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辛酉政变的前因后果(张新康)

文摘   文化   2024-11-08 08:02   陕西  





辛酉政变的前因后果


 

文/张新康

慈禧太后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辛酉政变却鲜为人知。


正是因为辛酉政变的成功,慈禧太后才能垂帘听政,以至于最后独揽大权。辛酉政变打破了咸丰皇帝生前的政治布局(欲形成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相制衡的局面),在他去世后,这种局面土崩瓦解,慈禧劝说慈安太后、拉拢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以小皇帝的名义逮捕顾命八大臣,并快刀斩乱麻对其进行处置。慈禧太后如愿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也重登“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庙堂,这不仅是残酷的政治斗争,更是暂时的政治结盟。在辛酉政变结束之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达成一致,采取“怀柔”的政策,对肃顺的党羽既往不咎,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致使当时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这一历史时期亦称“同光中兴”。

1

咸丰皇帝生前的政治布局

“制衡之术”一直是古代君主常用的帝王术,咸丰皇帝在临终之时也用的是此术。


当时的军机大臣都有: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他们都以肃顺马首是瞻。咸丰皇帝临终之时也托孤于这八位大臣。咸丰皇帝在位时虽然平庸,但在这种布置身前大事的时候自然非常的慎重。咸丰皇帝一边托孤于顾命八大臣,一边给当时的皇后(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各一枚印章(御赏印和同道堂印),所有的谕旨都要盖有这两枚印章方能生效,否则就是假传圣旨。

顾命八大臣和两宫皇太后的相互制衡,这是咸丰皇帝所希望看到的。而咸丰皇帝却将一个曾经叱咤风云且很有能力的人物排除在外,他就是恭亲王奕䜣,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是咸丰皇帝的六弟(同父异母)。


恭亲王不仅治国理政的能力非常出众,远超于咸丰皇帝,而且精通洋务、思想开明,但后来他却与皇位失之交臂(当时的道光皇帝在传位给咸丰的遗诏上特意加封奕䜣为和硕恭亲王)。咸丰皇帝即位后一开始对待同父异母的奕䜣还算可以,让他进了军机处(清朝有祖制:亲王不可进军机处任职),后来因为给康慈皇贵太妃(即恭亲王奕䜣生母)加封皇太后的事情,咸丰和恭亲王两兄弟之间有了隔阂,以至于恭亲王奕䜣被咸丰踢出军机处,在家赋闲了十年。这十年里,奕䜣的内心充满了不甘与无奈,而辛酉政变恰好给了恭亲王奕䜣机会,也成为了奕䜣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2

咸丰皇帝去世后各派的抉择

咸丰皇帝去世后,按照生前顾命八大臣制衡两宫太后的政治布局来看,其实是波涛汹涌,各派势力暗流涌动。


咸丰皇帝在生前的政治布局中最大的漏洞就是少了恭亲王奕䜣的参与,以至于在他刚去世不久,两宫太后就联手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咸丰皇帝去世时,清廷内部可以分为三派势力,分别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两宫太后和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京城派”(在北京和英法联军谈判且与肃顺等人不和的官员)。肃顺是一位很有理政能力和干事魄力的人,但为人专横跋扈,得罪了许多同僚,这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咸丰去世后,他成为了顾命八大臣之首,而恭亲王奕䜣(之前两人就有过不和)与两宫太后(重点是慈禧太后)俨然变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说没有恭亲王奕䜣和慈禧太后,只有东太后慈安的话,这或许可以维持咸丰皇帝生前的政治布局。

两宫太后中,慈安太后虽为正宫,在当时的清政府拥有绝对的话事权,但她对朝政却不感兴趣;慈禧太后虽低慈安太后一等,但对政治有很强的敏感度,更有政治手腕和野心。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京城派”当时正处于“前途渺茫”的状态,因为一旦顾命八大臣彻底地控制庙堂并顺利回京,那他们岂不是要遭肃顺的“毒手”。有心眼的慈禧太后看出了恭亲王奕䜣和肃顺之间的矛盾,于是就极力劝说慈安太后,争取和拉拢恭亲王。

3

拉拢人心的慈禧太后 

强势又精于算计的慈禧太后在避暑山庄遭到肃顺等人的“逼宫”(八大臣集体罢工,致使朝政瘫痪)后,她与慈安太后商量,决定暂时示弱,一面给顾命八大臣加官进爵,以示安抚;一面暗中联系恭亲王奕䜣,商议发动政变的相关事宜。


在肃顺全面封锁承德避暑山庄的情况下,慈禧太后顿时心生一计,她让自己的贴身太监安德海故意犯错,然后便将其驱逐出宫,安德海不辱使命,历经万难找到了恭亲王奕䜣,向他传递了承德避暑山庄的情况以及太后的懿旨。或许是天意使然,正当慈禧太后为夺权犯难之时,肃顺在返京前提出了两路人马分别返京,这一提议让慈禧太后看到了胜利的契机。如果分别返京的话,那就更容易扳倒顾命八大臣,这也是肃顺的一个致命失误。

后来的两宫太后又争取到了和小皇帝提前返京的“优势”,由两位顾命大臣(载垣和端华)护送,这样不仅进一步确立了两宫太后和小皇帝的“政治权威”,更为回京后各个击破顾命八大臣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这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发动“宫廷政变”,在其中她以退为进,展露了她非凡的政治手腕。她还在政变之后,给恭亲王奕䜣的生母康慈皇贵太妃加了谥号,进一步拉拢了恭亲王。

4

顾命八大臣败北

等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回到北京后,恭亲王奕䜣立即进宫找两位太后商讨进一步的行动。慈安太后不善处理政事,一切都由慈禧太后参与拍板和谋定,恭亲王奕䜣则进行具体的部署与安排。


精明强干的奕䜣决定暂时先不要动随行返京的载垣、端华,以免打草惊蛇。之后奕䜣分别部署了逮捕肃顺等其他六大臣的行动方案,还通知了远在蒙古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前来驰援。当时正在赶路的肃顺不知道北京城已经变天了,还沉迷在声色犬马之中,殊不知自己马上将有牢狱之灾。恭亲王奕䜣及其幕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肃顺、载垣、端华等顾命八大臣全部擒获,接着又拿出早已拟定好的“罪名”用小皇帝的名义昭告全国。

对于顾命八大臣的处置,慈禧太后与奕䜣也有自己的考量和顾忌,首犯肃顺确实罪已至死,况且他早已令慈禧和奕䜣十分痛恨,被斩首于菜市口;载垣和端华虽然“情节严重”,但碍于其“亲王”的身份,直接斩首于菜市场有损皇室体面,改判自尽;穆荫、杜翰被流放;匡源、焦佑瀛被撤职返乡;下场最好的莫过于景寿,他是道光皇帝第六女固伦寿恩公主的额驸,被撤职后仍保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后又被重新起用。


这就是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的政治手腕与能力,张弛有度、柔刚并行,政变之前的肃顺、载垣、端华等顾命八大臣由于过于轻敌,小看了恭亲王奕䜣和慈禧太后这个“弱女子”,这是顾命八大臣败北的关键原因之一。奕䜣和慈禧的政治智慧远不如此,政变后对相关事宜的处置更能体现他们高超的治国能力和理政水平。

5

政变之后的休养生息

对于肃顺的门生故吏,如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四川总督骆秉章、湖广总督官文,他们不仅是一方封疆大吏,更是手握重兵。他们在辛酉政变前与肃顺常有书信往来(恭亲王奕䜣派人在肃顺府中查抄了一箱的信件),在政变之后肃顺倒台,他们可以说是吃不好睡不香,害怕清廷怪罪下来。


恭亲王奕䜣面对这种情况,开始也是怒火上头,打算对他们进行清算,但奕䜣身边的谋士、军机大臣桂祥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桂祥以为流血的宫廷政变才刚刚结束,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大动干戈,可能会出大乱子,现在要的是怀柔与休养生息,只要他们不造反,一切都好商量。恭亲王奕䜣一听文祥的建议,他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采纳了文祥的建议。

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还特别注重对洋务的发展,建工厂、造枪炮、办学校,开始融入到世界潮流之中,整个国家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当时有种“盛世中兴”的意味。在“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体制下,清王朝彻底铲除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威胁,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其中对外只发生了一场战争——中法战争,而且中法之间还打成了平手,是晚清唯一一场没有割地赔款的战争。在军事方面,当时的清廷已经有了自己的兵工厂和海军(共建四支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可以说,辛酉政变之后的清廷迎来了三十余年的“安宁”与中兴。


辛酉政变在清末历史潮流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它标志着慈禧太后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两宫垂帘、亲王议政”的局面从此形成,洋务运动也得以轰轰烈烈的展开,后来就有了“同光中兴”的丰厚果实。辛酉政变不单单是一场流血的宫廷政变,它更多的是稳定了当时清廷的政治局面,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张新康,陕西汉中人。海口经济学院摄影系(电影电视创作方向)学生,西乡县作家协会会员、西乡县摄影家协会会员。主打写剧本,业余写诗歌和小说。在网络和纸质报刊发表有文字作品。



审核:刘春生

编审:闫   曙   

责编:周永兰   闫   曙

西乡文艺
呈现文艺佳作,搭建交流平台,传播地域文化,繁荣西乡文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