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国自然评审意见出来,就会有很多申请人对专家评审意见非常不认同,除了几个原因(比如专家不负责等)外,有不少申请人对评审意见可能都看不懂,还有一些看明白了,但是对专家提出的问题会很“意外”。其中有个很重要的问题:申请人和评审专家一项申请书的看法最主要的差别在哪里?也只有了解了这些差别,才能有目标性的去设计本子里面能让专家“眼前一亮”的环节,并在一开始就能归到A鼓励资助这一类中,下面我们展开说。
一、不要默认发文章的逻辑一定适合申请基金
先前我们在国自然专家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发文章的方法有N多种,但是报项目则完全不同……专门说过这个观点,简单来说就是:这跟创新性和学术水平无关,跟展现形式有关。所以有很多学生或者年轻医生写的本子,学术上没有问题,发文章也没有问题,但不符合国自然专家的评审标准:这种情况最好能拿到B,几乎不可能拿到A。其实每年都有非常多的人因为这个原因拿不到。大家一定要清楚明白这个道理:发文章的道路很多条,但是国自然基金评审的框架在那里,除了成熟认可的2-3种方式外,其它方式很难被认可。
二、除了身份外,申请人和评审专家看本子最大的区别是—高度不同
由于一个项目申请人通常要准备几个月时间,有很多时间是在准备项目中的具体内容,比如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准备预实验和准备研究内容等等,实际上一个本子大致完成后,同行专家是一眼就能判断出来“A希望非常大”、“C肯定不行”和“B中等水平”,可能大家看(评)本子太少,对一个项目的“整体观”没有概念,但才是专家视角看到的。
所以有的申请人很纠结的细节问题,在专家那里大概率不会提出来。反倒是专家看重的问题,在申请书中没有重点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申请人与专家在项目的“研究价值”、“创新性”、“方案逻辑”、“前期积累与基础”等关键问题的认识上“不同频”,这才是申请书得不到认可的关键原因。
三、科学问题属性和关键词的选择
由于科学问题属性选择的原因(对应基金评语模板),“原创探索类”更看重创新性,而“目标导向类”更看重临床价值,因此选择要根据项目情况选择科学问题属性。据我所知,有的医院科研科推荐大家优先选择原创探索,其实不能这么武断推荐的,如果非要选一种相对比较保险的方式,其实“目标导向类”更合适一些(医学研究以解决某个临床问题为目标)。
如果是“目标导向类”项目,在本子撰写的时候要突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尽量不要用纯基础的问题叙述逻辑去写,虽然国自然是基础项目,但机制、热点等只是解决临床问题这个目的的切入角度和策略,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吃亏:虽然选的是目标导向(即使是原创探索),立项依据的内容都在围绕“热点、机制、通路”写,反到是临床问题基本不提或者与临床问题的联系不足,这样导致申请人重点关注的创新点与评审专家看重的临床问题不能很好对应。
简言之,不管是研究价值还是创新性,申请人、评审专家(关键词)、科学问题属性三者要对应,这是关键策略的问题。
四、申请书中有没有你精心设计过、打算让专家“眼前一亮”的亮点?
国自然提升中标率的关键策略是:以正合,以奇胜。既然明确了哪些地方是评审专家的关注点,就要在这些关键点上动脑筋,“有目的性”的设计让专家“眼前一亮”的地方。既然要“眼前一亮”,标准就是“很突出”:
最后,以上前三个策略能让本子不出方向性问题,而最后一个是加分项,如果真能把这四个策略用好,申请书基本是没有大问题的,而且专家的第一印象会非常好,只要前期基础不是太差,B是基本有保证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