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音,精神的灯塔
2024年9月18日下午,这是一个阳光明媚、微风不燥的好天气。我满怀着崇敬与肃穆之情,缓缓踏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座凝重的建筑,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守望者,庄重而威严地矗立在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它的每一块基石,都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岁月,散发着深沉厚重的历史韵味。
我悄然走近纪念馆,心中那种庄严之感油然而生。抬头举目,建筑物的线条刚硬而坚毅,仿佛在轻轻述说着当年抗战勇士们的坚定与不屈。大门上方的题字,在阳光的轻抚下熠熠生辉,那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无声的呼唤。
步入馆内,历史的气息如潮水般扑面而来。一幅幅老旧的照片,犹如神秘的时光之窗,瞬间将我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照片里,战士们的眼神坚毅而果敢,透露出不屈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那些年轻稚嫩的战士,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毅然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奔赴生死未卜的战场;而那些饱经沧桑的战士,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在枪林弹雨中坚守着最后的防线,毫不退缩。他们的眼神,似乎穿越了时空,直抵我的心灵深处,让我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陈列的文物,带着岁月的痕迹,默默诉说着曾经的故事。一把把锈迹斑斑的枪支,安静地躺在展柜里。枪托上的木质纹理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金属部分虽布满锈斑,却仍能看出曾经的精良做工。那黑洞洞的枪口,仿佛还残留着战争的硝烟味,让人不禁想象起当年它喷射出的愤怒火焰。枪支旁边,零散地摆放着几枚已经变形的弹壳,它们见证了激烈的战斗,此刻正在诉说着战场上的惊心动魄。这些枪支弹壳,不只是冰冷的武器残留,更是抗战勇士们不屈精神的象征。每一道划痕,每一处锈迹,每一个变形的部位,都是历史的烙印,提醒着我们要时刻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一封封泛黄的家书,纸张脆弱得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破碎。然而,那上面的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着深深的思念与牵挂。有的家书上,战士们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对家人的思念,那歪歪扭扭的字迹,似在颤抖着诉说着内心的不舍;有的家书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祖国的忠诚,字体刚劲有力,透露出坚定的信念。这些家书,是战士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战争背后的柔情与坚定。在我心中,它们是无价之宝,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继续前行,一个破旧的军用水壶映入眼帘。水壶的表面已磨损得失去了原本的光泽,壶盖上的带子也残破不堪。可以想象,在漫长的行军途中,战士们背着这个水壶,穿越荒山野岭,在干渴难耐的时候,喝上一口水,又继续投入战斗。这个小小的水壶,承载着战士们的生存希望,也见证了他们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馆内的一角,墙上悬挂着侵华战犯的画像,他们面目可憎,眼神中透露出残忍与冷酷。这些战犯,是历史的罪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他们的罪行,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耻辱。旁边的展柜里,陈列的是日军军刀。刀身散发着冰冷的寒光,刀柄上的花纹精致而狰狞。这些军刀,曾经沾染过无数中国人民的鲜血,它是日本侵略者残暴的象征。那锋利的刀刃,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战场上的厮杀声和受害者的惨叫声。不远处,一面破旧的膏药旗随意地放在那里,它曾经在侵略的土地上飘扬,带来的却是死亡和毁灭。这面旗帜,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它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
沿着展厅缓缓前行,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那惨烈的战斗场景,通过雕塑和影像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让人心潮澎湃。雕塑中的战士们,身姿挺拔,眼神坚定,他们或冲锋陷阵,或奋勇杀敌,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他们的决心与勇气。影像中,枪炮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硝烟弥漫,战火连天。平型关战役的特写镜头中,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地伏击日军。激烈的战斗让大地都为之颤抖,战士们不畏强敌,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在一个展柜前,我停下了脚步。里面陈列着一双破旧的草鞋,那粗糙的编织和磨损的鞋底,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历程。鞋带已经有些松散,似在诉说着战士们匆忙的脚步。鞋底上还沾着泥土,似乎在回忆着曾经走过的山川大地。他们穿着这样简陋的鞋子,翻山越岭,穿越枪林弹雨,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义无反顾地前行。在我看来,这双草鞋虽不起眼,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代表着抗战时期人们的坚韧与顽强。
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位位英烈人物。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壮烈牺牲。他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赵一曼女士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始终坚贞不屈,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信仰的坚守。还有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这些英烈人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远敬仰的英雄。
走出纪念馆,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那一段历史,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心中。它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传承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敢地面对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仿佛在给予我们力量。我回头望去,纪念馆依然庄严肃穆,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作者简介
刘义昌,陕西汉中人,网名牧河.丑石,一个来自茶乡水城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曾在《天汉诗词微刋》《诗文艺》(副刊)《翰墨诗词驿站》等诸多平台发表过多首古体诗和现代诗歌。
审核:刘春生
编审:闫 曙
责编:闫 曙 周永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