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联合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在原2019年版共识的基础上,更新修订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简称本共识)。目标人群为年龄≤28日龄或校正胎龄≤44周的活产儿。
1.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须密切临床观察,如发生反应差、纳差、皮肤苍白或苍灰、发热或低体温,或多个脏器损伤如呼吸暂停、腹胀、黄疸加深等,应立即进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
2.单一血液非特异性检查在EOS中诊断价值不高,不能作为抗菌药物使用的依据,但对LOS的诊疗及在指导EOS停抗菌药物方面仍有价值。
3.血培养是新生儿败血症确诊金标准,但存在敏感性低的问题,建议每次抽血量不低于1 ml;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分别从外周和导管末端采集双份血培养。
4.所有疑似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均需评估是否需进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常规和(或)生化指标异常且常规微生物检测阴性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3 d无效需考虑送检mNGS。
5.对于EOS,有重要高危因素或临床异常表现即可疑似诊断;对于LOS,有突然出现的临床异常表现即可疑似诊断。
6.对于疑似诊断EOS或LOS的患儿,应在留取病原学检查标本后立即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在应用抗菌药物48~72 h 需评估是否需要停用抗菌药物。对于临床诊断及确定诊断的EOS或LOS,根据感染部位及实验室指标结果等,决定抗菌药物疗程。
7.针对EOS,在血培养和其他非特异性检查结果报告出来前,经验性选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一线抗菌药物组合。不同区域应根据本地病原分布及药敏选择具体抗菌药物种类。
8.针对社区获得性LOS,推荐在血培养和其他非特异性检查结果出来前,经验性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针对院内获得性LOS,在血培养结果出来之前经验性选用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一线抗菌药物组合或参照本地病原药敏结果优先选择联用窄谱类抗菌药物作为经验性用药方案。
9.血培养阳性患儿,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治疗效果调整抗菌药物;尽可能选择窄谱敏感抗菌药物,尽可能单一用药。
10.针对围生期GBS筛查和感染高危产妇应使用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以降低GBS引起的EOS风险。
11.应积极控制院内感染、规范手卫生、尽早肠内营养、母乳喂养以及严格抗菌药物管理以预防LOS。
12.仅对于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生率超过10%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超低出生体重儿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
1.菌血症是指血液或者脑脊液等无菌腔隙能培养出致病菌(包括细菌和真菌),而败血症则是指由菌血症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血培养阴性而又高度怀疑细菌感染引起的SIRS这部分患儿纳入新生儿败血症的范畴。
2.新生儿败血症分为早发败血症(EOS)(一般发病年龄≤3日龄)和晚发败血症(LOS)(一般晚于3日龄)。
1.感染高危的早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是EO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EOS发病率越高。根据不同出生胎龄明确感染高危的早产包括以下情况:
(1)出生胎龄≥35周早产儿合并以下1项及以上围生期风险因素:①羊膜腔内感染(确诊或疑似);②胎膜早破≥18 h。
(2)出生胎龄<35周早产儿合并以下1项及以上围生期风险因素:①羊膜腔内感染(确诊或疑似);②胎膜早破导致的早产;③母宫颈机能不全;④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
2.羊膜腔内感染:既往又称绒毛膜羊膜炎。羊膜腔内感染疑似诊断标准为:产妇产时发热体温≥39.0℃或体温38.0~38.9 ℃持续>30 min且合并以下1项或更多临床表现:
①产妇的白细胞计数(WBC)>15×109/L;
②宫颈脓性分泌物;
③胎儿心动过速(>160次/min)持续10 min或以上;
④羊水浑浊或发臭。
确诊标准为在出现上述任一表现基础上合并以下实验室检查中1项及以上:
①羊水革兰染色细菌阳性;
②羊水培养阳性;
③脐带、胎盘、胎膜病理学提示炎症或感染;
3.其他高危因素:包括母亲B族溶血链球菌(GBS)筛查阳性、菌尿症、既往分娩新生儿GBS感染病史、分娩前4h未开始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产时体温38.0~38.9 ℃且WBC<15×109/L,足月儿胎膜早破≥18 h等。
1.早产及低出生体重:是LOS首要的危险因素。出生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LOS发病率越高。
2.有创诊疗措施: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手术、脐动脉或静脉置管以及肠外营养等都是LOS明确的危险因素。
3.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产时针对GBS不规范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延长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
4.其他: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仍有一些新生儿经历不当处理如不洁处理脐带、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
1.血液非特异性检查
(1)WBC:采血时间一般应等到出生6 h以后(EOS)或起病6h以后(LOS),WBC在生后6h至3d≥25×109/L,或3d后≥20×109/L,或任何日龄<5×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09/L均提示异常。WBC减少比增高更有价值。
(2)不成熟中性粒细胞/总中性粒细胞(I/T):出生至3日龄I/T≥0.16为异常,3日龄后≥0.12为异常。其阴性预测值高达99%。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低与预后不良有关。
(4)C反应蛋白:生后6 h内C反应蛋白≥3 mg/L,生后6~24 h≥5 mg/L提示异常,出生24h后≥10 mg/L提示异常。在生后或者怀疑感染后6~24 h以及再延24 h后连续2次测定,如果2次均正常,可以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5)降钙素原:生后6 h以内和72h以上,≥0.5μg/L提示异常。在EOS疑似病例,降钙素原多作为抗菌药物停药的指征,一般连续2次(间隔24 h)降钙素原值正常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而在LOS中降钙素原在诊断以及停药方面都有一定价值。
(6)白细胞介素6:可用于宫内感染者生后6 h内血标本检测。
(7)前败血素又称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是在败血症期间血循环中细菌蛋白酶对CD14的裂解产物。是新生儿EOS较为准确的生物标志物。
2.病原菌检查
(1)血培养:见推荐意见3。
(2)尿培养:需采用清洁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取的尿液标本,仅用于LOS的病原学诊断。
(3)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临床疑似诊断败血症、需要尽快明确病原且检测条件允许时,可考虑采集血液样本送检mNGS。
3.脑脊液检查
血培养阴性不能作为排除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的指标,腰椎穿刺指征为下列4项任意1项:
(1)血培养阳性;
(2)有发热等临床表现且非特异性感染指标≥2项阳性;
(3)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4)有神经系统表现等其他高度怀疑颅内感染的情况。
足月正常新生儿脑脊液WBC<20×106个/L,脑脊液蛋白<1.7 g/L及糖>400 mg/L(或大于当时血糖的40%)。
1.抗菌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物的应用:见推荐意见6。确诊败血症疗程一般为7~14 d。
强调EOS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主要依靠重要高危因素及临床医生对患儿临床表现的判断,尽早使用;实验室检查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依据。EOS处理流程图见图1。
图1 EOS处理流程图[1]
注:a当血培养阳性,有发热异常表现且非特异性检查≥2项阳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有神经系统表现等其他高度怀疑颅内感染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术,不必等待血培养结果
2.EOS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见推荐意见7。
近年来EOS病原数据表明,国内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达到46.7%~69.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头孢菌素较为敏感,各地根据病原学及药敏谱,决定具体抗菌药物种类或是否添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
3.LOS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见推荐意见8。需注意:
(1)使用万古霉素时应监测血药浓度避免毒性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厌氧菌覆盖较广,因此对于怀疑腹腔感染相关LOS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考虑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但由于其对血脑屏障渗透性欠佳;
(3)若高度警惕多重耐药革兰性菌或产多重耐药及产超广谱 β‑内 酰 胺酶(ESBL)可酌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如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怀疑颅内感染时)。
4.血培养阳性结果
见推荐意见9。需注意:
(1)合并GBS脑膜炎患儿应加大氨苄西林或青霉素剂量或联用万古霉素;
(2)针对李斯特菌一般选氨苄西林,或必要时联用氨基糖甙类(在查血药浓度、出生体重<1500 g 患儿查耳聋基因以及家长知情同意条件下);
(3)对于厌氧菌应当使用克林霉素或者甲硝唑,但须注意若存在联用抗菌药物时,其他抗菌药物是否覆盖该厌氧菌;
(4)对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且万古霉素效果欠佳时,若有药敏试验支持,可在临床药师会诊后选用氟喹诺酮、磺胺甲噁唑联合甲氧苄氨嘧啶等药物;
(5)对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替加环素或多黏菌素。
5.并发脑炎
非院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GBS以及大肠埃希菌,一般经验性治疗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大剂量氨苄西林或青霉素,若部分地区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高,可使用美罗培南替代第三代头孢菌素;
院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CoNSS(一般多见于置脑室-腹腔引流管患儿)、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故针对院内感染患儿应选用万古霉素+美罗培南。
革兰阳性菌引起的脑膜炎疗程一般14~21 d,但GBS引发的脑膜炎通常疗程需要至少21 d。革兰阴性菌则需要至少21 d或者脑脊液正常后再用14 d,少数有并发症(室管膜炎、脑炎、硬膜下积液等)者需要更长时间。
针对铜绿假单胞菌需要使用头孢他啶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及脑脊液结果调整,脆弱类拟杆菌需要使用甲硝唑。经验性抗感染治疗3 d应复查脑脊液,根据药敏或病情调整抗菌药物使用。
6.支持治疗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对于感染性休克患儿,则应在用抗菌药物的同时,积极抗休克治疗。
1.EOS:已经证实,在孕母发生胎膜早破或进入产程静脉注射抗菌药物预防(IAP)(青霉素或头孢唑林等)能够预防GBS引起的EOS,使用指征如下:
(1)在母孕晚期经培养或者核酸检测证实的GBS感染或定植;
(2)GBS感染状况未知但存在1项或多项产时危险因素:胎龄<37周、未足月胎膜早破、胎膜早破≥18 h或者产前母亲体温超过38 ℃;
(3)母孕期尿检GBS阳性;
(4)母亲前次生产新生儿有明确GBS感染。孕母应在分娩前至少4 h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如IAP使用抗菌药物不恰当,婴儿出生后无异常表现,则根据胎龄决定进一步处理:
(1)胎龄≥37周,胎膜早破<18 h,密切观察,不用抗菌药物;胎膜早破≥18 h,则做全套实验室检查(必要时相隔24 h做第2次检查),并院内观察48 h,未达到前述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时不使用抗菌药物;
(2)出生胎龄<37周,无论有无胎膜早破,进行全套实验室检查(必要时相隔24 h做第2次检查),院内观察48 h,未达到前述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时不使用抗菌药物。
2.LOS:控制院内感染是控制LOS的关键,手卫生及母乳喂养也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静脉置管的护理是重中之重,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3点:
(1)置管尽量建立专职的团队,掌握置管的指征及时机,选取合适的置管血管,在专门的隔离间内穿戴好无菌外衣、帽子、口罩及手套置管;
(2)置管后护理进行集束化管理,穿刺点周围消毒,每日观察穿刺周围皮肤情况;
(3)尽量减少置管时间(尽量不要超过21 d),导管末端血培养阳性(CoNS除外)立即拔管。
3.中心静脉置管、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均为继发真菌感染高危因素。Meta分析表明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可减少新生儿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但并不降低患儿整体病死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4)[J]. 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0).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