗓子、重复性语言和其他发声。

临床上,TD患病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易反复,尤其在学龄期孩子中,当压力大、睡眠不足或感染、过敏时,症状会加重;而在假期期间作业少、睡眠充足、心情改善时,症状就可能会减轻;二是症状不固定,可能从眨眼转变为耸鼻子、扭肩膀、扭脖子等。总体而言,TD在临床上反复性、波动性和转换性都较为明显。

TD的症状有时可持续较长时间,甚至成年累月。需注意的是,抽动表现往往使患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更多关注,如发声性抽动可能影响课堂纪律,导致老师加倍关注,严重时患儿甚至可能因此暂停学业。因此,尽管TD看似不影响吃喝玩乐和运动,但实际上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明确的不利影响。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关注并重视TD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家长得知孩子患有TD时,最常问的问题是病因。遗憾的是,目前TD的病因尚不明确。当前学术界只能确定TD患儿的大脑神经递质水平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与母亲孕期影响、环境影响、遗传等因素有关,但目前仍尚无定论。然而,即使病因不明,我们仍能对TD进行诊断和治疗。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还需关注TD的共患病问题。TD患儿往往不仅表现为单纯的抽动症状,还可能合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TD的诊断和治疗,以确保患儿的生活质量。


Q2

在您看来,中药在儿童T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价值如何?

在TD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中,主要的治疗手段还是以精神类药物为主。当然了,治疗TD也并不仅仅依赖药物,通常还需结合行为治疗。


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当我们向家长说明治疗方案中常使用精神类药物时,家长们往往对此类药物表示担忧。尤其是当看到药品说明书上明确标注着“除治疗TD外,还适用于其他精神疾病”时,家长的抵触情绪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家长们担心服用精神类药物可能会对孩子的认知、睡眠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药大国,我们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中药在治疗TD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临床优势。具体而言,这种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治疗效果显著,二是引发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虽然不能断言所有药物都无不良反应,但相对而言,中药的不良反应确实比较少一些,家长的依从性也比较好。


总体而言,对于TD患儿应采用西药治疗还是中药治疗这一问题,我们的主要决策依据还是患儿对哪种药物的效果更优。在此需要特别向家长朋友们强调的是,TD是一种慢性病,不同于感冒发热等短期疾病(可能只需一两周的药物治疗)。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当家长发现孩子用药治疗效果较好、症状消失时,便自行停药了。然而,根据TD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或指南,即使治疗效果非常好,用药疗程也应坚持3-6个月,方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专家简介




杨琳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儿科 科室主任

●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委员

●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脑科学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神经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副主编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儿科
关注医脉通儿科,及时获取儿科领域新鲜的资讯、指南、病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