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鑫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犹如夜空中的星星熠熠生辉,那便是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陕西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弘扬好、守护好、传承好、践行好延安精神,我们责无旁贷,更是我们莫大的荣光!在我的家乡中国最美茶乡——西乡,勤劳朴实、英勇果敢的茶乡儿女用实际行动传承延安精神,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在西乡有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马鞍堰,它可以与蓉城都江堰媲美,不输林县红旗渠,被誉为“西乡的红旗渠”。马鞍堰从1958年冬开工修建,到1973年3月完工,十五载峥嵘岁月, 在长达40多公里的马鞍堰修建工地上,热闹非凡,父子兄弟齐上阵,新婚夫妇相勉励,扛着洋镐,拿着铁锹,凿顽石,修沟渠,隆隆炮声响彻苍穹,红旗高高飘扬,震撼了莽莽大巴山,“未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茶乡儿女有志气、有骨气,不怕苦、不怕累,心中有一个坚定的必胜信念: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定要将马鞍堰修建成功,福泽桑梓后世子孙,正是凭借这股韧劲、闯劲、牛劲,马鞍堰横空出世,“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只有当年亲身参与建设过的劳动者,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滋味: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物质条件匮乏,修沟渠谈何容易,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心血?在这项西乡儿女用血汗修建的马鞍堰工程中,先后有20多人牺牲、60多人受伤致残,更有十万工农干群的身影,这其中不得不提一个名字:中共九大代表——马家才,西乡县第一个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的人物,这是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名字,很多人知道马家才,是因为毛主席对西乡县杨河坝乡做出的光辉批示,其实在马鞍堰的修建过程中,马家才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亲自参与劳动,充分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质朴的情怀和优良的作风!十五年的修建史是一部光荣的奋斗史,是茶乡儿女践行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华美乐章,弹指一挥间,五十年过去了,如今马鞍堰依然造福着我们,它静静地蜿蜒在苍茫的山间,彷佛在诉说着……
进入新时代,茶乡儿女更是传承着延安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各行各业都为西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和美西乡的图卷正徐徐铺展开来,西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稳定是无数政法战线同志牺牲付出的结果,史礼海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史礼海”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名字,但就是这个名字却温暖了整个茶乡大地,在2024年4月10日22时许,在处置警情中,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时刻,史礼海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刺向群众的利刃,群众得救了,史警官壮烈牺牲了!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史礼海短暂的生命虽然定格在33岁,但是他的英勇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让我们难以忘怀,他是人民的忠诚卫士;他是百姓心中的大英雄;他更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警察;英雄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礼海为了人民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一个“史礼海”倒下了,千千万万个“史礼海”跟着来了,夯实思想根基,筑牢忠诚警魂,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忠实信仰者,他用生命和热血对“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做出了最好注脚,更是对延安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模范践行!
延安精神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值得我们慢慢品读,它更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需要我们潜心挖掘,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社区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领悟延安精神内涵,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校准前进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用心用情干好每一件为民服务的小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做好对延安精神的宣讲,让延安精神的光芒照耀茶乡大地!
(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审核:刘春生
编审:闫 曙
责编:周永兰 闫 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