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静能生慧”。意思就是说,在平静安逸中增长智慧。
看似简单的事情,为何成为当下许多人很难做到的事情呢?答案只有一个:心乱了。
不论哪个年龄阶段,当你感觉“诸事不顺”时,别忙着怨天尤人,让自己安静下来,一切都将好起来。
01
心无杂念才能“静”,才能行稳致远。
《菜根谭》中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庄子》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梓庆的木匠“削木为鐻”。鐻是一种钟架子,梓庆能把这个钟架子上的猛兽雕刻得栩栩如生,宛若鬼斧神工。因为手艺过硬,梓庆声名远播,于是鲁国国君便召见他,问他其中的奥妙。
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诀窍?不过他还是告诉鲁君:我准备做这个鐻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气力,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在斋戒过程中,梓庆首先忘记了“庆赏爵禄”。五天后,梓庆可以忘记“非誉巧拙”,到了第七天,梓庆已经达到了“浑然忘我”的状态,甚至连自己有“四肢形体”都忘了,心如止水入山寻找木材。
因为内心平静,梓庆总能找到最合适的木料。将其带回后顺着其纹理造型随后一加工,就是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由此可想而知,求学最需要“静气”,“做事”需要“静心”。
在学校,每一堂课上,总有人全神贯注,思绪跟随老师的指引点拨,而让自己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学会举一反三。有的人,看起来很认真,实则已经“走神”了,如同小学时学过的《小猫钓鱼》,心思全然在课堂之外。
而自习课,若无法静下心来,那些带着难度的题目,则如同凶神恶煞,让人不敢靠近。而一旦凝神静气,则无往而不胜:不会想着喝水上厕所、不会想着同桌讲的悄悄话,更不屑于关心班级“新闻”。
当一个学生能够安心坐在书桌前,沉浸式阅读、做题,便走上了“学霸”之路。
如同那则故事所讲的:父亲掉了一块手表,怎么都找不着。儿子却在父亲气冲冲走出家门后,静静地聆听,听到了手表分针秒针转动时发出的细微的滴答声,循声而往,一下子就找到了。
所以,那些安安静静读书的人,其实,已经在书山题海中鏖战了太多,那些能让自己心浮气躁的、让自己望而生畏的重点、难点,都已经被狠狠地踩在脚下了。
02
胸有大志才能“静”,才能百折不回。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年轻时住在南阳的隆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在耕作之余,他博览群书,深入研究政治和兵法,并和很多名士成为好朋友,相互研讨学问。
他志向远大,心境淡泊,在乡村宁静的环境中,他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本领。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成为刘备的军师,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六次北伐曹魏,但都没有成功。最后,诸葛亮病死在军营里。
诸葛亮晚年写下了著名的《戒子篇》,文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诸葛亮用一生的行动告诉人们,不论时代如何喧闹、人心如何浮躁,拥有远大志向、涵养大智若愚的静气,总能让短暂的一生,闪烁出最耀眼的光彩。
当下,很多人学习疲惫,工作被动,生活不思进取,究其根源,是失去了目标,对于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抱着一种“无所谓”或者“得过且过”的心理。
因此,想要改变自己当下不尽如人意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生活状态,最要紧的,就是点燃心中的梦想,并为之拼尽全力。
如同运动员去备战奥运会,想要赢取金牌一样,把远大的、模糊不清的目标变成具体的、每天都能实现,且必须要完成的,整个人才会被调动起来,才会赋予每一个时间段充分的学习内容、想要达到的学习效果。
当一个人开始让言行举行都围绕某个目标而转动时,种屡败屡战的专注和韧劲,本身也就成为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03
说到就做到才是“静”,才不会半途而废。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从赤道和北极,而是说到和做到”。
的确,说一句“我会的”,太容易了,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太难了。因为,学无止境,学个皮毛和学到精髓,完全是天壤之别。
《列子·汤问》中讲述了“薛谭学讴”的故事:
从前,有个叫薛谭的年轻人,跟着歌唱家秦青学习唱歌。他学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没把秦青的技艺真正学到手,就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于是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拦他,而是亲自把他送到城外的大道旁,和他饮酒话别。
临别的时候,秦青轻轻地打着节拍,唱了一首十分动听的曲子。那美妙的歌声震撼林木,响彻云霄,连飘在天上的云彩也停住不动了。
薛谭没想到世上还有如此优美的歌喉,他听得入了迷,这才知道自己学到的东西太少了。他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提回家的事了。经过勤学苦练,薛谭最终也成为一位优秀的歌唱家。
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半途而废,那就只像薛谭一样,在真正的高手面前自愧弗如。
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也就在于此。
真正成功的人,总会多问个“为什么”?总想搞清楚“来龙去脉”,总想要“对标”,以检验自己所学是否最为规范、标准。
因此,如果你还在为自己为何无法出类拔萃而懊恼时,不如反省一下,是不是学到了极致,做到了极致?
04
结束语:
每天一睁开眼,只要我们不留神,便有海量的信息进入我们的眼帘和大脑。
因为,获取信息的途径太便捷了,如果无法控制自己,沉溺于短视频和图文消息,那么整个人都有一种被吞噬的感觉。
所以,我们更需要静下来,哪怕身处信息泛滥的环境,哪怕周围有那么多诱惑,都要学会涵养静气,坐下来,便如同一本书,自带沉稳和内敛;站起来,便如同一座山,厚实且坚定,躺下去,则成为一条路,踏实且平整。
静下心来,不要等明天,最要紧的,就是从现在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