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会说话”是一生的修行

文摘   2024-07-13 17:57   湖南  
职场上,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会干活的,不如会说的。”
学会“好好说话”、“说正确的话”“说让人舒服的话”成为一生必须要面对的修行。

01
丰厚的学养,是“会说话”的根基。
同一句话,“会说话”的人,总能规避“说错话”的风险,将一句“咒语”变成“吉祥话”。
《晋书 裴楷列传》中记载这样一个“机智”的故事:
晋武帝即位时,用抓阄的方式来预测一下自己的王朝能够存在多少代,结果竟然抓出了一个“一”字。这就是说,晋朝只能存在一代。
面对如此隆重的场面,这是何等令人不悦而尴尬的事啊!
而宰相裴楷则不慌不忙,用老子曾说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为天下贞”的名言,瞬间就化解了尴尬局面,使君臣皆大欢喜。
裴楷之所以能解释得合情合理,就在于,他是一个大学问家
裴楷出身著名世族“河东裴氏”。河东裴氏是中国古代一个以河东郡为郡望的裴姓士族。魏晋之际,河东裴氏与琅琊王氏同盛于一时,当时人称有“八裴八王”,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到
裴楷年少时就十分聪慧,小小年纪就有了不小的名声,擅谈《老子》、《易经》。成年后气度高雅,风采神韵,英俊清朗,仪表出众。且他博览群书,特别精通理义,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也正因如此,裴楷步入仕途,也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明智保身,得以善终。
诚如古人所说:“一言折尽平生福。”说话谨慎实在是修身的关键。
因此,处在职场上,我们不仅要在平时善于观察,学些他人的“能说会道”的技巧,更要注重勤于学习,用丰厚的文化和知识充实自己。
只有掌握了讲话的艺术,才能在恰当的时机转忧为喜,化腐朽为神奇。

02
高度的责任感,是“会说话”的动力。
人们多半有这样一种体验,为了达成某个目的,总会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不仅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还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让人不得不认同。
《曹刿论战》中,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物,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见义勇为的平民知识分子
首先,他千方百计进见鲁庄公,坦诚地阐述自己的作战观点,是出于“为民”:他认为为官者只会自谋,并不能一心一意地关心国家的存亡,而自己是懂得民意的,其次是他有一套应战的“谋略”。
正因为出发点是为国为家为民,他才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不卑不亢,不急不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条分缕析,引导鲁庄公从“为百姓尽心办事”来对待这场战争。
首先,曹刿引导鲁庄公认识到只有民众信任,得到百姓支持,这才能保证战争取得胜利。
其次,在战场上,曹刿竭力让鲁庄公采纳自己提出的正确的战术主张: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的智慧与担当,千年之后,依旧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让人肃然起敬。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就是对整个国家最大的贡献。
因此,当我们身边时常充斥种种消极、戏谑、无厘头的言辞时,那股子傲慢不屑、胸无点墨、毫无追求的戾气也喷涌而出,此时,不妨闭目塞听,不妨发出自己正向、积极的能力,那就是从说好每一句话开始。
而这份中规中矩的言辞,那份透露着“不服输”的劲头的措辞,终会将自己与“得过且过”的人生分离开来,终会为自己赢得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03
勤于反思,是“会说话”的速成之道。
没有谁是天生的好口才,真正“会说话”的人,也曾多次品尝过“信口开河”带来的尴尬,甚至是挫折。
就如同在职场上,上级批评教育下属,总不会一张嘴就“劈头盖脸”骂一顿,而多半会找出对方的优点,一番表扬之后,才继续“摆事实、讲道理”,讲到最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事不对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现代文就是说: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应该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那般对待别人。”
当一个人开始意识自己“口不择言”,极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开始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说话方式、语气语态,并愿意为曾经的“恶言”而向对方道歉时,属于这个人的更好的时代就来临了。
比如,在亲子关系中,一旦父母不再高高在上,摒弃“命令式”的交流方式,而是学会以倾听者的姿态、以求教者的姿态与孩子“平等对话”,或许就能慢慢融化亲子关系的“坚冰”。
在职场上,学会“不动声色地夸人”和“绵里藏针地反驳”,才能让自己既有强大气场,又不失大家风范。
懂得在“说错话”后及时地反思、总结,下次一开口时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一点点地修正,总会在某一天,实现华丽的转身。

04
结束语:
古往今来,多少人凭借着“会说话”为自己迎来了“逆天改命”的机会,也因为“会说话”,而成就了不一样的传奇人生。
所以,不妨从当下开始,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应当学着“好好说话”。不要怕太晚,只要开始改变,一切就都会越来越好。

如风轻似云淡文苑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