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至1857年间,法国《巴黎杂志》上连载的一部小说轰动了文坛,同时也被司法当局以“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为由,传唤作者到法庭受审。
这位作者就是福楼拜,这部小说就是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审判的闹剧最后以“宣判无罪”告结束,而隐居乡野、藉藉无名的作者却从此声名鹊起。
这部小说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是因为主人公爱玛这一形象颠覆了当时很多人的观念:一个已婚女人两次婚外情,借高利贷支撑奢华生活,最后服毒自尽,这些“颠覆三观”的剧情,即便放在当下,也依然让人唾弃不已。
重温这部经典,才发现,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包法利夫人的影子:一个人一旦被欲望和妄想裹挟,便陷入了无底深渊;一个本就平凡却自命不凡的人,尝试“改天换命”却步入歧途,便是一场走向毁灭的灾难。
01
人贵有自知之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据说,作家福楼拜写这部小说,源自一个真实事件:
1848年,鲁王报纸报道了一条社会新闻,一名叫德拉玛尔夫人的女士因与人私通,暗地里借债,结果债高如山陷入困境,加上第二个情夫与她绝交,于是服毒自尽了。
值得注意的是,德拉玛尔夫人的丈夫也是医生,她也是因看不起自己的丈夫而出轨。
在小说中,包法利夫人爱玛的遭遇与德拉玛尔夫人如出一辙,只是更具有戏剧性和典型性。
爱玛出生在一个富农之家,母亲早逝,父亲很疼爱她,13岁就送她去了修道院学习贵族化生活。
可谁曾想到,正是在修道院埋下的那粒贵族生活种子,让爱玛脱离了现实生活:她幻想自己能遇上贵族公子,过上流社会的精致富足生活。
但命运却只给她赐予了平凡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先生。
其实,就算放在今天来看,包法利先生的确是个不错的结婚人选:老实、勤劳、专一,无条件信任老婆,收入也还过得去,除了不太懂“浪漫”。
所以,当老父亲送女儿出嫁,他觉女儿能有这样的归宿,九泉之下的妻子也会知足了。
如果爱玛懂得知足,这一辈就当个闲散太太,也定会羡煞旁人。毕竟,在乡村,医生救死扶伤,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真正的“浪漫”,是所爱之人眼里心里都是你,且甘愿为家庭付出所有。
但在外人眼中的闲适、安逸、小康,正是爱玛不满足一切的起点,她看不起丈夫每天围着“脏兮兮”的村民转,她丝毫不尊重丈夫为医学事业做出的努力,她只感到空虚、无聊和烦闷,哪怕生下了女儿,她也没有把心思放在女儿身上,她对自己拥有的幸福视而不见,并千方百计地想要追逐她想要的生活。
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也就开启了她的自我毁灭之路。
02
正确的爱情观,是婚姻幸福的基础。
爱玛之所以沉醉幻想,痴迷于所谓的“爱情”,以及“精致”的生活,与她畸形的爱情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电影中,导演刻画了越来越打扮时髦、看上去贵气十足的爱玛,刻画了她把出轨当作爱情,把欲望当作理想的种种愚蠢行径。
在原著中,我们能够找到其中的根源:
少女时期的爱玛在修道院毫无辨别地读了大量劣质的小说,这些小说中所写的,无非是“恋爱、情男、在偏僻的小屋里晕倒的落难贵妇、幽暗的森林、心灵的纷扰、盟誓、饮泣、眼泪与吻、月下扁舟、林中夜莺,还有男人,一个个勇猛如雄狮,温顺如羔羊,人品盖世,总是衣冠楚楚,哭起来涕泪磅礴......”
情节基本上都是霸道总裁爱上平民少女或者灰姑娘和王子结婚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当下依旧泛滥,很多人依然沉迷其中。
这也直接导致了,爱玛分不清何为真正的爱情,以及谁才是值得相守一生的爱人。
因此在跟乡村医生包法利医生结婚之后,爱玛看不到对方身上有丝毫满足自己对爱情向往的“点滴之举”。失望之余,她继续订购了一些当时盛行的拜金主义杂志,一字不漏地阅读,包括贵族演出、赛马、茶会等,想象自己在上流社会的豪华生活。
当然,越是看得多、想得多,她就渴望变成现实,并不惜“以身试法”,一步步沦为欲望的奴隶。
所以,爱玛给予世人的警醒是:不管女人还是男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那种所谓的“你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其实,在任何时代,都只是一种幻想,真正的爱情,是“你很优秀,我也不差”,恒久的婚姻则是“两个人始终能够望向同一个方向”。
这一点,越早明白越好,才不会陷入“爱一个人就是愿意为她穿过几条街道去买早餐;爱一个人,所以愿意无条件地倾尽所有”的误区里,错付了满腔真情。
如同爱玛对她的情人,也如同乡村医生包法利医生对他的妻子爱玛。
03
真正的浪漫,是双向奔赴的欢喜。
《包法利夫人》如同一个解剖手术,展示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如何在女主角爱玛的“作死”和男主角夏尔的“不作为”下彻底毁灭的过程。
爱玛为了满足虚荣心,借口去城里学习钢琴,愈发大胆与情人幽会,即便在在失去第一个情人罗尔夫所谓的“爱情”后,还得了一场大病,仍旧没有丝毫反省。转头,又陷入了第二个情人莱昂的“爱情”中。
她毫不吝啬花着丈夫辛苦赚来的“小钱”,给自己置办华服,租豪华马车,住豪华宾馆,大手大脚给情人买礼物,哪怕因此要靠着卖掉房子,借高利贷贷度日。
直到,警察要查封她的家,她才醒悟,自己彻底玩完了。
而她善良的丈夫包法利医生一直在无底限的在包容着她,无论太太购买什么,他总是默默买单。只是他还不知道,有些事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了。
最后,他们迎来了一个家庭的悲惨结局:
走投无路的爱玛,选择了服毒自杀。
她的丈夫包法利医生也因为对她的思念,没过多久也病死了。
而他们的女儿,在失去父母以后,也是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还不到十岁,就被送进工厂做了童工。
爱玛追求的“浪漫”,如同海市蜃楼;包法利医生追求的“浪漫”,是倾尽一切满足妻子欲望,可惜,他们都是一厢情愿,最终的结局便是南辕北辙。
所以,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并不在于赚钱多少,而在于“夫妻同心”,一段美好的感情,不在于一个人的苦苦执着,在于两个人的“双向奔赴”。
04
结束语:
其实,每个时代,都不乏“包法利夫人”,说穿了,他们本就平凡,却往往自命不凡,既无法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也无法认清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跟无从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
如同书中的爱玛,她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她爱教堂,不是因为教堂的神圣,而是为了教堂的鲜花。
她爱音乐,不是因为节奏的美妙,而是为了浪漫的歌词。
她爱文学,不是因为精神上的丰富,而是为了文学热情带来的刺激。
这也警醒着人们,当一个人开始误入歧途时,总是有迹可循的。
当所有人都遵规守纪的时候,你不要成为那个离经叛道的人。
当所有人都在一步一个脚印时,你不要妄图一飞冲天。
胸怀大志没有错,但千万不要让空想和妄想扭曲了自己心灵,还以此为借口,任由自己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