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被认同、被肯定、被尊重,是最真实的人性。
就如同现实生活中,不光小孩子爱听表扬的话,大人也是一样。
但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如愿。
有人因为类似于“扶不上墙”的阿斗而被人轻视,有人却因为类似于屈原的“过于高洁”而遭到诋毁和打压。
所以,杨绛先生说:“无论你活成什么样子,都会有人说三道四。”
对此,她给出的建议是:“保持一份平和,淡然,快乐的心态,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人生最好的生活方式。”
01
不恼怒,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个人不被待见时,眼里看到的多半是是他人的鄙夷和不屑,耳中听到的,大多是冷嘲热讽和诋毁污蔑;境遇上,则处处面临排挤、打压以及“莫须有”的种种“罪状”。
沉不住气的人,便如同飞蛾扑火一般,急切地想要“自证清白”,不惜“以卵击石”,结果大概率是以惨败而黯然离场。
真正厉害的人,对此不恼不怒,随时就分,随遇而安,如同蚌壳孕育珍珠,在粗鄙的环境中不断磨砺自己,最终成为闪闪发光的人。
如同大词人苏东坡,他一生被贬三次,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偏远,且不说自然条件有多险恶,那种心理上的打击更甚,但他却以此成就“平生功业”。
初到黄州,苏轼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黄州,惊魂未定的他“拣尽寒枝不肯栖”,表明了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绝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为了养家糊口,苏轼带领全家老小开荒种地,在刀耕火种中,渐渐褪去了士大夫的天真,多一份农人的沉稳,苏轼成为了苏东坡。
“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他将自己定位为寻常百姓,与田舍农夫为友,开始“自喜渐不为人识”。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他在寻觅美食、制作美食中疗愈自己。
“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他仍旧心系百姓,与僧人道友合作,开展救助女婴行动,着力改变陋习。他还利用自身所长,开展诗文教育,以文化民;他对劳动者充满同情,在遭遇天灾导致欠收时,写下“但令人饱我愁无”。
不管到哪里,他都想方设法安顿好自己,并继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在他看来,那些人生的风雨不过最是寻常,“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语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与小人,实则是一种修为,每个人身上兼而有之。
当一个人目光短浅时,所表现出来的便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且因为只能看到近处,便常常觉得都是他人亏欠了自己,于是生气、怄气、斗气便是他们的日常写照。
当一个人开始懂得“风物长宜放眼量”时,便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域,而是用用尽一生,去成就那个理想的自我,不断磨平那些突兀、那些傲气、那些浮华,最后,只留一副傲骨,养一身浩然之气。
02
不懈怠,其九死犹未悔也。
不被待见最常见的原因,一种是技不如人;一种是鹤立鸡群、不同流合污,还有一种是德不配位。
任何一种情形,想要赢得众人的认可,都需要自警自醒,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不懈。
孔子的弟子子路,原本是个城乡结合部的“无业游民”,是个被人瞧不起的“野人”,《史记》中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意思就是说:子路性格粗鲁,勇猛好斗,喜欢张扬,整天戴着公鸡尾羽制作的帽子,腰间挎着野猪皮装饰的宝剑,招摇过市。还曾经欺凌过孔子,但经孔子的礼乐教导后被感化,子路改穿儒服拜孔门之下。
由于长期在孔子门下耳濡目染,子路的“勇武”秉性虽不改,但因为直率果敢,一直陪伴在孔子身边,护佑其安全,渐渐与孔子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也因忠勇仁义成为了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晚年感觉到文化衰颓的振兴以及社会风气的挽回,犹如海上仙山,可望而不可及。便萌生“隐退”的想法,并提出要子路作伴,子路很是高兴,但孔子很快又给他泼冷水,说他太暴躁、太过偏激了。
这段有趣的对话被记录了下来: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路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礼者、一个儒者。
子路文武双全,吸引了卫国大夫孔悝的关注,孔悝也是孔子的门生,是卫国的权臣,子路后来成为孔悝的家臣。
但不幸的是,孔悝卷入了卫国政变,众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子路却只身赶回卫国平乱,最终被砍成肉酱。
这中间有两个细节特别打动人:
一个是,子路在回城的路上碰到同学子羔,子羔劝他不要去送死了。
子路回答:“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意思是说:我吃的是孔悝的饭,他现在有难了我一定要去解救他。
另一个细节:子路在赶回卫国平乱,身受重创后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正是在捡帽子、正衣冠过程中被杀,死后被剁成肉酱。
子路之所以“向死而生”,正冠而死。正是“不懈怠”地学习儒家学说的结果,他早已经将孔子教诲一种信仰,誓死捍卫。
子路惨死的消息传来,孔子非常难过,在庭院里涕泪滂沱,悲痛欲绝。
此前,孔子对饮食的讲究近乎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子路死后,他再没吃过一口肉糜,甚至都不想看。
转过年,孔子便去世了。
子路得遇孔子,开启了他由“野人”进化为“文人”的奇遇;孔子得遇子路,锤炼了他在“有教无类”上的有益探索。
当原本两个相互不待见的人,渐渐成为生死之交,他们的人生都因各自的坚持而诞生了别样的精彩。
很多时候,当我们不被周围人待见时,不妨学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错误、改正不足,努力朝着那些优秀的人靠近,对标他们来提升自己,最终,让自己
03
结束语:
人生不被待见时,正是弥补不足的最佳时期。
此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正视自己,直面缺点。尔后,虚心改正,向光而行。
人生的逆袭便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