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名人故居 感受文化魅力
“十一”小长假,秋高气爽,天公作美,我整点行装,骑着单车,慕名前往柳树镇白杨沟村的隆基书院参观学习,感受那里厚重的历史文化,了解先生不平凡的成长历程。
早上九点,向着西南方向,我踏上了西峡县道。已是深秋,晨风中带着丝丝寒意。我一路穿街道,过村庄,爬山岭。越往前走,漫山遍野,仍然是一片的葱绿。尤其是山上的黄栌树,一场秋雨过后,叶子大都已经转红,格外地引人注目,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点点金光。它们一块块、一片片,镶嵌在山坡上,像红宝石一样,美丽无比。一缕缕阳光,漏入林间,斑斑驳驳地洒在了路上,我停下车子歇息,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来到路边的商店打听,老板娘告诉我,前面不远处的路边,立有一个柳树镇的牌子,下面不远处就是。
我继续骑行二十余分钟,一根根高大粗壮的柳树,枝繁叶茂,茂密的枝丫,遮住了公路,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路边立着一面写着“柳树镇”的牌子,清晰可见。一根根柳条倒垂而下,如同一条条绿色的丝带,在微风中飘拂。“鸟鸣山更幽”,这儿出奇地静谧,空气也格外地沁人心脾,站在树下,我一个人尽情地享受这夹杂着山野花草清香的空气。一路下坡,十余分钟,看到了立在路旁的牌子——隆基书院。
江隆基先生是西乡县丰东白杨沟人,中国著名教育学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西乡县特意将他故乡的丰东中学,更名为“隆基中学”,以此纪念这位从西乡这片土地上走出的、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顺着这个牌子上路标的指引,骑行在一段平整的柏油路,十余分钟,远远地就看到了坐落在青山环抱下的隆基书院。
隆基书院位于柳树镇白杨沟这个美丽的小山村,距离县城大约十余公里。2024年5月18日,江隆基书院在其故里柳树镇白杨沟落成。江隆基先生的女儿、原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女士,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兰州大学副校长曹红,汉中市副市长郑雪梅及西乡县相关领导、嘉宾一百多人参加了落成仪式。书院内还藏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珮云女士,为书院落成特地撰写的对联“春风化雨育桃李,鞠躬尽瘁为人民”。
爬上一段山坡,一块石头掩映在树木花草之中,上面刻着 “隆基林”三个红色大字。尤其是 “隆基林”里种下的一棵棵红豆杉,枝繁叶茂,它象征着后世对先生无尽的思念和无比的敬仰。
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一座经过修缮加固,保持着原貌的隆基书院就矗立在眼前。
书院占地近200平米,坐西朝东,正房有三间,正房南北各带有一间偏厦,为传统的穿斗式建筑结构。经过修缮后的隆基书院尤显古朴庄重,坚固完美。
故居的西南还建有一个圆形池塘,东面还建有一堵墙,这种建筑象征着学问与礼仪的结合,也承载着学问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走进书院,有五个展区。分别展示了江隆基先生少年、青年、北大求学、外出留学等不同时期的故事。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雨如晦,掩不住少年心”的少年求学时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青年时期;“志士之爱,国也如家”的抗战时期;“师之大者,为国家计,为长远计”, 从北大到兰大投身教育时期;“在兹念兹,无时忘之”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忘我工作时期。一幅幅弥足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各种老物件和书籍,被历史岁月雕刻的史料,传递着他“以国为重,以民为上”的家国情怀,书写着他对党的事业的执着与坚守。尤其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那富有远见的教育思想,赤诚坚定的信念,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卓越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不移的革命立场,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隆基伟绩铸风流,书院恢宏耀九州”,我缓步离开了白杨沟小山坡的隆基书院。回首望去,先生的高尚人格,品德素养;先生的真诚坦荡,光明磊落;先生的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先生的执着追求,毅然前行,犹如屋后高山的松柏,四季长青;屋旁的池水,源远流长,他的精神也必将万古流芳。
胥宏,男,县作协会员,堰口镇九年制学校南坝教学点教师。
审核:刘春生
编审:闫 曙
责编:周永兰 闫 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