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对话|稳健稳定稳重,让研究走得更远:闫宏秀教授访谈

文摘   2024-06-23 23:10   意大利  

编者按:上期,姜玉平老师向大家分享了求学道路上几个重要节点的准备工作,勉励大家广博见闻,笃心写作。本期,筹备组采访到闫宏秀老师,为大家带来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心得与建议。



教师简介



闫宏秀,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牛津大学哲学系与OII(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访问学者。出版专著3本,译著3本,教材4本。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了有关技术伦理系列文章,特别是关于数据伦理的研究成果被《学习强国》《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等转载多篇。现为中国伦理学会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发起人与负责人等。

Q1:老师可以谈谈选择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吗?


闫老师:我本科就读于哲学系。在这个阶段,我发现哲学不仅仅是对当下问题的关注,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本科期间,我学习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高等数学、编程和数理逻辑等课程,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主线。这些学习充实了我在科技哲学方面的基础,使我对科技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期间的学术训练以及生活在科学技术时代,使我选择了科技哲学作为研究方向。在保研之后,我选择了与技术相关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契机。我的硕士和博士导师都出自物理专业,这进一步坚定了我在科技哲学领域的信念。毕业后,我选择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工作,充实了我在史学方面的知识。这三股力量助推我走向了今天的研究方向。

Q2:您有哪些求学建议可以向硕博研究生分享吗?


闫老师:作为一名长期在学校工作的学者,我给学生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做有意义的研究。功利的研究难以长久,找到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潜心扎下去。其次,在硕博选题过程中,要问题导向。科学哲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哲学层面的讨论,也是跨学科的研究。跨学科需要对不同专业有了解。同时,要知道如何借力,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课程和讲座,充实自己的薄弱环节。多阅读本学科的国内外期刊,了解学科经典问题和前沿问题。最后,行稳致远。硕士阶段是播种期,要稳健稳定稳重,让研究走得更远,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Q3:对于您来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乐趣何在?


闫老师:首先,哲学本身具有一种让人心灵宁静的力量,基于批判性思维,激发我们对问题的深刻思考,从而带来思考的激情。在安静中探讨科技时代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这是哲学研究的乐趣所在。其次,科技哲学让我对日常周遭事物有了更深的思考。比如,前些年我提出"被技术拒绝" 的种种思考之后,见证了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去破解老年人“被智能拒绝”的困境。这些微小的思想火花改变日常生活也为我带来快乐。再次,从事学术研究,不论是沉浸在个人思考中还是与他人激烈讨论,思想总是不断成熟的,这种动静之间的快乐是独特的。最后,我有幸参与创立了上海市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这不仅是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与同行们共同进步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既是学习者,也是引导者,我们相互启发,共同探索知识的边界。

Q4:如何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呢?


闫老师:我的研究聚焦点是慢慢形成的。首先是哲学本身提供的素养,我专注于技术伦理,特别是近年来聚焦数据伦理问题。这是基于国家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对新兴技术进行哲学和伦理反思。基于长期的研究,我的风格可以总结为开放和包容。开放指的是不断向其他学科学习,包容指的是允许自己走一些弯路,同时敏锐跟踪时代的需求。所有的学术研究发力点都在于经典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我希望能够对科技哲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希望我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和学术进步。



采访|周颖 

编辑|周颖 牟凯璇

审核| 闫宏秀



第二十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


会议时间:2024年6月23日

会议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主图信息楼八楼

“夏至论坛”会议室(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上海交大科史哲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