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自然基金放榜,有粉丝没有中标很郁闷,发消息咨询:
我有8篇SCI文章,而且项目也是紧跟科研热点来报的,结果还是落榜了,难道现在都这么卷了吗?
小A,一线城市三甲医院消化科,平时看各大公众号推文很多,作为一作和共一发了8篇文章,对科研有自己的独到理解,虽然是第一次申请青年项目,还是信心满满,结果却是落榜……
一开始我也很奇怪,后来了解具体情况后是这样:
8篇SCI文章中,2篇是临床研究:1篇Case report,1篇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
6篇生信分析:结直肠癌预测模型2篇,胰腺癌模型2篇,胃癌模型1篇,还有1篇是孟德尔随机化。
4篇是在3分以下的,2篇是5分以下,还有2篇是5-8分的;
主要是综合性期刊,其中F系列上的有3篇,而且2篇还是一个期刊,没有小领域口碑内较好的期刊;
细胞死亡相关预后模型的建立(3篇),2篇是单个基因的分析和验证(只做了肿瘤的细胞表型),孟德尔随机化做的是某个饮食因素与胃癌的关系。
因为3篇文章跟细胞死亡有关,于是挑选了比较热的“铜死亡”; 分数最高的文章是做胰腺癌的(虽然是F系列),所以选了胰腺癌转移作为临床问题; 机制上,从文章里面挑选了一个基因S,在胰腺癌里面没有报道; 最后担心内容太简单,就加了一个组蛋白乳酸化修饰。
所以最后的框架是:组蛋白乳酸化激活基因S抑制的铜死亡促进胰腺癌转移的功能机制研究。
小A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1. 虽然文章看起来很多,但是研究主题比较散,缺少代表作,没有就特定的临床问题或者领域、方向开展相对集中的研究;
2. 文章多数是类型单一的生信分析,每篇文章都缺少较为系统的研究,会导致专家认为申请人只是在“水”文章,而不是解决特定科学问题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另外,某些期刊的口碑也会影响专家对申请人的印象;
3. 过于追求热点,热点代表的是研究趋势,如果没有相关前期基础,并与临床问题有很好的结合,一味蹭热点只会适得其反;
4. 最后与肿瘤口的申报竞争太激烈有关,别说8篇文章了,手持10几篇文章、有10+中科院一区研究的申请者拿不到项目的也大有人在。
最后,小A这样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我们需要说的是:
如果你还有时间和选择,一定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以后的科研标签是什么?
也就是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梳理科研成果:从什么领域(角度、方向)做了一系列研究,发现了什么;而不是发了多少篇SCI文章,总影响因子多少;
坚持自己的研究,做出延续性的积累来;按照现在这种趋势,热点是追不过来的,可以了解科研趋势,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前期积累来。
最忌一味蹭热点,把自己的特色和思考都丢弃了,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如果大家有基金申请或者课题思路上的疑问,可以联系我们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