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可是,在面对这几种老年人是,最好的相处方式是“敬而远之”,不需要共情,也不需要恭顺,当个陌生人,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01
对于“过分吝啬”的老年人敬而远之,才能摆脱“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勤俭节约是老年人最鲜明的标识,这本是一种美德,但很多人老年人却节俭过度,达到了一种“过分吝啬”的境地,不仅自己过得不好,让身边人也倍感为难。
我的外婆已近90高龄了,但身板依旧硬朗,仍然可以帮忙洗衣做饭、挖土种菜,说话的嗓门也很大,凡事都操心,一副“宝刀未老”的大总管模样。
按理说,她早应该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了。但她却比年轻人还勤快,用她的“以身作则”让晚辈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她每天五点起床,六十多岁的舅舅舅妈也就要跟着起来了,田里的庄稼、地里的蔬菜,没有哪家有他们打理的那么好,即便村里大部分人已经不种地、也不种菜了。
因为外婆还继续“掌勺”,烧柴火、做早饭,两个小时之后,舅舅舅妈从田地里忙活回来,将他们的两个孙子喊醒、洗漱,匆匆吃过早饭,一个送孩子上学,一个去打临工。
外婆便又一个人收拾家务,准备午饭。只为舅舅舅妈回来就有口饭吃,吃完又继续去做工。
到了晚上,为了给两个孙子们改善伙食,舅妈才会从外婆手中抢过“锅铲”,做点小孩子爱吃的菜。
外婆一整天都很忙,舅舅和舅妈也在外忙,舅舅舅妈的儿子媳妇也不便待在家里,去外地打工了,只是,原本属于他们的养家糊口的重任他们已经习惯了由父母顶着,一年到头,只管他们两个人吃饱,其余一概不管。
由于外婆的能干,整个家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舅舅舅妈已经习惯了,但他们的儿孙却对这种“勤劳”心生反感:因为凡事都有外婆兜底,他们的日子混一天是一天,两个正在上学的孙辈,因为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更加沉溺于电子产品。
外婆在劳累之余,便是向她四个出嫁的女儿叫屈:孙辈们不争气啊!
大家都劝外婆要学会“放手”:别再为了赚钱贴补家用,冬天去挖笋,春天去扯小笋,一年四季跟着舅妈去种菜卖;别再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还强撑着包揽所有家务;别再以疼爱孙辈为名,将省吃俭用的养老钱给他们买衣买鞋买零食,别再苛刻自己,餐餐吃剩饭剩菜.....
可这些,都成为外婆和大家闹矛盾的缘由,久而久之,谁都不愿意多说一句话了,更不愿和外婆亲近了,唯有她生病了,住院了,大家才开开心心地送她去医院,因为,那样,才能理所当然地让她休息一下,也让所有人都“松一口气”。
外婆的爱,太浓烈太厚重了,让每一个想要亲近她的人,感到窒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02
对于“视财如命”的老年人敬而远之,才能避免被算计。
很多老年人,因为经历过穷苦的日子的磨难,对于钱财总是看得很重,一辈子只为了赚钱,然后再当个吝啬的“守财奴”,哪怕给人以“爱财如命”的糟糕印象。
《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哲宗时期,宇文昌龄奉命出使契丹,皇城使张璪也要求参加使团。当时,由于张璪已近迟暮之年,岁数偏大,枢密院长官们不想让他去。没想到张璪苦苦哀求,要求务必参与。按照惯例,只要是因公出使死在契丹的,死后朝廷都会在原官职级别上提高等级赐予封号,契丹方面也会给予一定数量的丧葬费。
于是,使团出发后,张璪不顾身体老朽,饮食上百无禁忌。甚至喝冷水的,吃生食,宇文昌龄劝诫他也不听。等进入契丹境内,张璪更加变本加厉,饮食混乱。宇文昌龄害怕了,禁止后勤人员再向他提供“危险食品”。于是,张璪大骂宇文昌龄,认为他多管闲事。经过这样风餐露宿一折腾,张璪果然发病。但他却拒绝吃药,而采取“自然疗法,”放任自流,听天由命。十余天内,三次发病又三次好转。没想到,最终,还是活着回来了。
张璪是个官员,家里并不缺钱。但为了换取一点抚恤金,他甘愿一心寻死,想要拿老命去换。
虽然张璪一路上生冷不忌、拒绝药粥,受尽自我折磨,竟然“三病三愈”。这种“要钱不要命”的做法,成为了千古笑谈。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如同张璪一样的老年人,他们并不缺基本的养老钱,却总想着能多赚一分是一分,不顾儿女的阻拦,甚至不顾医生的劝阻,“能动的时候就一定要动”,各种体力劳动、各种补贴家用,却常常因小失大:毕竟年岁大了,一不小就会受伤,或者引发疾病,很快让身体健康陷入恶化的状态,令人无比惋惜,也无比懊恼。
03
对于“趋炎附势”的老年人敬而远之,才能避免被“带节奏”。
有人吹牛吹了一辈子,到老了,还喜欢仗着“老资格”,到处刷“存在感”,渴求“被关注”、“被肯定”。
他们做法,与《玉堂丛语》的这个故事如出一辙:
林逋是宋代大隐士,品行高洁,名声极大,但一生未婚,被赞为“梅妻鹤子”,去世后被谥为“和靖先生”。然而竟然有人自称是他的十代孙,前往拜访寻亲,妄图借着“沾亲带故”以博取名声。
当下,很多老年人,也喜欢做这样的事情,他们虽然退休了,还时常打着“文化交流”“专家座谈”的幌子,参加各种所谓的“高端局”,将自己的“陈词滥调”当作“宝典秘笈”,依旧大言不惭地讲着。
更常见的是,他们总会与年轻人“回忆当年勇”,一番交谈下来,年轻人的父辈、祖辈都成为他们的好兄弟、好哥们,其目的,就是要年轻人想当然地尊重他们,照顾他们。
当然,如果面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他们的“倚老卖老”便体现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端着架子摆着谱,拒人于千里之外。
面对这种“趋炎附势”的老年人,最好的办法是绕道而行,多说一句,都无疑是惹祸上身或者是自取其辱,学会远离,才能让自己免于被“带节奏”,才不会沦为他们彰显自己优越感的“棋子”,才能避免又一次稀里糊涂地当个“工具人”。
04
结束语:
《道德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说:美名和生命哪个更值得亲近?生命和财富哪个更值得重视?获得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个更有害处?所以说过分的吝啬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破费,过多的聚财反而会招致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平安。
人老了,如果不懂得知足,不懂得适可而止,便会陷入一种“贪得无厌”的境地,哪怕其出发点是勤俭、是好学、是求平安,往往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厌烦和窒息。
与这样的老年人相处,多说无益,远离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