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对话|珍视“拔剑出鞘”的志气和冲动:穆蕴秋副教授访谈

文摘   2024-06-23 23:10   意大利  

编者按:上期,闫宏秀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心得与经验。本期,筹备组采访到穆蕴秋老师,为大家带来学术道路上读书治学的经验。




教师简介



穆蕴秋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副教授

Q1:穆老师,您可以谈谈研究方向转换的契机和经历吗?


穆老师:我现在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科幻的科学史研究,另一个是对科技期刊评价标准和导向的研究。表面上这两个研究方向好像离得挺远,实际它们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科幻的科学史研究是读博时导师指定的选题,那时候浑浑噩噩,也没什么主观想法,导师指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博士论文做到后期的时候,发现一些国外大名鼎鼎的科学刊物,比如Nature、Science杂志上,都有大量和科幻有关的文本。最典型的是我们很熟悉的英国科幻作家乔治·威尔斯,不仅持续在在Nature上写文章,Nature甚至发表他博士论文的精缩版,Nature当时的主编、著名天文学家洛克耶甚至还为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写书评。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Nature杂志在1999年开始还开设了一个科幻专栏,叫Futures,专门发表原创科幻短篇小说。所以做博后期间,我将前面搜集的这些材料,写了两篇论文发表在交大学报上。

从这时起,科幻研究与西方科学期刊之间的关系很自然就建立了,之后研究兴趣开始发生了转移,觉得应该对科技期刊的评价标准和发表导向展开研究。过去很多年,我们国内优秀科技论文基本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评价导向主要也是重视SCI论文,讲求影响因子,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我们国家的发表平台软实力几乎全面丧失。目前我和江晓原老师在这个方向已经合作发表了一批论文,其中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7篇。

Q2:穆老师,您可以分享一下学术成果的酝酿过程吗?


穆老师:以我做博士论文为例,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直接感受就是“拔剑四顾心茫然”。你和导师讨论好论文选题,类似想把剑从刀鞘里拔出来做点什么,但这时候功力不够,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剑该朝那里挥下去。我博一博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这种状态,浑身都是力气,也想像老师、师兄师姐一样写论文发表,但又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处于一种相当迷茫的状态,感觉非常不好。

第二个阶段,修炼技能,落实想法。我觉得要克服第一阶段的困境,有两个路径:第一是坚持不懈的阅读文献,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捷径,你必须沿着这个方向毫不动摇的走下去;第二,随着你积累文献越来越多,开始被那些文献压得透不过气来,千头万绪,不知道往哪里入手,一团乱麻,这个阶段你应该经常找你的老师、同学讨论问题,有效的交流有助于整理你的思路,让你把第二个阶段尽量缩短。

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你的思路就豁然开朗了,经过前期艰难的积累,论文也就基本成型了。我的体会是写一篇博士论文当然是一个艰巨的脑力劳动,但这些脑力劳动最后归结下来主要还是体力劳动,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脑力劳动最后拼的还是体力劳动,所以写博士论文对同学要求其实很高,体魄和精神都要足够强健。

总结一下,在我看来,上述三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拔剑出鞘的志气和冲动,这意味着你面对自己的选题是兴味盎然、满怀热情的,而不仅仅只是单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这种志气和冲动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会让你在研究过程中虽然体能投入是巨大的,但精神却是愉悦的。

Q3:对于硕博研究生的读书治学建议


穆老师:我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要求不太一样。硕士研究生主要还是你选择的学科在你身上打下印记,应该着重提升基本功,包括基本专业知识、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得尽量扎实一点。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是你要在这个学科上打下印记了,某种意义上,博士论文就是你本人在这个学科留下的一个印记。我的建议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来自我的正在上的一门核心通识课程《科幻作品与当代科学争议》的启发,课程的一次讨论是关于智能手机的,结果过去几年同学的讨论结果让我非常惊讶,选这门课的60个同学每天在手机上花的时间基本都7小时以上,5小时以下的基本没有,有的同学甚至已经到了10小时以上。所以我现在对于我们的同学有一个比较朴素的希望,希望大家少刷一点手机,多增加一点和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第二点是抓紧时间,尽早满足研究生发文要求,可以解决你这阶段95%的人生烦恼。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时刻保持紧迫感,博士四年,第一年一直在上课,第二年博士论文选题定下来,然后第三年第四年很快就过去了。其实第一条建议是服务于你们的第二个目标的,在手机上浪费太多时间的话,会妨碍你实现第二个目标。


希望大家都有拔剑出鞘的勇气

又能够将想法落地生根

不负学术之志



采访|牟凯璇

编辑|牟凯璇

   审核|穆蕴秋


第二十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


会议时间:2024年6月23日

会议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主图信息楼八楼

“夏至论坛”会议室(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上海交大科史哲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公众号
 最新文章