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古文观止》才明白:凡事走向败亡,皆有迹可寻
文摘
2024-07-04 17:53
湖南
编定于康熙年间的《古文观止》,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维,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选录了春秋战国至明末两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读这些文章,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能够洞悉古人的生活、情志、智慧和他们所信仰的规则。在《国语》卷中,《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在惊叹于昔日臣子对于国君的忠诚,为国家兴盛尽忠建言之余,也能深刻感受到,凡事走向败亡,皆有迹可循。逐渐走向败亡之际,一切珍贵都在被人觊觎,很难守住。在《襄王不许请隧》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苟延残喘的天子——周襄王,在竭力捍卫最后的尊严,那份无可奈何,那份誓死守护,令人唏嘘。原来,周襄王在位时期,非但要面对祖先分封的诸侯国的崛起,还遭遇被异母弟弟篡夺王位的政变。仓皇逃往郑国后,向当时实力最为雄厚的晋国晋文公求救。晋文公重耳,也就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彼时仗义出手,帮助周襄王恢复了王位。一时名震四方,也得到了周襄王赏赐的田地作为酬劳,但他并不满足,提出了“非分之请”——请求在自己死后享受灵柩穿隧而藏的天子葬仪。很显然,这是对礼乐崩坏、急剧式微的周天子的权威的公然挑衅。对此,大势已去的周襄王克制住满心的悲愤,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严丝合缝的论述,激发出晋文公的羞愧之情,得以化险为夷。在这一场无异于“虎口夺食”的对话中,周襄王先是讲述了作为天子,一心利国利民,仅仅只靠葬仪来与臣民区分尊卑贵贱,表明周天子的贤德不容侵犯。其次,周襄王又以,“改换佩玉,就要相应改换步伐”做类比,指出,如果他随意将天子葬仪赐予他人,就等同于改变先王制度,以后将无法再号令天下,也无法向先王和百姓交代。但同时,他也指出,如果晋文公光大美德,强大国力,想要的葬仪自然会到来,晋文公在晋国的土地上实行隧葬,周襄王又怎么会知道呢?晋文公的“野心”被揭露无疑,他也很是惭愧,就不敢再提隧藏的要求了。这样的历史,后来上演过无数,只不过,那些“以下犯上”的臣子,那些“李代桃僵”的人,并不会像晋文公一样,还能恪守礼仪。如三国时期,司马氏对曹魏政权的篡夺,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专权时,对皇族的杀戮,那些沦为“提线木偶”般的傀儡皇帝,他们何尝不想守护好祖宗基业,但大势已去,一切都是徒劳。作为平凡人,想要在社会立足,想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靠的是不容小觑的实力,而人微言轻的时候,说什么不会被人听见,做什么不会被人看见。所以,不光是男儿当自强,任何一个普通人,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要学点什么、做点什么,成就点什么,才不会被人随意拿捏,才能赢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走向败亡之际,往日里的平衡和寻常被打破,正统被抛弃,邪佞当道。在《单子知陈必亡》中,周定王的卿士单襄公奉命出使,路过陈国,以便访问楚国。一路上,单襄公看到陈国内政不修、生产荒废、外交弛废、国君荒淫,由此,他断定,陈国必然灭亡。其实,在向周定王描述陈国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时,单襄公何尝不是在提醒自己的国君呢?因为天子派遣使者访问诸侯本无须借路,然而周王室衰微,不得已才行此礼。单襄公无不惋惜地说道:陈国是是个小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但他却废止先王教导,丢掉先王政令,轻视先王的官制,违反先王的教训,丢掉了这四样东西,还能凭借什么来保住国家呢?他所说的“四样东西”,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百姓不再安居乐业、官员不再各司其职、管理制度不再通畅顺行、伦理道德不再被遵从,整个国家由内而外,散发着崩溃的气息。果然,两年之后,当年淫乱不修政治的陈侯被他所宠溺的佞臣夏徽舒所杀,又过了一年,整个陈国被楚国灭亡。由此,让人联想到《古文观止》的另一篇文章《季札观周乐》。季札是吴国的公子,是有贤良和大德之人,也是精通音律之人。在礼乐的拥有者守护者、号称最知礼的鲁人面前,他能透过礼乐看到国家的兴亡,可谓研究颇深。比如,他听到《周南》《召南》,就感慨:“美好啊,这是周公、召公开始奠定周朝的基础了,还没有完成,然而百姓勤劳没有怨恨。”听到《邶风》《卫风》,就点赞:“美好啊!深厚啊!哀愁而不窘迫,我听说卫康公、武公的德行就像这样!”当他听到《齐风》,就称赞:“美好啊!宏大啊!这是大国的音乐啊!作为东海一带诸侯的表率,国家不可限量!”而听到《郑风》,他则无不惋惜:“美好啊!但它琐碎得太过分了,百姓不能忍受,它恐怕是要先灭亡的吧。”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常说,观察一个人,察其言、观其行,便可知其一二,一个国家同样如此。但凡偏离了正道,原本正确的、深得上下一致认可的规则被打破,便陷入了混乱和消亡中。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要谨记“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尤其是渐渐步入高位之后,更要懂得规范自身言行,起到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其实,都是讲臣子劝谏掌权者要遵从大道,从而守护好国家的礼法制度,以求国家长治久安。《展禽论祀爰居》中,鲁国大夫臧文仲派人去祭祀一只停在城东门的海鸟,同为鲁国大夫的展禽,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柳下惠竭力反对,他列举了先王制定的祭祀礼法中规定的可以祭祀的几种情形:制定对人民有益法规的,为国家辛勤做事而死的,劳苦功高安定国家的,能够为国抵抗大灾难的;能够抵御大祸患的。再加上社稷山川的神灵,前代圣哲,天上的日月星,地上的水火土木金,还有九州、名山、河流、湖泊,都是有益、有利于民的。好在,臧文仲听进去了,承认了自己的过失,还把展禽的话刻成三份简册,以示警醒。同样,面对鲁宣公不顾时令,下网捕鱼,太史里革割破并扔掉了渔网,进行规谏,鲁宣公也幡然醒悟,虚心纳谏。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都隐入了历史的尘烟中,但他们曾经做过的努力,却成为一道光,照亮了后世,也如同一面镜子,警醒后人。因为,太多的人犯错或步入歧途而不自知,最终留下无尽的遗憾。比如,秦朝末年,被赵高扶持的傀儡皇帝胡亥,听信赵高的谗言,终日待在寝宫之内,不见群臣,不听民意,只对赵高的话言听计从,一步步将秦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人这一生,如何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呢?其实,就是要善于在自己走上败亡之路时,能够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了。对此,《古文观止》中给出了很多智慧和答案,从前是国君治理国家,有大臣们的劝谏和帮助。而落实到我们自己身上,也同样,要懂得自警、自省,让一切都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